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2014-02-05 08:37朱书克朱书辉潘大柱原静葳韩文舫高中祖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内经黄帝内经自然界

朱书克 朱书辉 潘大柱 原静葳 韩文舫 高中祖

(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500)

浅议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朱书克 朱书辉 潘大柱 原静葳 韩文舫 高中祖*

(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500)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经》养生的核心指导思想。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相应且有共同的规律。人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基础。人体是个小自然界且会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医养生就是要求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工作生活达到天人合一尽其天年的目的。

内经;天人合一;养生

《黄帝内经》为古代医家、医学理论家托轩辕黄帝名之集体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的形式来阐述病机病理的,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通过养生摄生的方式达到益寿延年目的。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较为系统和完备的医学典籍。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学知识为基础,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分析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天人合一观念是养生的核心指导思想

天人合一是国医哲学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薛氏认为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1]。同时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天人互敌,战天斗地的思想。

天即自然,所谓的天人合一是人遵守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1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曰:“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阴阳义》曰:“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1.2 人类与自然界相应,有着共同的规律 《灵枢》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此论人之形身四体”。《素问·举痛论》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说明人的生理过程会随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而变化。

1.3 人类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产物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又说“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1.4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基础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五味入口……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都是从自然界获取的,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都是自然界所消化吸收,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父母”。

1.5 人体是个小自然界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喉主天气,咽主地气”、《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与天地如一”,《吕氏春秋·情欲》曰:“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

1.6 自然界环境的变化会对人类产生影响 《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故天温日明……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2 养生学说是《内经》的重要内容之一

“养生”一语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以此养生则寿’和《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王氏认为:养生就是保养生命,采取各种方法,使人体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甚至说是医学的终极目的[2]。

2.1 养生有什么价值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开篇即讲:“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首先对比了古今人寿命的差别。

2.2 养生可以百岁而动作不衰 《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王氏认为:将人和自然阴阳变化保持一致,来调养自己体内的阴阳,就是合理地运用养生的方法和技术[3]。

2.3 顺应自然规律 自然阴阳变化保存一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接下来告诉我们:“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王氏认为:以四时气象指导顺时养生,根据不同季节自然环境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生活工作,同时也论证了四时与五脏的关系[2]。

笔者认为在这里《内经》讲述了四季不同的特征,人与四季相对应的不同生理变化和摄生方法以及违背四时之气而引发的疾病。同时也体现了“法于阴阳”的摄生指导原则,是中医养生学中具有特色的观点和实践。

2.4 违背了四季养生自然规律的后果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又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在这里重点告诫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的严重后果。

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工作环境一定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把酒当做水浆一样贪饮,把不切合实际的贪欲当做理想,强迫自己过分的劳作,生活不按自然规律进行,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耗竭精气散尽真元。为了事业的成就和贪图一时的快心,违反了养生之道,最后“半百而衰也”。

3 养生的原则

杨氏认为:《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和方法主要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笔者认为《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和方法主要是按照自然规律工作生活。结合到现代人的生活就是:第一,春捂以顾护初生之阳,为夏天的蕃秀做准备,秋冻以使阳气能够收敛,为冬天阳气的潜藏做准备。夏天不要过分的使用空调而使人不出汗,使阳气不能够向外宣通开发,冬天不要过分的使用取暖设备,使皮肤开泄出汗,使阳气的闭藏受到影响。第二,晨要早起以使阳气升,夜要早睡使阳气得以潜藏。第三,早餐不可不食,午餐不可不饱,晚餐少食即可。第四,不要把不切合实际的贪欲当做理想。我国现阶段物质已经极大丰富,每一个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已经可以得到满足,大多数人是被贪欲所累。过分的追求不切合实际的东西已经使我们的身心疲惫,也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还应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杨氏认为:“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对医学的影响,但从加深自我修养和开创有利于心理卫生的社会风尚这两个方面来预防社会因素致病,就其出发点来说,是正确、全面的,对于我们今天的保健摄生具有启发意义”。

统治阶级如果能做到让老百姓“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那就更好。在这里既赞颂了上古时代人民群众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要求和对这样生活的向往。

现阶段我国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国家投入巨大的资金到医药中,据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财政部长楼继伟做的2012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上显示“2012年,医疗卫生支出2048.21亿元,增长22.9%”。为什么医疗技术的高度发达,卫生条件的日新月异,医疗投入的有增无减却没有使我国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疾病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自2005年以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总体流行趋势一直呈上升态势,城乡情况类似。今后10年,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中国心脑血管病出院人次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4%”,“我国急性心梗住院总费用年增长速度分别为7%、5.4%和1.6%”,“2003年以来,我国心血管患者出院人次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这反映出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群体在不断扩大”。同时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慢性疾病发病率出现低龄化趋势。

杨氏认为,“《内经》所提出的摄生原则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具有祖国预防医学的特点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我国现阶段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就是《内经》所说的“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却没有达到目的,可以说是劳民伤财。改变这种现象,必须先改变我们的思想,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前移,由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主转移到以养生预防为主,即“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1]薛公忱.儒释道与中医药学[M].北京:中华书店,2002:3.

[2]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3]杨医亚.中医自修读本·内经[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9.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5.012

1672-2779(2014)-05-0026-03

张文娟 本文校对:胡 勇

2013-11-11)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内经黄帝内经自然界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例说“自然界的水”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