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观察与防控

2014-01-30 19:35赵宇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1期
关键词:乙脑乙型流行性

赵宇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观察与防控

赵宇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措施及预防控制。方法对36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采取对症支持的综合治疗措施, 预防以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好转, 2例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无死亡。结论应积极采取对症支持措施, 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流行性乙型脑炎;综合治疗;预防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该病毒属于虫媒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经蚊媒传播, 流行于夏、秋季。主要侵犯儿童, 特别是学龄儿童, 乙脑不仅病死率高, 而且后遗症严重,约30%的患者病后残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乙脑是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对其临床治疗方法与预防控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 男22例, 女14例, 年龄2~13岁, 均符合乙脑诊断标准[1]。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38~40.5℃, 有意识障碍25例, 出现偏瘫10例, 抽搐14例, 嗜睡17例, 昏迷5例,呕吐15例, 颈项强直17例。

1. 2方法

1. 2. 1高热治疗 物理降温为主, 药物降温为辅。设法将肛温控制在38℃左右。药物降温时一般给予50%安乃近滴鼻或肛内给消炎痛栓等, 防止过量退热药物致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高热并频繁抽搐的患者给予亚冬眠疗法, 用药期间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1. 2. 2抽搐治疗 高热所致者降温。脑水肿所致者应加强脱水治疗, 如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推注,根据病情每4~6 h重复使用。呼吸道阻塞所致者吸痰、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脑实质损害所致者使用镇静剂, 常用镇静剂有地西泮, 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也可用水合氯醛灌肠、亚冬眠疗法等。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所致者应予以及时纠正。

1. 2. 3呼吸衰竭治疗 氧疗, 及早使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因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所致者应定时吸痰、翻身拍背。病情危重者可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中枢性呼衰可使用呼吸兴奋剂, 首选洛贝林。也可选用尼可刹米、利他林、回苏林等呼吸兴奋剂。通过血管扩张剂改善脑微循环, 减轻脑水肿,解除脑血管痉挛, 并兴奋呼吸中枢。

1. 2. 4恢复期患者应加强护理, 注意营养, 防止褥疮及继发感染, 并给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后遗症者,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 如针灸、按摩及各种功能康复锻炼等。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治愈好转, 2例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无死亡。

3 讨论

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 按形态结构分类属披盖病毒科黄病毒属, 呈球形, 直径40~50 nm, 核心为单股RNA, 外层为脂蛋白包膜。乙脑病毒的抵抗力不强, 不耐热, 对各种常用消毒剂敏感, 加热至100℃(2 min)或56℃(30 min)即可灭活,但耐干燥和低温。初期病程第1~3日。起病急, 体温在1~2 d内升高达39~40℃, 伴头痛、恶心和呕吐, 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倦怠或嗜睡, 少数可出现颈强直及抽搐, 小儿可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极期病程第4~10日, 初期症状加重, 此期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 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极期的严重症状, 三者相互影响, 互为因果, 其中呼吸衰竭是乙脑最常见死亡原因。

持续高热为乙脑必有症状, 体温常高达40℃以上, 多呈稽留热型, 一般持续7~10 d, 重者可达2~3周。发热越高, 热程越长, 病情越重[2]。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程度不等的意识障碍, 可有嗜睡、谵妄、昏睡、昏迷等。意识障碍多发生于第3~8日, 常持续1周左右, 重者可长达1个月以上, 昏迷程度越深, 时间越长, 病情越严重。惊厥或抽搐多发生于病程第2~5日, 主要由于脑实质炎症、脑水肿、高热、脑细胞缺氧等所致。

恢复期少数患者在极期因呼吸衰竭或严重并发症死亡, 多数患者在病程8~11 d进入恢复期, 体温逐渐下降, 意识逐渐清醒, 语言、运动、表情及各种神经反射逐渐恢复, 多数患者一般在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部分患者需1~3个月恢复期, 少数重症患者可有恢复期症状如低热、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多汗、四肢瘫痪等, 经积极治疗后多数患者于6个月内恢复。

必须重视对症治疗, 高热关、惊厥关和呼吸衰竭关。对10岁以下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人流行区的人员进行疫苗接种, 加强对家畜管理, 尤其幼猪, 可在流行季节前对猪进行疫苗接种, 以降低发病率;宣传乙脑的有关知识如致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治方法。在流行季节如发现有高热、头痛、意识障碍者, 应立即送医院诊治。

[1] 彭文伟.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5-69.

[2] 黄平, 钟静.大地震次生传染病的特点、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新医学, 2008, 39(9):571-573.

R512.32

A

1674-9316(2014)01-0008-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1.005

15004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猜你喜欢
乙脑乙型流行性
2011—2020年平顶山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藏医催泻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回顾性研究
夏季突发高热小心患上乙脑
蚊子带来了可怕的乙脑
猪流行性腹泻的疫苗研究进展
猪流行性腹泻防控上常见的误区
猪流行性腹泻2011-2017年
健康儿童乙脑抗体水平的调查研究
胸腺肽α1治疗36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效果观察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