推进聊城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

2014-01-29 08:49江崇海陈延惠马心强
中国水利 2014年12期
关键词:聊城城区水资源

江崇海,陈延惠,马心强

(山东省聊城市河道工程管理处,252000,聊城)

一、聊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聊城历届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挖掘水的内涵,做足水的文章,努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优美环境,为改善聊城人民居住环境条件,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城区生态水系规划绘就。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卓越秀美“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的重大战略决策,聊城先后编制完成了《聊城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聊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实施方案》《聊城市城区环城水系规划》,明确提出了依托南水北调东线干线,引黄引金(金堤河)和引卫(卫河、卫运河)工程,实施平原水库、河道拦蓄等工程,充分利用拦蓄雨洪水,连通“四横、五纵”,初步形成跨流域调水大动脉、防洪调度大通道和水系生态大格局。

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场景显现。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上,聊城以河道生态修复为重点,侧重滨水景观建设,营造绿色生态长廊,提升区域的景观品位,改善城区生态环境。市城区现有水面面积为13km2,占城区建成区面积的18.8%。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30.84km2,绿化覆盖率达到44.08%,绿化长度与水体岸线长度比为96%,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8%。通过加大排污许可控制力度、实施入河排污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河道治理等措施,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02%,城区水域水质有了明显改善,目前城区80%以上的水体清澈、无杂物,满足水质标准。

三是城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聊城按照“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大力实施了兼具景观、防洪双重功能的徒骇河城区段综合开发和莲湖扩挖两大工程,有效提升了城区河道的防洪能力,城市防洪标准由过去的25年一遇提高到现在的50年一遇,确保了防洪安全。

四是水生态文明景观异彩纷呈。聊城以名城、名湖、名河为依托,以水为纽带,将东昌湖、古运河、徒骇河三个水系连通,建成了占地面积21km2的东昌湖4A风景区。在东昌湖、徒骇河、古运河、小湄河等水域周边修建了众多亲水设施,成为人们赏景休闲的好去处。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聊城城市建成区基本形成了水资源保障有力、生态体系完整、景观环境优美、工程体系良好和管理体系健全的水生态文明健康体系。但是城市建成区水生态文明建设仍存有一些问题:①水资源方面,城市生态用水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水系系统尚需治理,水资源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大水网工程应加快建设,以满足生态用水需要。②供水方面,随着聊城“双百”大城市战略的加快实施,城区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将大量增加,亟须扩大供水规模,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力支撑。③治污方面,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治污任务将相当艰巨,加快治污工程设施建设迫在眉睫。④管理体制方面,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需快速跟进,以提升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⑤水生态文明建设投入较大,水利建设资金经费不足,上级补助比例偏低,地方配套困难,需要探讨拓展融资渠道,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二、加快推进聊城生态文明重点工程建设

实现上述目标,应通过水资源体系、水生态体系、水景观体系、水工程体系和水管理体系等五大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建成区及规划区水生态建设水平,确保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建设“天蓝、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聊城新景观。

1.建设高标准水工程体系,构建城区大水网格局

聊城城区水系是聊城市现代水网的核心,实施以下工程是当务之急:①构建大水网。建设”四横、五纵、五湖、二十一库为框架的生态水网,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②建设供水大动脉,以位山、郭口、陶城埠、彭楼灌区等四大引黄灌区干渠及南水北调干渠、金堤河、卫运引河工程为依托,构建引黄、引江、引金、引位及引河(徒马干支蓄水)供水大动脉,实现当地水、长江水、黄河水统一调度。③整治排水大通道。加快徒骇河、马颊河及其支流防洪综合治理,形成防洪排涝大通道,确保城区防洪安全。④开挖蓄水大库容。加快南水北调配套水库和平原水库建设,构建以21座水库和5湖为节点的蓄水大库容,实现水源丰蓄枯用。⑤实施东聊引水复线、城区管网延伸工程,提高供水保证率。抓好凤凰湖、莲湖的开发建设和京杭运河、徒骇河、小湄河、南水北调干渠、二干渠、周公河、四新河、古漯河的开发建设。继续实施市区城建重点项目北城橡胶坝工程,通过建设橡胶坝,保持徒骇河城区段相应水位,实现环城水系的相互贯通。

2.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进一步深化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充实水资源管理机构人员,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工业、居民生活和生态供水,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防洪排涝等涉水事务,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以及水资源持续利用,保持全市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完善水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水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监管、建设项目审批、城市供水特许经营、水价改革等协调配合及管理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抓好环境治理工程,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高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着力改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城区面貌。从严核定水域纳污总量,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和入河湖排污总量的控制。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保证基本生态用水需求。定期开展河湖健康评估,推进脆弱河湖的水生态修复,加快生态河道和城郊沟塘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加强工业节水,对耗水量大的企业要进行节水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万元产值耗水量,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工业废水排放量。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项目,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耗水量低的清洁型产业,走生态环境与产业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从项目建设源头上根治水污染,并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建立城区用水效率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严格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和节奖超罚的用水管理措施,推动全社会节约用水。

3.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形成健康的水生态体系

一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中,在编制综合规划、防洪、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专项规划中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二是科学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坚持以自然修复为核心,积极采用水土保持、生态化工程和生态建材等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东昌湖、徒骇河生态修复工程和生态湿地建设工程以及四新河、周公河、赵王河等河道的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加强东昌湖、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林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通过河槽清淤、岸坡整治、梯级拦蓄、两岸绿化等措施,建成特色鲜明的生态水系景观带。三是加强水生态修复能力建设,不仅要建立河湖水域生态环境监控体系,还要加强从事生态修复、评价和管理的专业队伍建设。四是建立和完善基于科学研究和观测基础上的水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体系,使水生态修复由定性向定量评价过渡。五是妥善处理好生态与景观的关系,生态是基础,景观是民生所需,两者都是健康美丽河湖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注重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和景观建设的同步规划,相互融合,既要实现生态目标,又要留下富有魅力的滨水空间,创造美丽景观,实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总之,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聊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建设美丽聊城的梦想。

4.统筹兼顾,进一步建设生态优美的水利风景区

在生态优美的水利风景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当遵循生态优先、突出保护,统筹兼顾、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特色旅游等三大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突出保护,强调在水利风景区充分遵循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确保环境资源、水利工程和游人的安全,修复好和保护好水生态环境。统筹兼顾、持续发展,则要求统筹考虑水利风景区水资源的现在和未来,兼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防洪工程与环境改善、生态修复的关系,上下游及左右岸、地方政府和群众利益的关系,赢得各方的理解和支持,促进水环境不断改善、水利风景区的良性循环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积极打造水景观,进一步提升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品位。着力推进“四湖八河”水系和徒骇河两岸开发和景观建设,带动城区实现 “纲举目张”“东扩”“南展”。进一步丰富水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加大水文化在滨水景观中的分量,挖掘水文化特色,营造区域历史文化氛围,将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将文化元素、景观元素更好地融入风景区并加以展现。加快推进“中华水上古城”进程,全面完成七贤堂、卫仓、县衙等景点建设,尽快实现古城运营。依托城区水系和水利风景区建设,运行雕塑、碑林、博物馆、亭台楼榭、音乐喷泉、水上娱乐等载体,充分彰显聊城“水、古、文”文化特色和魅力,营造出“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的独特风貌。此外,水利风景区发展思路和方向也要不断调整,从单一水利工程类型向涉及水域、水体的综合效益转变,从单一注重景观建设、注重工程效益到追求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综合统筹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5.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争取各级用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财政资金持续增长。明确水利环保、城建项目的投资补助来源,大幅度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已有财政专项补助比例。强化水利规费征收,力争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费等依法足额征收到位。加快建设各级投融资平台,实现政府对水利、环保和城市建设的集中、放大和提前投资。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手段,通过吸纳社会投资入股、置换产权、确权水资源开发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建立“政府引导、财政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积极引导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增加地方水利投入,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强化资金统筹使用管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围绕重点区域,集中投入,发挥集聚优势。争取国家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

猜你喜欢
聊城城区水资源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水资源(部级优课)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