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情、教情调查分析与思考

2014-01-29 02:36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基础问卷

魏 亮

(武昌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常用办公软件已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学生掌握该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是推广和普及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开设,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是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为了解学生真实的计算机水平,我们以武昌职业学院为例,对有2年以上《计算机基础》课程任教经验的45名教师,已学过该课程的大二学生3652人,刚入学的新生6138人进行分类问卷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深入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建议,发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计算机基础》改革的思路。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学情、教情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分别对有经验的任课教师、高年级已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刚入学的新生分类调查,其中教师问卷:参与调查问卷45人、回收45份、有效问卷45份、问卷有效率100%;高年级组问卷:参与调查问卷3652人、回收3650份、有效问卷3468份、问卷有效率95%;刚入学新生组问卷:参与调查问卷6138人、回收5981份、有效问卷5863份、问卷有效率98%。其中,新生有51%来自农村,27%来自乡镇;新生在中学阶段系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仅占16%,12%的学生没有学习过;高年级组学生反馈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效果中,30%学生操作应用比较熟练,49%学生选择不太熟练、经常查阅工具解决不熟悉的问题;教师反馈该课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有20%教师认为曾经任课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有75%教师认为曾经任课班级中有一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经统计分析如下:

表1 新生认为计算机与所学专业间的联系度

表2 高年级学生关注《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方向

表3 教师反馈该课程的改革趋势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问卷调查分析

1.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差异明显

从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源还是以农村和乡镇为主,同时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在应试教育的体系里,非统考课程与统考课程相比没有任何地位,普通高中以升学为目的这类学生基础较差,一些学生在中专、中职学校里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基础》,部分学生学习情况比较好。高职院校有普通高中毕业、中职中专毕业学生,在计算机水平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生源地差异、生源类型差异、心理压力、学习兴趣等方面造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明显感觉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学不会”。

2.师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生都觉得《计算机基础》是公共课,没有专业课重要,且计算机已经是日常应用工具,平时多练习一下就行,但到了毕业工作时才发现简历做得没有别人好,文档不会编辑,计算机基本故障不会排除等问题后,重新反思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没有学好。部分教师觉得《计算机基础》课程太简单,很容易上,不需要花精力备课,带着轻视的思想和不太负责的态度自然影响教学效果。其实不然,例如会用手机聊天跟用计算机打字很大有区别,学生以前储备的计算机知识不成体系,不能系统解决碰到的问题。听教师讲课、操作演示似乎都懂了,自己实践操作又无从下手,这种不重视的思想误区一直存在。

3.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通常以“理论+实践”进行,理论课堂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实践课堂在机房上机完成,学生是课堂主体,学生做,教师辅导。这种把理论和实践严格分开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有影响,不论理论还是实践,课堂的主体始终应该是学生,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进度、授课方式等应该随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习惯、课堂表现等变化而随之调整。在新生调查问卷中,有84%的学生选择“教师指导学生边讲边演示”,有92%学生选择“课堂能加强师生交流”,有97%学生选择“能选择与同学合作学习”。可见90后的学生对我们课堂的教法、教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充满了希望,即希望改进生硬的理论课堂,加强实践课堂的督促和指导,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自我展示的信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轻松、合作、探讨回归课堂。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在新生问卷调查中,有93%学生认为“能熟练的操作和使用计算机对今后找工作有帮助”,有55%学生认为“计算机与所学专业联系很紧密,可促进专业的发展”;在高年级学生问卷调查中,有88%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最关注的是学习形式、考试形式和增加实践项目的改革”;在教师问卷调查中,有47%教师选择“改革迫在眉睫”,有51%教师选择“课程可尝试进行改革”。从三种不同类型的问卷得出一个结论,即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有所期待。这也是我们重点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1.建立职业网络教学平台

把《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技能直接与社会企业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结合起来,将课程地位提升到职业层面,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方便快捷的访问和广泛的资源共享。职业网络教学平台可指导学生了解、学习、讨论、训练、考试、工作过程和解决应用层面的问题,内容包含有课程简介、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教学课件、应用案例、操作步骤、案例视频、练习测试、在线互动等功能模块,将知识技能通过多媒体、网络、视频直观呈现,实现课上课下都可学习、学校内外可以学习、白天晚上均可学习,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其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可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2.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针对入学新生,我们将建立教学资源库共享到职业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学习栏目。包括自编的案例教材、教学大纲、教学ppt、技能知识点、基础操作训练题、案例综合训练题、模拟测试题、案例素材、案例要求、最终效果、操作步骤、操作演示视频等资源,由浅入深地将技能点、操作技巧自然有序地融入到案例教学中去。学生既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完成学习,也可以将资源拷贝课余单机训练。

3.引导自主学习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搭建网络职业教育平台,导入教学资源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很容易把握课程的重难点,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主动寻求帮助的过程。教师主要梳理知识点,辅导和解答学生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实现理论够用、重在应用实践的课程目标。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训练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也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训练、自主测试,教师串讲、答疑、辅导、评估的互动互助的一体化学习过程。

4.课证融通

很多高职院校都实施“双证书”制度,我们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定为职业资格认证课程,选择目前国家承认的计算机基础类职业资格证书,将认证内容和上课学习、训练内容有机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标准即课程考试成绩,课证融通,既让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也有效避免了课证内容的重复学习和重复考试。

5.改革考试方法和课程评价机制

坚持用实践性考试取代理论考试,坚持用过程性考核取代期末考试,重视操作能力测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考试系统。考试系统中不是传统的整套试题,而是按照课程的教学重点编制的多个模块测试,学完一个模块,测试一个模块,现学现考,将每个模块测试成绩按照相应的比重累加形成过程性考核成绩。学生可直观了解现阶段的学习效果,进而调整下阶段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动力,教师也可针对性地改进下阶段的教学方式。

[1]念营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

[2]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吴献文.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4]姚旭东,薛亚玲.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0(6).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基础问卷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问卷网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