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40例

2014-02-05 08:37景国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疗程

景国栋 张 炜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南阳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南阳473060)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40例

景国栋 张 炜

(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南阳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南阳47306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0例小儿面神经麻痹患者用中西药以及针刺综合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为9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效果较好。

小儿面神经麻痹;中西医;针刺

小儿面神经麻痹又称小儿周围性面瘫或小儿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称之为“口眼歪斜”、“小儿面瘫”。中医认为是由风、寒、湿邪所致,西医认为是由病毒感染后的感染免疫反应,导致面神经神经鞘的脱失引起。主要表现为起病突然,单侧患病,患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作皱额、闭目、耸鼻、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小儿神经康复科住院的40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均符合面神经麻痹疾病诊断标准和定位诊断标准[1],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最小9月,最大12岁,平均5岁2月;病程最短3天,最长1个月,平均16天。

1.2 治疗方法

1.2.1 西药治疗 采用抗病毒、激素及营养神经等西药常规治疗。静滴阿昔洛韦针、胞磷胆碱针、地塞米松针等,7天为一疗程;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122片,15天一疗程。

1.2.2 中医治疗 养血疏风散(本院经验方)加减:钩藤9g,当归5g,白芍6g,川芎6g,羌胡6g,白芷6g,蔓荆子6g,荆芥穗6g,僵蚕3g,防风5g,蝉蜕5g,全蝎3g,白附子(先煎)3g。巅顶头痛者加天麻、龙胆草等;对于大便秘结者加芒硝、大黄冲服;气虚者加黄芪、茯苓、白术等。水煎至100ml,口服,每天1剂,一天2次,15天为l疗程。用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针刺治疗主穴取患侧阳白、牵正、太阳、地仓、颊车,双侧合谷、足三里,配穴为颈项强痛取风池,不能皱眉取攒竹,不能闭目取瞳子髎、晴明,示齿困难取迎香、下关,鼻唇沟平坦者取迎香,人中沟歪斜者取水沟,舌麻味觉减退者取廉泉,耳后疼痛者取翳风。用30号1寸毫针平刺或直刺0.5~0.8寸,平补平泻,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

康复功能训练,对于5岁以上可以配合的患儿,采用主动训练法:进行患侧表情肌训练,作皱眉、闭目、吹口哨、示齿、鼓腮、挤鼻、吸吮、翘口角、开口笑、拉下颌等,每次每组肌肉收缩连续5次,训练宜按节奏,每个动作重复20~30次,每日2次;对于5岁以下不能配合的患儿,采用被动训练法:按摩患侧颜面,采用点、按、揉为主,用拇指直推或旋推作用于上述穴位,往返3至5遍。在手法操作过程中,要轻柔,不宜过重,速度宜缓不宜快,以局部肌肤有温热舒服感更佳,每日2次。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2]拟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眼闭合完全,口角不歪斜,鼻唇沟对称好转,经检查面部感觉、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外观大致正常,但做表情时面部仍稍有偏歪,或肌肉微有痉挛,阴天时面部稍有凉、麻等不适感;好转:症状部分改善,面额及面肌均较以前有所恢复,但额纹及闭目、鼓腮变化不大,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做表情时面部仍有一定偏歪或痉挛;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

2.2 疗效 治愈28例(70%),显效7例(17.5%),好转3例(7.5%),未愈2例(5.0%),总有效率95%。

3 讨论

小儿面神经麻痹病因可能与受凉、病毒感染等导致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有关,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因急性非化脓性的茎乳孔内的面神经之神经鞘膜发生炎症、水肿,运动纤维发生病变,引起营养面神经的血管痉挛,造成血循环障碍,局部贫血神经缺血而发生麻痹,本病发作单侧多见,双侧发生者极少。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经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患病[3]。治疗本病的关键是早期综合治疗,尽快消除局部水肿,尽量减轻神经损伤程度。本病急性期主要治疗目的为促进炎症吸收,消除水肿。阿昔洛韦针抗病毒感染,地塞米松能消炎、脱水、抗渗出,从而消除神经水肿、减轻神经卡压、避免面神经进一步损伤,胞磷胆碱针、维生素B1片、B12片有营养神经作用。采用养血疏风散加减,取其解痉通络,祛风化痰之功效。方中君药为白附子,辛温升散,疏散头面部之风,同时有化痰通络之效,但白附子毒性较大,必须先煎、久煎。全蝎搜风刮骨,长于祛风止痛止痉,配以僵蚕共奏化痰之效。采用荆芥、防风去风散寒,当归、白芍、川芎具有理气活血,祛风散瘀。诸药配伍,共同祛风散寒止痉。同时根据患者不同情况,中气亏虚者,加用黄芪益气活血,天麻祛风化痰。湿热较重、大便秘结者加用大黄、芒硝泄热利下,活血散瘀。根据针灸经络理论,面瘫属经筋病候,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阳明经筋散布结聚之处[4],手阳明经多气多血,而合谷、足三里分别为手足阳明经原穴、合穴,为经气隆盛之处。针刺合谷能疏散头面风邪、疏经通络,适用于面瘫之初、中期。针刺足三里则益土培元,调和气血,补养筋肉,还适用于面瘫病程较长者。针刺颊车、地仓、下关等可疏调局部经气,温经散寒,濡润筋肉。同时针刺刺激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代谢,增加肌纤维收缩,从而达到通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从而改善面神经冲动的传导、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与恢复。通过主动和被动康复功能训练能使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快血液循环,能促进炎症吸收,从而解除对面神经的压迫而恢复其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发现,中西医综合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取得显著的疗效。平时也应加强对幼儿的护理,防止面部特别是耳后部受风寒如夏季夜晚不在窗口、门口睡觉,外出时不能使耳后部长时间的受冷风吹袭。

[1]王维治.神经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83.

[2]彭俐.面瘫的中医辨证治疗[J].光明中医,2008,(6):831.

[3]杨小琴.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0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27(6):62.

[4]李彦知,杨建宇.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6(11):164.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5.039

1672-2779(2014)-05-0066-02

苏 玲 本文校对:李 栎

2013-11-26)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疗程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
中药外敷治疗乳腺炎验方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