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按摩及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瘫45例

2014-02-02 02:44徐北东张红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体针头针脑瘫

徐北东 张红石

(1 吉林省长春市清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长春130061;2 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长春 130117)

针刺结合按摩及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瘫45例

徐北东1张红石2*

(1 吉林省长春市清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长春130061;2 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长春 130117)

目的 观察头针、体针并用结合按摩与现代康复疗法在治疗小儿脑瘫中的协同作用。方法 135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三组,Ⅰ组采用头针、体针结合按摩疗法,Ⅱ组采用按摩及现代康复疗法,Ⅲ组采用头针、体针并用结合按摩及现代康复疗法。治疗前后按运动功能评定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 经过90天治疗后,3个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1),Ⅰ组和Ⅱ组差异不显著,而Ⅲ组各项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前两组 (P<0.01)。结论 针灸、按摩及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头针;体针;按摩;现代康复;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姿势和运动障碍,可伴有智力异常、癫痫、视听说功能障碍及性格行为异常等。发病率约0.2%,是导致儿童致残的一种常见疾病,其致病原因多由于孕期病毒感染、早产、出生时脑缺氧及产后核黄疸引起。临床多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弛缓型以及混合型等。笔者自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针刺、按摩及综合康复疗法综合治疗脑瘫135例,对疗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5例,年龄6个月至1岁22例,1~3岁64例,3~6岁44例,6岁以上5例;病程少于1年11例,1~3年41例,3年以上83例;所有患者中痉挛型66例,弛缓型6例,手足徐动型33例,混合型30例;重度31例,中度33例,轻度71例。随机将患儿分为3组,各组患儿的情况大致相近,经统计学检查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n)

1.2 治疗方法 Ⅰ组采用头针、体针并用,同时结合按摩疗法,头针治疗选用焦顺发头针体系中运动区、运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根据患者情况辨证选用进行施治。以1.5寸毫针与头皮呈15度夹角刺入至冒状腱膜下,以手下针感不涩滞为度,留针4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3次,以200次/分频率为准,同时进行体针治疗,选穴为上肢曲池、外关、合谷,下肢为足三里、三阴交、绝骨、阳陵泉。不留针,针刺后针下有紧涩感即将针捻转后拔出。针刺结束后进行按摩治疗,按摩选以脾胃经和头部穴位为主进行点按,腰部与腓肠肌进行滚法揉法。每次30分钟。以上治疗每日1次,治疗6天休息1次。共90天。

Ⅱ组采用按摩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按摩疗法与Ⅰ组相同,同时进行现代物理康复疗法进行治疗,包括头部的控制训练,正确姿势训练及翻身训练,上下肢的运动功能训练,从仰卧位到坐位的训练,站立训练;作业疗法包括功能性作业的治疗,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进食、穿脱衣服、大小便的控制训练等。按摩和现代康复疗法均为每日1次,治疗6天休息1次。共90天。

Ⅲ组采用针灸、按摩与现代康复疗法同时进行。每日1次,治疗6天休息1次。共90天。

1.3 疗效标准 评分采用中国康复医学中心 《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全表共分为9大项,50小项,满分100分。50项中能独立完成每项2分;能独立完成但完成每项需时间较长,每项1.5分;能完成但需在辅助下完成每项1分,不能完成每项0分。其中轻度障碍75~100分,中度障碍50~74分,重度障碍0~49分。[1]

运动功能观察采用1992年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纪要标准。分级如下:显效:运动发育、协调功能、关节活动度、原始反射与自动反应与肌力等项均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接近;有效:运动发育、协调功能、关节活动度、原始反射与自动反应与肌力等项均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无效:以上各指标治疗前后基本无变化。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3个治疗组均于治疗90天后评定疗效。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分差值Ⅲ组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 (P<0.01),Ⅰ组、Ⅱ组间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见表2。运动功能评分3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表2 3组患儿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s)

表2 3组患儿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s)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1,与Ⅰ组、Ⅱ组比较Ⅲ组**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差值Ⅰ组 45 48.8±3.8 64.2±3.8 16.8±1.8*Ⅱ组 45 49.2±4.9 65.8±3.1 17.3±1.6*Ⅲ组 45 50.8±5.0 73.3±3.7 23.7±3.1**

表3 3组患儿治疗后运动功能比较 (n,%)

2.2 典型病例 陈某,男,3岁6个月,初诊日期:2005年3月。家属代述:患者7个月早产,出生体重1.5kg,短暂窒息,曾放入保温箱中,余无异常。患儿在一周岁时家属发现其坐不稳,不能独立爬行。在当地某医院确诊为:小儿脑瘫。采用推拿及体针治疗疗效不明显。休息约1年后到本科室治疗。症见:语言及智力发育正常。形瘦,双上肢正常,双下肢交叉呈剪刀状,扶起站立时足跟不着地。双下肢肌张力Ⅲ级,肌力3级。能独坐,爬行姿势不良。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49分,运动功能严重落后于同龄儿童,舌淡苔白。头颅CT示:脑白质发育不良。诊断:小儿脑瘫 (痉挛型)。采用头针结合体针进行针刺,配合按摩及现代康复疗法治疗,早期以降低肌张力为主,肌张力降至Ⅱ级以下以增强肌力为主。经治疗45天后。运动功能显效:患儿肌张力明显降低。能正常爬行,能独站3分钟,向前迈3~5步。经治疗90天后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达85分,能独立行走50米以上,且稳定性较好。后患儿坚持治疗2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达90分。

3 讨论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小儿脑瘫为脑部病变引起的运动机能障碍,常伴有其他语言及智力等神经和精神损伤。中医理论认为脑瘫的病理特征为脾胃虚弱和肝肾亏虚,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四肢肌肉为后天之本,肝主筋为罴极之本。肝、脾、肾损伤,先后天功能失常,筋脉失其濡养,故造成脑瘫,选用头针治疗时以焦顺发头针体系针对患儿具体损伤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反映区。[3]如运动区为大脑中央前回在头部体表的投影。头针治疗能改善其脑内局部血络不通的病理状态,调整微循环,刺激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使脑细胞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考虑患者一般多年龄较小且身体素质较差,故在体针治疗时不留针以减轻针灸对患者身体的损伤,同时减少断针、弯针等意外情况的发生,体针治疗一般多选用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滋补肝肾、填精益髓、强壮脾胃。促使患者的筋骨肌肉发育。配合按摩改善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增强肌力,提高其运动功能。现代康复方法可选用Bobath法,[2]以抑制性手法,关键部位控制、叩击性手技等反射性抑制异常姿势反射和异常运动模式。或选用vojta法通过对身体诱发带的压迫性刺激,从而诱导产生反射性移动,而促进患者的正常运动发育,以达到抑制异常的反射通路和运动的目的。现代康复的训练方法如Bobath法、vojta法等在治疗脑瘫中各有所长,将其手技揉和到一起,针对临床症状多样化的患儿所取得的效果较选用其中一种疗法的疗效更为确切,已逐步证实。

笔者体会针对脑瘫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期接受正规治疗是治疗脑瘫的关键。在此治疗原则的指导下笔者将头针、体针、按摩及现代康复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观察到其效果优于上述中一项或其中两项的组合。另外医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对疗效尤为关键,除了医生施以正确的治疗方法外,家属也需同时配合好各个阶段的治疗,树立信心,坚持不懈。通过医生及患者家属共同努力,增强其自理能力。达到满意效果。

[1]林庆.小儿脑性瘫痪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6,11(2):65.

[2]任永平,蔡方成,张平.Bobath等疗法对脑瘫患儿的疗效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1998,(2):55.

[3]刘震寰,张宏雁.头针为主治疗小儿脑性瘫痪21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1999,19(11):651.

10.3969/j.issn.1672-2779.2014.10.072

1672-2779(2014)-10-0119-02

* 通讯作者

苏 玲 本文校对:宋 承

2014-01-12)

猜你喜欢
体针头针脑瘫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耳穴按压配合体针治疗酒精成瘾临床分析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二十一个学生娃与脑瘫姐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