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足坏疽13例

2014-02-02 02:44张亚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全血糖尿病足受试者

张亚兰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124)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足坏疽13例

张亚兰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124)

目的 探讨中医内外合治法对糖尿病足坏疽治疗的临床意义,阐述其可能的疗效机制,为提高此类疾病的疗效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25例,在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依据个人意愿分成两组。实验一组为纯中药组(13例),在口服中药汤剂的基础上,外用自制脱疽膏涂于纱条外敷;实验二组为中西药结合组 (12例)在口服中药汤剂的基础上,外用依沙吖啶涂于纱条外敷;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创面愈合率和血液流变性的改变状况。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实验组一疗效稍优于实验组二 (P=0.037);两组血浆黏度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的改善 (P<0.01)。结论 中医内外合治法为提升糖尿病足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提供方法和途径。

糖尿病足;中医外治法;自制脱疽膏;中药内服

周围血管病变是糖尿病足发病基本机制,而糖尿病则是导致周围血管病变的最主要原因[1],而内皮功能失调则是血管病变的早期指标[2]。对中医药内外结合法在糖尿病足坏疽治疗中改善周围血管病变的观察与分析,有利于在临床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西医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临床分级在Ⅰ~Ⅳ级,且中医辨证为血脉瘀阻证门诊病人,共25例。

在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依据个人意愿分成两组,实验一组为纯中药组,共13例,女4例,男9例;年龄 (67.92+10.71)岁;病程 (11.92+6.13)年。实验二组为中西药结合组共12例,女5例,男7例;年龄 (61.67+12.27)岁;病程 (11.92+8.33)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病程构成上无显著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及疗效观察 两组受试者保持在常用基础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实验组一口服中药汤剂100毫升,日二次,并用自制脱疽膏涂于纱条外敷日一次;实验组二口服中药汤剂100毫升,日二次,并用依沙吖啶涂于纱条外敷日一次。六周为一个疗程,全部患者于治疗前、疗程后作各项指标检测。

1.3 检测指标 创面愈合面积、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参照常规血液生化检测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一般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创面愈合程度) 疗程结束后对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和疗程后的创面变化作了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临床创面愈合程度比较 [n(%)]

两组疗效比较,实验组一疗效优于实验组二 (P=0.037<0.05),有显著性差异。本实验结果显示在服用相同中药汤剂的基础上,配合外用中药膏剂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较单纯使用汤剂有显著优势。中药膏剂外用于疮疡面可清热解毒,敛湿托毒,为创面愈合创造理想的环境;中药膏剂直接敷于创面,使药物直达病所,内渗于溃疡深处,可祛深处之脓腐以促生肌;同时活血祛瘀,行血止痛之功效,可提高病变局部供血、供氧,以营养组织,促进肉芽生长,加速了创面愈合。

2.2 血液流变学观察和比较 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足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我们对参加本次临床观察有效的患者提出做一个血液黏度值的测定。因为涉及抽血,所以接受观察的患者明显减少,在自愿的原则下以临床有效病例为基础,实验组一有8例参加,实验组二有6例参加。

2.2.1 血浆黏度 各组受试者血浆黏度检测结果见表2。治疗前实验组一与实验组二两组间血浆黏度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一与实验组二两组间血浆黏度比较,也无明显差异 (P>0.05)。但是治疗后实验组一与实验组二两组的血浆黏度与治疗前相比较明显降低,都有显著性差异 (P<0.01),说明内服中药也起到了积极的治疗作用,疗效显著。

表2 各组受试者血浆黏度检测结果 (±s,mpa·s)

表2 各组受试者血浆黏度检测结果 (±s,mpa·s)

注: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一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著性差异明显○○P<0.01;实验组二的治疗前后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有显著性差异明显○○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一 8 1.67+0.17○○1.24+0.11 1.23+0.10实验组二 6 1.73+0.07○○

2.2.2 全血黏度 各组受试者全血黏度高切检查结果见表3。治疗前两组间全血黏度高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显著的疗效 (P<0.01);治疗后两组间全血黏度高切比较:实验组一、实验组二无明显差异 (P>0.05)。

表3 各组受试者全血黏度高切检测结果 (±s,mpa·s)

表3 各组受试者全血黏度高切检测结果 (±s,mpa·s)

注: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一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著性差异明显○○P<0.01。实验组二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著性差异明显○○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一 8 5.20+0.87○○(P=0.001)3.86+0.26 3.72+0.39实验组二 6 5.54+0.80○○(P=0.001)

各组受试者全血黏度中切检查结果见表4。治疗前两组间全血黏度中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显著的疗效 (P<0.01);治疗后两组间全血黏度中切比较:实验组一、实验组二无明显差异 (P>0.05)。

表4 各组受试者全血黏度中切检测结果 (±s,mpa·s)

表4 各组受试者全血黏度中切检测结果 (±s,mpa·s)

注: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一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著性差异明显○○P<0.01。实验组二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著性差异明显○○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一 8 6.95+1.13○○(P=0.000)4.95+0.21 4.71+0.57实验组二 6 6.51+1.01○○(P=0.004)

各组受试者全血黏度低切检查结果见表5。治疗前两组间全血黏度低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显著的疗效 (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全血黏度低切比较:实验组一,实验组二无明显差异 (P>0.05)。

表5 各组受试者全血黏度低切检测结果 (±s,mpa·s)

表5 各组受试者全血黏度低切检测结果 (±s,mpa·s)

注:治疗前与后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一的治疗前后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显著性差异明显○○P<0.01。实验组二的治疗前后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显著性差异明显○○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一 8 11.63+2.21○○(P=0.000)7.72+0.60 7.39+0.45实验组二 6 10.83+1.89○○(P=0.003)

3 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在服用相同中药汤剂的基础上,配合外用中药膏剂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较单纯使用汤剂有显著优势。中药膏剂外用于疮疡面可清热解毒,敛湿托毒,为创面愈合创造理想的环境;中药膏剂直接敷于创面,使药物直达病所,内渗于溃疡深处,可祛深处之脓腐以促生肌;同时活血祛瘀,行血止痛之功效,可提高病变局部供血、供氧,以营养组织,促进肉芽生长,加速了创面愈合。

研究从血浆黏度值、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的不同角度的测定值显示,实验组治疗前后对照,血液流变学有明显的改善,说明口服中药汤剂对于改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是有效的,其作用点可能在于通过改善血液流变,使糖尿病患者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明显下降,提高红细胞变形指数,抑制红细胞聚集,增加远端肢体的血供[3],防治微血管病变。由于采集样本量的限制,全面深入探讨改善血液流变性的机制,需要我们在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的观察与研究说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黏度高、血液淤滞、血流速度慢,致动脉血管分叉处和弯曲处等部位切变应力较低,在一些因素刺激下,容易引起血管内皮损伤,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使血管趋于狭窄,最终导致肢端缺血、溃烂、感染、坏疽或坏死。因此,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状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其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4]。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可见中医药中活血化瘀,托毒生肌的治疗理念与方药,内服与外敷相结合的方法,显著提高了糖尿病足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对于发病原因复杂,病程又长的糖尿病足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

[1]Prompers L,Schaper N,Apelqvist J,etal.Prediction of outcome in individuals with diabetic foot ulcers: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The Eurodiale Study[J].Diabetologia,2008,51(5):747-755.

[2]Prompers L,Huijberts M,Apelqvist J,etal.High prevalence of ischaemia,infection and serious comorbidity in patientswith diabetic foot disease in Europe.Baseline results from the Eurodiale Study[J].Diabetologia,2007,50(1):18-25.

[3]高杰,赵钢.康脉3号胶囊治疗糖尿病足疗效及其作用机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2(6).

[4]尹朝霞,胡文泽,孙一光,等.代谢综合征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影响[J].临床荟萃,2007,22(15):1090-1091.

10.3969/j.issn.1672-2779.2014.10.081

1672-2779(2014)-10-0130-03

苏 玲 本文校对:姜 岳

2013-12-04)

猜你喜欢
全血糖尿病足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2020年糖尿病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高压氧治疗各期糖尿病足间歇性跛行的疗效观察
中医综合治疗糖尿病足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