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四化同步”的路径选择*——以宿州为例

2014-02-02 21:46宋远见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宿州工业化城镇化

宋远见

(中共宿州市委党校,安徽 宿州 234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是对三化同步理论的发展,既体现客观发展规律,也契合时代特征,是扩大国内需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四化同步”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经验总结,是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难得的发展机遇,必将为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四化同步”在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各地都在加速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而在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域则面临着不同的路径选择。作为欠发达的传统农区的安徽省宿州市必须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一条有别于发达地区、具有自身特色的“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路子。

一、宿州的基本市情要求探寻“四化同步”新路径

宿州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与苏、鲁、豫三省11个市、县接壤。1999年撤地建市,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埇桥区、6个省级开发区、宿马现代产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面积978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51.7万(2012年末)。市内土地、矿产、农业、劳动力、历史人文等资源丰富,是历史古城、文化名地、交通枢纽、农业大市,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人多、底子薄、农业比重大,加之历史、自然等原因,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主要经济指标与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以及安徽省平均水平均有明显差距,在安徽省长期处于“人口数量靠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靠后”的位置,一直是安徽省主要的连片欠发达地区。2012年宿州市所辖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均被认定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所辖埇桥区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区。根据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宿州市除埇桥区被列入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外,其他县域则被列入限制开发区域。2012年11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包括宿州在内的皖北地区纳入其中,规划要求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这是宿州市首次进入国家级发展战略规划,发展迎来新机遇。同时,宿州还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村改革实验区,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综合改革进行试点探索的重要任务。宿州的基本市情决定了宿州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必须走出一条有别于发达地区的新路。

二、宿州“四化同步”新路径的可行性分析

(一)发展环境倒逼要求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临的发展条件相对优越,资源要素充裕且价格非常低,环境容纳较大,国内长期处于短缺经济状态,市场需求旺盛,而发达国家普遍去工业化,外需市场广阔,发达地区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乘势而上,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经过35年经济高速发展,我国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普遍再工业化,外需空间受到挤压,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变为制约因素。原有低成本竞争优势由于劳动力等成本大幅上升、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也不复存在,并且市场需求也从短缺经济转变为普遍的过剩,目前中国23个行业中有18个行业基本上出现了产能过剩,甚至是严重过剩。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对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路径的选择形成了倒逼机制。像宿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不可能简单重复发达地区经济腾飞的路径,必须与时俱进,因地制宜选择新的发展路径,走自己的路。

(二)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容动摇

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粮食连续10年大丰收,只为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绝不等于农业问题全部解决了,更没有改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对农业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如2013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第一项就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出席,令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规格之高创下数十年来的纪录。回顾以往十年来的农村工作会议,2003年九常委中曾有五位出席,其余多数会议都只是由主管“三农”工作的副总理出席。另外出席此次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数量之多、部长数量之多,同样是前所未有。如此的高规格充分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层对三农工作的空前重视,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宿州作为传统农区、产粮大市,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四化同步”的进程中,不仅不能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还要力争走出一条新路,为传统农区实现现代化提供经验。

(三)社会进步为农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传统理论普遍认为由于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加之基础薄弱,造成了农业的弱质性和落后性,因而农业是弱质产业,应该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并且把农业、农民、农村看作是包袱,是落后的标志,不能对经济增长做出很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农业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工业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向机械化、电气化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与农业现代化结合使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业产业体系实现质的飞跃,都市农业、创意农业、精确农业等新兴农业形态纷纷出现。科技进步及其广泛应用更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支撑。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育种尤其是超级稻、优质小麦、转基因抗虫棉,农产品安全生产、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和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取得一批核心技术,新能源产业发展将推动粮食多元化利用,非粮燃料化学品等的发展以及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膜等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这一切极大地改变了农业的弱势地位,提升了农业应对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

(四)复杂的国情需要探索四化同步的多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鼓励各地大胆试、大胆闯,从而形成我国区域经济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喜人局面,涌现出深圳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多路径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这是目标,但如何达到目标,则需要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大胆实践探索。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发展程度千差万别,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等差异极大,这就决定了不能按一种模式、走一个路径实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北京、上海等地区可以依靠信息化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苏南地区可选择提升城镇化质量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安徽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而以宿州为代表的皖北地区的现实选择应该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三、多措并举,探索宿州“四化同步”新路径

(一)强化对“四化同步”的研究宣传力度

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但不少地方在谈到对“四化同步”的认识和贯彻实施情况时,往往就工业谈工业,就农业谈农业,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联系及如何协调发展等问题认识不足。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认为只有先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好了,才有实力带动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超前且很具实力并不必然会带动农业现代化。这方面国际国内教训深刻,实例很多。因此首先要加大对“四化同步”理论研究,对“四化同步”科学内涵和相互关系以及坚持“四化同步”的路径选择、不同地区如何推进“四化同步”等要从理论上搞清楚,夯实坚持“四化同步”的理论基础。其次要加大对“四化同步”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四化同步”的知识,重点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四化同步”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坚持“四化同步”的共识。再次要用“四化同步”的理念考虑问题,谋划工作,对全国或者本行政区域范围内产业、人口、城镇等的空间布局通盘考虑,科学规划,杜绝就工业讲工业、就城镇化讲城镇化、就农业现代化讲农业现代化。

(二)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农业市场化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应着眼于满足市场需求,积极推进专业化生产,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简单地说首先是市场理念,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要由市场决定。因为生产的目的是为了销售,只有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才算完成任务。其次是效益理念。利润=收入-成本,要学会算账,既要算收入账,又要算成本账,而成本既包括显成本,又包括隐成本。我们不能像原来单纯追求高产量,因为高产量并不一定带来高利润。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农业发展中亟待加强的环节。必须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改善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培养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也是农村制度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必须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健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

(三)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制定“四化同步”发展规划

“四化同步”关键在同步,难点也在同步。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则必须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围绕农业现代化制定“四化同步”发展规划,在选择工业主导产业时,应根据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业为支柱产业,着重在“深”字上做文章,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既解决农产品的销路和农村富裕劳动力出路问题,又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城镇化也要立足于农业现代化,以县城和中心镇为城镇化的重点,将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园区规划统筹考虑,“产业功能”与“城镇功能”有机结合,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特别是重点加快中心镇建设,完善中心镇的功能,主要是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功能,解决富裕和富余农民的出路和农业现代化服务基地问题。信息化也必须围绕农业现代化,为农业现代化解决信息服务问题,使农业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要瞄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按照低成本、广覆盖、重实效、可持续的原则,推进信息技术向农业产业链全程渗透,整体提升覆盖农业产业链全程的信息化水平。按照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先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农业产业化集群等加强信息化应用能力建设,积极实施区域层面、产业链层面的农业信息化提升工程。

(四)着力构建“四化同步”发展的制度体系

第一,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推动“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安排工业、城镇、农业、农村、生态空间布局,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保证耕地不减少、粮食不减产,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四化同步”中必须正确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政府和市场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我国在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资源相对匮乏,尤其需要借助政府集中动员资源的能力,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加强政府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同时,就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四大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土地和管理技术,农村有两项:劳动力和土地,城市有两项:资本和管理,相互交换,各取所需。到底是谁支持谁还真不好说。

第三,强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法制保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严格农业用地转建设用地,并严格控制转化速度与规模,保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增长;根据地区差异,制定相关法律加强对农业发展条件较差地区农业的保护,在农业补贴、产业发展、劳动力创业等方面给予这些地区特别政策,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促进这些地区农业的发展。

第四,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符合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要增加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关指标的权重,缩小GDP的考核权重,引导各级干部把“‘三农’是重中之重”的政策导向落到实处;明确把“四化同步”发展作为干部政绩考核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使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各级干部自觉的行动;引入地方政府政绩第三方评价机制和人民群众民主评议制度,通过科学的政绩考核,为“四化同步”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组织保障。

(五)申请国家设立宿州“四化同步”试验区

2010年8月,宿州市埇桥区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1年11月,宿州市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是宿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两块“金字招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偏重于生产力的变革,而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则偏重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缺一不可,并驾齐驱。现代农业“两区”建设标志着宿州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但“两区”建设还是局限在农业范畴,就农业讲农业,就农业抓农业,没有上升到“四化同步”发展的高度。宿州虽然也处于中原经济区范围,可以享受一些“两不三化”方面的优惠政策,但一方面中原经济区范围过大,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落实到具体地区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尽管以“三化”协调发展为亮点,但从发布的规划看并没有超出传统的发展路径,仍然是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建议以宿州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村改革实验区为基础设立国家宿州“四化同步”试验区,允许宿州先行先试,探索以农业现代化为突破口,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走出一条欠发达农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新路径。通过设置“四化同步”试验区,以典型引路,攻克难点、突破重点,探索“四化同步”的实践,进一步完善“四化同步”的理论体系。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N].人民日报,2012-11-17.

[2]韩俊.中国农业现代化六大问题[J].时事报告,2012(3).

[3]冯献,崔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

[4]邹海滨,吴启明.如何推进农业主产区“四化”同步发展[N].农民日报,2012-08-06.

[5]中共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关于成都市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对策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3(3).

[6]周鹏,胡铂.“四化同步”勾勒发展新路径[J].上海信息化,2013(4).

猜你喜欢
宿州工业化城镇化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我觉得我很勇敢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宿州诗群小记
居· 文化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家乡的城镇化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