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持续干旱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2014-01-31 06:00王永德
中国水利 2014年15期
关键词:缺水抗旱云南省

王永德

(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650228,昆明)

一、近年云南省干旱情况及特征

干旱灾害是云南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给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灾害表现出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灾害损失加重等特点。

1.发生的频次高、时间长

2009年云南省发生了冬旱、局部夏旱和秋冬旱,降水持续偏少,大部地区气温偏高到特高,省内30个站连续100~136天无有效降水,造成全省大部地区发生干旱灾害;2010年云南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全省大部发生罕见的秋、冬、春干旱灾害,致使小春作物严重受灾,农村饮水困难,这次干旱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危害程度最深的特大旱灾;2011年云南省大部降水偏少,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的年份,全省库塘蓄水仅占计划蓄水的62%。

2.影响范围广、损失大

2009年全省灾害造成1 414.6万人受灾,413.4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144.85万hm2,绝收面积18.22万hm2,直接经济损失35.7亿元;2010年,百年一遇的秋冬春连旱,全省129个县(市、区)均不同程度受灾,超过65%以上的地区发生严重以上干旱。这场特大旱灾造成全省16个州市2 497.7万人受灾,1 167.4万人饮水出现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95.72万 hm2,绝收面积101.55万hm2,林地受灾面积达384.73 万 hm2、报废107.87万hm2,直接经济损失273.3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198.6亿元。全省河道平均来水量较常年整体偏少42%,有736条中小河流断流,520座小型水库和7 380个小坝塘干涸。水电发电量急剧下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持续的高温干旱大风天气,致使森林火情、火灾频繁发生。2011年全省干旱造成1 090.2万人受灾,344.5万人、169.3万头大牲畜饮水出现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42.15万 hm2,绝收面积 13.38 万 hm2;林地受灾面积达98.4万hm2,报废22.47万hm2。直接经济损失96.1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90.4亿元。

二、发生干旱的主要原因

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质气候环境和突出的水资源特点,云南省自古就是一个“无灾不成年”的省份,少雨就旱、多雨则涝,水旱灾害常年交替发生,久旱之后突然发生大洪水,旱涝急转、涝中有旱相互交替的情况较为突出,且灾害频率高、灾害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受灾范围广、损失程度深,防汛抗旱救灾形势严峻。

1.气象性缺水

2009年全省平均年降水仅为843 mm,较常年偏少247 mm,降水最少的地区位于滇中和滇西北,少于700mm,其中东川区降水最少,仅为429 mm;2010年全省平均年降水1 027 mm,较长年偏少63 mm,最少地区分布在大理—楚雄—玉溪一线,小于800 mm,其中宾川县降水最少,仅为416 mm;2011年全省平均年降水850 mm,较常年偏少239 mm,降水最少的地区集中分布在滇西北北部和滇东北南部地区,少于500 mm,其中昭通市昭阳区仅为318 mm。

2.资源性缺水

由于横断山脉深度切割,高差悬殊,地形地貌复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大、成本高、边际效益低,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等经济发展要素极不匹配。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2/3的人口和1/3耕地,但水资源总量只有全省的5%。

3.工程性缺水

云南水资源分布不均和开发利用率低,与城市、人口、耕地等的分布极不协调,实际可利用的水资源十分有限。按2005年的供水量计算,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65%;2011年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6.9%,水利设施调节控制水量时空再分配的能力极低,水库蓄水总库容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年缺水总量达42亿m3左右。水利建设远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工程性缺水是当前全省的主要缺水形式。

4.城市缺水现象日益突出,挤占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全省的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增长促使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70%的城镇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问题。由于人口增长、大规模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各区域对干旱的敏感性不断增强,耐受性逐渐降低,加剧了旱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依靠灌溉和改变种植结构实现的农产品单产提高对自然降水和农灌供水适时、适量要求更高,对水量反应更加灵敏。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自然抗御旱灾的能力下降,对干旱的敏感性呈增强态势,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三、应对干旱的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公众节水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和强化节水意识是养成节水习惯、构建节水型社会的基本途径。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形式,开展节水教育宣传活动,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建立各种用水信息披露制度、群众有奖举报制度和水价听证制度等,有效推进公众参的热情和质量,创造“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社会氛围。

2.实施抗旱应急工程

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和抗旱规划编制要求,云南省2012年年底编制完成了《云南省抗旱规划实施方案(2013—2017年)》,涉及 15个州市(除德宏州外)86个受旱县,其中严重受旱县55个,主要受旱县2个,一般受旱县29个。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为小型水库57座,应急备用井1 178眼,引提水工程170处,总投资769 358亿元,工程分三个年度实施。上述工程实施,将有利于增强水资源供给能力,尤其是应对严重、特大旱灾等不利情况下的应急供水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

3.加大投入,提高抗旱应急能力

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调配,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强化抗旱能力建设,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努力从根本上解决云南城乡供水安全问题;“润滇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试通水,百件骨干水源工程开工建设,滇中引水前期工作扎实有序推进,防汛抗旱减灾效益显著。

民生水利是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石。截至2011年,全省已建成小水窑190万件,解决了313万人的饮水困难和22.8万hm2农田的抗旱保苗;到2015年,将建成160万件“爱心水窑”,基本解决山区、半山区贫困群众生活生产用水问题。

2009年云南水利投入突破100亿元,2010年达到150亿元,2011年已超过200亿元,2012年已超过250亿元。

4.加强用水管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到203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27亿m3内,确立用水效益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益不低于全国用水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 m3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2015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185亿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5%以上。到“十二五”末,初步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监测评价体系,基本构建水资源监控体系。到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215亿m3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 m3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5%以上。

建立按行政区域、流域和行业细化分解的控制指标体系,以及监测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体系。全面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管理,加快完成州市主要跨界河流及六大水系面积大于1 000 km2的29条河流的水量分配,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和地下水管理;加快落实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加强节水制度建设和定额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有效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管理,加强水功能区水质、水量动态监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到“十二五”末,基本消除城市饮用水水源地重大安全隐患;继续强化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保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落到实处。

5.实施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

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人工消(减)雨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为农业抗旱、增加库塘蓄水、预防和扑灭森林火灾、烤烟和农经作物防雹作保障。2010年和2011年,全省16个州(市)的124个县开展地面增雨防雹作业,分别累计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1 469点次和11 115点次,共使用三七高炮弹、各类火箭弹142 299发和123 009发,增雨农田受益面积 75.3万 hm2和 145.7万 hm2,防雹保护农田面积72.3万hm2和87.7万hm2,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和16.8亿元。

[1]云南省水利厅.云南省水利志(1978—2005)[M].云南:[出版者不详],2012.

[2]云南省减灾年鉴编辑委员会.云南减灾年鉴(2010—2011)[M].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2012.

[3]云南省减灾年鉴编辑部.云南减灾年鉴(2008—2009)[M].云南: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10.

猜你喜欢
缺水抗旱云南省
缺水山区推广旱地栽种杂交水稻喜获丰收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防汛抗旱物资储备
浅析在防汛抗旱中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告别干燥缺水“面子问题”
地球妈妈缺水了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