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2014-01-31 15:22尹厚民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运动神经血府逐瘀汤通络

李 倩 尹厚民

1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 杭州市下城区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杭州 310004 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李 倩1尹厚民2

1杭州市下城区中医院 杭州市下城区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杭州 310004 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府逐瘀汤;穴位贴敷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常累及感觉、运动、自主神经,以感觉神经受累为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疼痛、麻木不适、感觉异常、四肢对称性“套袜”型感觉障碍,尤以下肢表现为甚。目前西医多采用控制血糖、营养神经等治疗方法,疗效欠佳。笔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DPN患者54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8例,采用掷硬币法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48~74岁,平均(60.41±7.27)岁;糖尿病病程2.5~12年,平均(6.82±2.36)年;合并周围神经病变5个月~6年,平均(2.94±1.73)年;平均空腹血糖(6.44± 1.92)mmol/L。对照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龄45~74岁,平均(59.47±7.29)岁;糖尿病病程2.8~10年,平均(6.14±2.05)年;合并周围神经病变3个月~7年,平均(3.04±1.64)年;平均空腹血糖(6.83±1.79)mmol/L。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空腹血糖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DM诊断参照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1999)[1],并符合以下条件:①对称性肢体感觉、运动异常,以下肢为著;肢端感觉异常(麻木、肢冷、蚁行等),可伴痛觉过敏、疼痛,或伴行走不稳、肌无力、肢体活动受限;体格检查发现存在腱反射异常(亢进、减弱或消失)、深浅感觉减弱或消失;②电生理检查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慢;③排除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胶原-血管性疾病、中毒、营养缺乏等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2 治疗方法

两组糖尿病按原治疗方案进行降糖治疗,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剂量,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同时对照组予甲钴胺片(商品名:弥可保)每次0.5mg,1天3次,口服。观察组予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内服基本方:生地15g,当归、川芎、桃仁各12g,红花、枳壳、赤芍、牛膝、柴胡各9g,桔梗、甘草各6g。辨证加减:气虚加黄芪15g,阴虚津液不足去柴胡,加天花粉15g,南北沙参各9g;肾阳虚加肉桂6g,淫羊藿9g;肢体疼痛、麻木加全蝎3g,元胡、忍冬藤各9g;下肢症状较剧者加牛膝15g。1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穴位贴敷治疗:选用红花、当归、鸡血藤、牛膝、泽兰、水蛭、忍冬藤、海桐皮、威灵仙、伸筋草、制川草乌各20g,打粉过筛后,适量用醋调匀,选取足三里、阳陵泉、血海、肺俞、风市等穴位进行贴敷,以宽胶布固定8h,1天1次,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情况,肌电图检查正中神经、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NCV)、运动传导速度(MNCV),监测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明显恢复,肌电图示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或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减轻,体征基本恢复,肌电图示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肌电图基本无改变。

3.2 结 果 观察组34例中显效2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34例中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4.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m/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s)m/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例34正中神经 腓神经对照组3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感觉神经38.15±0.60 47.72±0.73*△38.40±0.36 41.51±0.54*运动神经41.63±0.27 49.97±0.84*△41.31±0.29 44.39±0.41*感觉神经36.83±0.25 42.43±0.48*△36.64±0.30 39.71±0.24*运动神经39.61±0.54 48.50±0.31*△39.97±0.82 43.35±0.61*

3.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治疗3天后出现轻度恶心5例,皮疹2例。两组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均无异常改变,血糖控制平稳。

4 讨论

高血糖引起代谢紊乱,营养神经的血管壁受损,血流动力改变,引起神经缺血、缺氧,而导致DPN。病情常呈缓慢进展,临床治愈好转率低[3]。

DPN属中医“消渴”、“痹症”范畴。中医认为,瘀血是糖尿病的病理产物,同时血瘀和瘀血还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病理基础。消渴病久不愈,耗伤气血津液,气虚不能帅血,血行不畅,而致血络瘀滞;气血不能运行致四肢末端,筋脉失养而致本病。久病入络,血行不畅,气血不能通达四肢,也致肌肉筋脉失养,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无力。DPN属本虚标实,本虚是气阴两亏,标实为血瘀,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因虚致瘀,血瘀又是诱发和加快该病发展的病理基础[4]。故治则强调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

药理研究[5]证实,血府逐瘀汤中的桃仁具有扩张血管及镇静作用;红花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及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溶解;当归有抗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作用,能改善外周循环,抗缺血、缺氧;川芎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血栓溶解率,抑制血栓形成;赤芍镇痛、降压、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柴胡有镇静、镇痛及降低血浆胆固醇作用;枳壳能增加心肌收缩力,抑制血栓形成。诸药配伍,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穴位贴敷选药红花、当归、鸡血藤、牛膝、泽兰祛风通络、活血祛瘀;忍冬藤、海桐皮、威灵仙祛风通络;制川、草乌、伸筋草温经通络止痛。选穴足三里除湿通络、温补中焦;阳陵泉通络;血海活血化瘀通络;肺俞、风市祛风通络。药物通过穴位贴敷吸收,并刺激穴位发挥祛风止痛、温经通络、活血祛瘀等治疗功效。

本组结果显示,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口服甲钴胺片,患者易于接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78-779.

[2]葛星.血府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5):271.

[3]王维治.神经病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9-101.

[4]张挺.血府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体会[J].求医问药,2012,10(3):493-494.

[5]杨桦,冯鑫.血府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J].光明中医,2011,26(3):499-501.

2013-12-30

·综 述·

猜你喜欢
运动神经血府逐瘀汤通络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Comparison of mechanisms and efficacies of five formula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研究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hematopoietic homeostasis of LPS induced sepsis in mice
tokyo boy carm_67 平野紫耀(King&Prince)
罗哌卡因及布比卡因应用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效果对比探究
降糖通络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