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治疗脾胃病特色探讨

2014-02-05 08:37张红果李定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配穴中脘腧穴

张红果 李定祥

(1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临床7年制2007级,长沙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长沙410208)

《针灸大成》治疗脾胃病特色探讨

张红果1李定祥2*

(1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临床7年制2007级,长沙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长沙410208)

《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灸医学之大成,对脾胃病的诊治独具特色。通过整理、总结及分析《针灸大成》中对脾胃病的论述,从针灸处方取穴、配穴、针刺手法以及论治特色等方面论述《针灸大成》治疗脾胃病的特色。

《针灸大成》;脾胃病;取穴;配穴;针刺手法;论治特色

《针灸大成》首刊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其问世以来流传甚广,是一部对明代以后的中国针灸学史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的汇编型综合类针灸文献[1]。《针灸大成》中并未专设篇章论述脾胃病,近来,笔者全面梳理《针灸大成》[2]各篇章中有关治疗脾胃病的论述,并通过整理、总结及分析发现《针灸大成》对于脾胃病的治疗独具特色,涉及针灸处方取穴、配穴、针刺手法以及论治特色等方面。

1 取穴规律

1.1 概述 《针灸大成》卷二、卷三收载的针灸歌赋、卷五“八脉图并治症穴”、卷八“神应经”、卷九“治症总要”共记载了如胸满、翻胃、泛酸、呕吐、呃逆、吐血、噎嗝、痞满、胃缓、胃脘痛、腹痛、黄疸、食癖、腹胀、积聚、泄泻、便秘、痢疾、霍乱等20余种脾胃病症的针灸处方,涉及十四经脉腧穴共80余个,其中66个为特定穴。十四条经脉中,又以任脉(13个)和膀胱经(10个)上分布的腧穴最多;其次以胃经和脾经上的腧穴出现率最高;各腧穴中,以足三里、中脘、内关、公孙、太白等穴应用率最高,使用频率分别达53次、41次、31次、29次、23次;同时,各腧穴主治偏重也不同,如足三里、中脘等可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脾胃虚实病症;脾俞、胃俞、气海、太白等偏重于治疗脾胃虚弱病症;肾经、三焦经上的相关腧穴主要用于辅助治疗湿热性脾胃病,如便秘等;肝胆经上的相关腧穴主要用于肝气横逆犯胃等所致之脾胃病,等等。

1.2 辨证取穴 《针灸大成》策论中云:“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数,变通随乎症,不随乎法。”在此基础上,杨继洲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以设问、回答的形式对某些脾胃病的病因作了归纳,并强调诊病必须详审病因,辨证取穴。如第四十八条说:“小腹胀满:内庭三里三阴交问曰:此症针入穴法不效,何也?答曰:皆因停饮不化,腹胀。此症非一,有膀胱疝气,冷筑疼痛;小便不利,胀满疼痛;大便虚结,胀满疼痛,推详治之。再刺后穴:照海大敦中脘”;第六十七条说:“大便秘结不通:章门太白照海问曰:此症从何得?答曰:此症非一,有热结,有冷结,宜先补后泻。”又如“给事杨后山公祖乃郎,患疳疾,药日服而人日瘦。”杨氏诊后说:“此子形羸,虽是疳症,而腹内有积块,附于脾胃之旁,若徒治其疳,而不治其块,是不求其本,而揣其末矣。治之之法,宜先取章门灸针,消散积块,后次第理治脾胃,是小人已除,而君子得行其道于天下矣”,是运肝脾之气散积消块而疮疾得愈[3]。同时杨氏强调“凡医之用药,须凭脉理,若外感误作内伤,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其不夭灭人生也”。以上可见《针灸大成》对诊治脾胃病的论述,辨证审因是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原则,只有辨证正确,才能做到“兵惟不动,动然克敌”“医惟不旖,施必疗效”(见《策论》)。

1.3 循经取穴 在经脉循行上,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阳明胃经络脉丰隆“别走太阴”,经别“散之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足太阴经络脉公孙“别走阳明…入络肠胃”,经别“合于阳明”;任脉为“阴脉之海”,其循行有“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的特点,并与胃经相交于承浆、上脘、中脘。《标幽赋》曰:“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据统计,《针灸大成》治疗脾胃病腧穴处方中以脾经、胃经、任脉上的腧穴最多,出现频率也最高,体现了临证时循经取穴的重要性。正如杨氏在《针灸大成》策论中强调“灸穴须按经取穴,其气易连而其病亦除”“变证虽多,但依经用法,件件皆除也。”依此他还首次提出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宁失其时,勿失其气”的学术理论,并认为:“得之则为良医,失之则为粗工”。

1.4 穴简意精 重特定穴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策论中云:“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在其《医案》中对于脾胃病例的治疗几乎没有一例超过10个腧穴,大都是2~6个,并且基本都是特定穴。如其在治虞氏膈气、赢瘦的医案中,只选用了膻中和气海两穴,膻中是气之会,又是心包经的募穴;气之疾选取膻中,可舒和气机。气海是五个以海命名的孔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膏之原出于脖腆(即气海穴)”;《铜人腧穴图经》曰:气海“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悉皆灸之”。仅此二穴,立起沉疴。再如,治王念颐咽噫之疾,取膻中、气海、足三里理气健脾化痰;治张相公长孙的脾肾阳虚型泻痢,取中脘、章门补气止泻;治王会泉夫人患危异之疾,半月不饮食,目闭不开已久,六脉似有如无,单针内关穴理气散郁、通闭开窍;绕脐痛仅选气海穴温阳散寒止痛获良效。以上选穴均少而精,并重视特定穴的选取,也体现了作者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亦同时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真正做到了由博返约,掌握了针灸学的要领。

2 配穴特色

2.1 俞募配穴 滑伯仁《难经本义》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说明脏腑之气与俞募穴是相互贯通的,俞募同用可以治疗相关脏腑疾病,《针灸大成》在治疗脾胃病方面贯彻了这一配穴思路。一方面《针灸大成》中治疗脾胃病选穴以任脉和膀胱经上分布的腧穴最多,且使用频次≥5次的腧穴中腹募穴6个,背俞穴6个,都侧面反映出《针灸大成》对俞穴、募穴等特定穴的重视及俞募配穴的运用;另一反面《针灸大成》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所选用的俞、募穴以脾俞穴、脾募章门穴,胃俞穴、胃募中脘穴,大肠俞穴、大肠募天枢穴的使用频次最高,肯定了脾胃俞募配穴治疗脾胃相关脏腑病的疗效意义。

2.2 原络配穴 《针灸大成》卷之五载《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图》篇章,明确原络配穴治症意义,为针灸临床治疗脾胃病选穴配穴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其中说“呕吐胃翻疼腹脏……秘结疸黄手执杖……太白丰隆取为尚”、“腹填心闷意凄怆……冲阳公孙一刺康”、“大便坚闭及遗癃,阳池内关法理同”、“所生病者胸满呕,腹中泄泻痛无停,太光二穴即安宁”,等等。

2.3 上下配穴 《针灸大成》上下配穴的运用主要体现于八脉交会穴的配合应用,李梃《医学入门》说“八法者,奇经八穴为要,乃十二经之大会也”;“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强调了八脉交会穴的重要意义。《针灸大成》在治疗脾胃病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八脉交会穴的临床治症意义,如其中《八脉图并治症穴》中指出“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酒食积聚胃肠鸣,水食气疾膈病。脐痛腹疼胁胀……泄泻公孙立应。凡治后症,必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相应”,同时指出“内关通于阴维,主心胆脾胃之病,与公孙二穴主客相应”,并且据统计,《针灸大成》治疗脾胃病选用内关、公孙二穴的频率分别都达30次之多,进一步验证了八脉交会穴的疗效意义,也为针灸临床治疗脾胃病选穴提供了参考依据。

2.4 奇正配穴 《针灸大成》中收载的经外奇穴超于前人,其谓“奇穴者,则又旁通于正穴之外,以随时疗症者也”,并指出“定穴兼夫奇正,尤智巧之所存”,体现了临证时奇正配穴的重要意义。在其治疗脾胃病的配穴处方中有如下论述“翻胃吐食:中脘脾俞中魁三里”“脱肛久痔:二白百会精宫长强”等。而《针灸大成》中又说“至于定穴,则自正穴之外,又益之以奇穴焉。非故为此纷纷也,民之受疾不同,故所施之术或异,而要之非得已也,势也。势之所趋,虽圣人亦不能不为之所也已。”“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数,变通随乎症,不随乎法,定穴主乎心,不主乎奇正之陈迹。”指出古人于正穴之外定取奇穴的原因在于“民之受疾不同”,故“所施之术或异”,而且是“势之所趋,虽圣人亦不能不为之所也已”。至于临证具体穴的选取,仍需辨证而定,没有定式。

3 针刺补泻手法

《针灸大成》中论述的针刺手法详而多,充分说明其临证治病在注重取穴的同时也非常注重针刺手法的运用。《灵枢·经脉》曰:“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指出针灸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针灸大成》在对脾胃病的治疗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其中记载治疗脾胃病的针灸处方中除有17处单纯只指出补泻手法外,还有多处明确提出使用各种针灸补泻手法。

3.1 灸补法 杨继洲谓“脾寒可灸”,并且在其治疗相关脾胃病的医案中几乎所有辨证后需用补法的,在针刺补法的基础上都加用了灸补法,如治观政田春野公乃翁患脾胃之疾灸中脘、食仓穴,每穴各灸九壮;治虞氏膈气、赢瘦的医案时,选穴膻中、气海,在针刺补泻后各灸七壮而愈等。

3.2 九六补泻 《针灸大成》曰“有补针之法……行九阳之数,捻九撅九;有泻针之法……行六阴之数,捻六撅六”。捻为捻转,撅为提插,九阳之数为补法,临床常用于虚证、寒证;六阴之数为泻法,临床常用于实证、热证。在治疗脾胃病方面,《针灸大成》对九六补泻的运用有其独到之处。如在《杨氏医案》记载“壬申岁,行人虞绍东翁,患膈气之疾,形体羸瘦,药饵难愈。予视之,六脉沉涩,须取膻中,以调和其膈,再取气海,以保养其源,而元气充实,脉息自盛矣。后择时针上穴,行六阴之数,下穴行九阳之数,各灸七壮,遂全愈。”此案膈气乃肝郁气滞所致,为上实下虚,本虚标实之证。取气会膻中行六阴之数,可疏肝理气、宽胸而泻邪;针气海行九阳之数实为补阴助阳以救本源而扶正,元气充实,上下宣通,邪去正固则疾愈[4]。又有“治观政田春野公乃翁患脾胃之疾灸中脘、食仓穴,每穴各灸九壮,行九阳之数而愈。”此案为脾胃虚弱之症,灸之可温补脾胃,针之行九阳之数可健脾益气,针灸并用,顽疾根除。可见,针灸临证治病可以通过辨别患者病情的寒热虚实,施以九六补泻手法,补虚泻实,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3 盘针法 《针灸大成》中治疗脾胃病还有“盘针之法”的应用。如《杨氏医案》中记载“戊辰岁,吏部观政李邃麓公,胃旁一痞块如复盃,形体羸瘦,药勿愈。予视之曰:既有形于内,岂药力所能除,必针灸可消,详取块中。用以盘针之法,更灸食仓、中脘穴而愈。”本案为痞块之疾,针块中直捣其巢,施以盘针之法,使针下气至而调和,从而加强针感,促使痞块消散。盘针之法是针体大幅度地盘旋转动的一种和气补气法,《金针赋》有“肚腹盘旋”之谓。在杨氏注解《杂病穴法歌》“胀满中脘三里揣”一句时说“《内经》针腹,以布缠缴。针家另有盘法:先针入二寸五分,退出二寸,只留五分在内盘之。如要取上焦包络之病,用针头迎向上刺入二分补之,使气攻上;若脐下有病,针头向下,退出二分泻之。”指出盘针法要求将针刺入腧穴深部,行针得气后,将针提至浅部,将针扳倒,使针身倾斜于15~45°,方可旋转针体,盘旋的角度可在180~360°之间,针尖朝向病所。

3.4 其他 《针灸大成》在论述治疗脾胃病方面还有多种特色针刺补泻手法,如“治疟疾先寒后热,一切上盛下虚等症,先浅入针,行四九三十六数,气行觉热,深入行三六一十八数。如疟疾先热后寒,一切半虚半实等症,先深入针,行六阴数,气行觉凉渐退针,行九阳数,此龙虎交战法也,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盖邪气常随正气而行,不交战,则邪不退而正不胜,其病复起。”“治痃癖症瘕气块,先针入七分,行老阳数,气行便深入一寸,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不得气,依前法再施,名曰留气法。”“治水蛊膈气胀满,落穴之后,补泻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千遭自平,名曰子午捣臼。”等等。

4 针灸药并用

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中说“夫何喜怒哀乐心思嗜欲之汨于中,寒暑风雨温凉燥湿侵于外,于是有疾在腠理者焉,有疾在血脉者焉,有疾在肠胃者焉。”并强调“然而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在《针灸大成》论治脾胃病的处方与医案中,杨氏这一各取所长的学术思想也得以充分体现。如在《杨氏医案》33例医案中,涉及脾胃病的共有11例,其中2例单用针治疗,1例单用药治疗,其余案例均为针灸药综合应用;在《针灸大成》中所记载的脾胃病处方中,也有十余处明确指出用灸法,或针灸并用;在《针灸大成·卷之六、七五脏六腑图》中更是大篇幅地详细记载了各脏腑相关病症的方药治疗和调护,如“胃冷生痰,半夏姜煎生附子;中寒停水,曲丸苍术久陈皮”“胃虚咳逆,人参甘草倍陈皮;胃实痰喘,藿叶丁皮增半夏。补虚降火,竹茹甘草橘陈皮,或加枳术;扶弱驱寒,柿橘良姜丁半夏,参草姜苓”“脾冷而食不磨兮,平胃宜加砂蔻;胃寒而饮不消兮,本方更入参苓”“心腹疼痛兮,延胡索入胡椒;胸满咳逆兮,良姜炒同香附。肚实胀兮,大黄滑石朴牵牛木香苓泻;腹虚胀兮,参苓朴术橘辰砂曲蘖附子”,等等,值得临床借鉴运用,其同时指出“万物从土而归出,补肾又不若补脾”,强调脾胃的重要性。

而纵观《针灸大成》中治疗脾胃病的相关处方与医案,认识有四:一是对某些脾胃实证,单一用针法即可收效。如医案二十一,治疗宋氏子痞疾,杨氏予针章门等穴,饮食渐进,形体清爽,而腹块即消矣。二是对一般脾胃虚寒证,可单用灸法,或针灸并用。如《玉龙歌》云:“脾寒可灸”“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又如“昔翰林时患肚腹之疾,不能饮食,诸药不效,灸中脘、章门即饮食”。三是对虚实夹杂之证,可针灸并用,亦可针灸药并施。如“吏部观政李邃麓公,胃旁一痞块如覆杯,形体羸瘦”,杨氏视之曰:“既有形于内,岂药力所能除,必针灸可消,详取块中。用以盘针之法,更灸食仓,中脘穴而愈”。又如“给事杨后山公祖乃郎,患疳疾,药日服而人日瘦。”杨氏诊后说:“此子形羸,虽是疳症,而腹内有积块,附于脾胃之旁,若徒治其疳,而不治其块,是不求其本,而揣其末矣”。遂“针块中,灸章门,再以蟾蜍丸药兼用之,形体渐盛,疳疾俱痊”。四是对正虚邪实之证,一般先以中药祛其邪,后用针灸药等补其正。如医案二十四,治疗徐阁老“六脉数大,积热积痰,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予以清热健脾化痰汤,清热化痰健脾,即愈;又如医案二十六,治疗毛介川“时常泻痢,下肢浮肿”,予以方药清热利湿后配合针灸等调理肝脾而愈。由此看来,《针灸大成》记载的脾胃病治疗经验中,针、灸、药三者应用灵活,各取所长,审证用法,治疗切当,疗效迅捷。

5 结语

《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气与血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在各脏腑组织中极其重要。针灸是祖国医学的精粹,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学说,对脾胃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因针灸疗法具有方法简单、价格低廉、见效快、疗效好、无副作用的优点,更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而《针灸大成》集明以前针灸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论述精辟,见解客观,记载的经验方法对针灸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因此笔者认为通过总结《针灸大成》中对脾胃病论治特色的研究,为进一步优化脾胃病针灸腧穴处方,提高临床疗效,服务社会大众,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1]黄龙祥.针灸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7.

[2]黄龙祥.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3]国万春,张瑛.元明时期针灸处方理论成熟浅析[J].山西中医,1991,7(5):30-32.

[4]卓春萍,邓伟,李瑞.《针灸大成》中针灸医案特点分析[J].中国针灸,2008,28(10):771-776.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5.021

1672-2779(2014)-05-0041-03

苏 玲 本文校对:王书杰

2013-11-21)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配穴中脘腧穴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旅途止泻按脾腧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三才配穴法的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