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理论看大学教师情绪调控策略

2014-02-05 13:05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调控情绪教师

李 玲

(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从认知理论看大学教师情绪调控策略

李 玲

(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 432000)

结合认知理论分析教师情绪的影响因素,从教师自我调控、外界宏观调控两方面探讨有效调控教师情绪的策略,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情绪;影响因素;情绪调控

教师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在国内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学者们纷纷开始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改善教学。最初,教师情绪被作为教师个人的内部心理特征来研究,研究者侧重从社会关系层面分析教师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运用有效策略来转换和控制教师情绪,然而,上述研究只是依据现有理论知识对教师情绪提出了规范化要求,并没有结合教师职业生活的情绪操作过程进行实例分析和研究。国外学者对教师情绪复杂性的研究也充分证明:仅仅对教师提出规范化要求,不一定产生教育理论预期的理想效果[1]。尤其在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学目标、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的变化,必然对教师情绪带来多层面的冲击。笔者主要结合认知理论对我国教师情绪的实际状态和复杂性进行研究。

1 情绪的基本含义

研究者们在界定情绪的含义时已经争论了100多年,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情绪被普遍认为是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它是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一般而言,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忧愁就是最常见的的情绪,而个体情绪也更微妙的表现为激动、惭愧、害羞、紧张等。情绪通常包括3个部分:情绪体验、情绪表现和情绪心理[2]。不同主体在相同环境下产生不同的情绪,这种主观的体验过程就是情绪体验。表情则生动地体现了情绪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外在表现。情绪心理,是指伴随情绪产生时的生理变化。不同的情绪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变化,一般认为,积极正面的情绪能使人脑的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维系人体内各系统的正常运转,有利于机体潜能的充分发挥。

2 情绪的认知视角

从微观意义上讲,认知是一种认识活动或者认识过程,指外部刺激进入大脑后的内部加工过程。它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等。从宏观意义上讲,认知指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与看法。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活动决定其情绪、情感及动机和行为。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美国学者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通过实验证明情绪产生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生理唤醒和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又包括对生理唤醒的认知解释和对环境刺激的认识,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体验[3]。由此可见,情绪状态主要是由认知因素所决定的,人们会直接地、自动地并且几乎是不知不觉地评价所遇到的任何事情,情绪的发生是对于自己的生理变化以及外在的环境作评价而产生。

此外,认知理论中的另一典型代表,阿诺德·拉扎勒斯(Arnold Allan Lazarus)也持相同观点。在他提出的认知—评价理论中,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情绪的产生。在情绪活动中,主体既受外部环境事件的影响,又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客体。认知活动指导着主体的情绪活动。在此过程中,主体通过解读客体环境中的刺激事件,然后选择合适的动作反应。“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3]

3 情绪与教学的关系

处于课堂特定交际环境中的两极,教师和学生会相互影响,而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形成系统的态度体验从而构成了教师情绪。教师情绪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离开了它,教学无法孤立存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教学是一项特殊的人际互动工作,教师情绪在这种专业化、人性化的情境中时刻承受着冲击。另一方面,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职业成就感的主要来源。教学之外别无其他自我实现和自尊的获取渠道,也引发了教师情感的脆弱。

教师情绪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果。若教师在课堂上情绪高昂,则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条理清晰、教学融洽;若教师情绪欠佳,则思维迟钝、暴躁易怒、逻辑混乱、教学脱节、勉强应付课堂。教师情绪引导教师的思维判断和决策行动,对教学过程、课堂气氛、自我心理和学生心理健康等都有深刻影响,这意味着,要全面地认识教师及其专业实践,就不能忽视对教师情绪的分析和理解。

4 教师情绪的影响因素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欠佳通常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生理方面: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呼吸急促、胸闷、恶心、不思饮食、免疫力下降、注意力涣散、尿频、失眠等。

心理方面:心烦意乱、忧心忡忡、效率低、暴躁易怒、疲惫不堪、冷漠无助、自卑及无价值感等。情绪方面主要包含焦虑、退缩和抑郁、习得性无助、厌烦等主观的不适感觉。

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社会功能减退或丧失、自我认同感低等。

导致教师情绪欠佳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生理因素。身体是情绪的载体,身体健康状况会影响情绪。因此,若教师身体虚弱或患有疾病,就会对情绪产生不良影响。若教师课业繁重,则极易受到咽喉炎、颈椎腰椎等“职业病”的侵扰。长久下来,必定会影响教学效果。

客观因素。处于客观环境中的个体,其主观心理是不断变化的。学校的组织氛围是一把双刃剑,对教师心理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学校的管理模式、教师工作量、薪资水平、职称评审体系、同事沟通等既助长又削弱了教师个体的行为。研究发现,教师工作量超过一定程度会影响教师情绪。此外,教师情绪会受到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不遵守纪律等都会影响教师情绪。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的关键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曾以实验证明,对身体生理状态变化的认知性解释是构成情绪经验的主要原因[4]。认知过程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而且某些不合逻辑的推论会激活认知过程,从而导致情绪不佳。不良情绪是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的结果。

此外,教师人际关系的好坏,尤其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师生关系等也会影响到教师情绪。

5 教师情绪的调控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不能成为好教师。”[5]为了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师情绪调控已迫在眉睫。

厘清影响教师情绪的因素,有助于我们从源头分析探索有效的调控策略。要形成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1 教师自我调控

实现有效情绪调控的基础在于正确辨别主体的真正情绪。善于识别自己情感的人才能进行自我调控。如果不能觉察自己内心的情绪,客体就会成为关注的中心。因此,主体更容易被外界影响,以至于被情绪主导而失去理智。

教师从事的是“人的工作”。教学以人际互动为基础,而情绪是人际互动的产物,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是影响个体情绪产生和变化的社会基础。教师处理好领导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极为重要。在教学竞争中,教师不同的个性或教学理念往往会导致同事关系紧张;学生获得信息途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职业权威遭受全新冲击;学生家庭教育模式的不合理,导致教师工作得不到理解和支持等现象都是新形势下教师所面临的无形人际交往障碍。教师若不掌握一定技巧来扫清这些“拦路虎”,教学工作必然无法顺利进行。青年教师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加以解决:

第一,加强心灵沟通。在日常生活或教学工作中,一旦出现矛盾,教师可以通过谈心沟通相互了解,以达到彼此适应、和谐共处的目的。

第二,学会“求同存异”。教师与同事领导的人际关系紧张,多是由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爱好兴趣的不同而产生的教学教育理念不同。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努力寻找彼此之间相同或相近的观点、看法和感受等。只有在某方面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找到思想上的知己、生活上的知音、工作上的挚友、学习上的良师,进而缓解紧张关系,通过进一步交流以实现和谐。

第三,多做换位思考。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只为自己考虑而忽略他人感受也会陷入人际关系的僵局。只有设身处地的多为对方着想,多去体察同事和领导,才能达到适应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目的,从而走出自身人际交往的困境。

第四,重视个性互补。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和同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比如,有的教师擅长教学科研,但不善交际,不爱文体活动。当组织文娱活动的时候,同事的帮助支持会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有的教师性格热情开朗、善于交际,但有时过于急躁,若与稳重、善于深思熟虑的教师多交流共事,自身的粗心大意、不太慎重的毛病或许就能得到改善。

5.2 外界宏观调控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大力宣传教师情绪的相关知识,并建立教师情绪宣泄室。管理者应鼓励有情绪问题的教师勇敢地克服传统偏见,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释放自身压力,疏通堵塞的情绪垃圾,让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释放,进而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主管部门还应对每一位教师进行适当的情绪调控培训活动,开设有关教师情绪调控方法的课程,展示对教师情绪进行合理调控的案例,对如何将教师情绪调控策略运用到教学中进行一些实地教学演练,使教师真切地看到这些策略的效果。最终使教师能够对教师情绪调控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能够系统掌握教师情绪调控的方法理论,将情绪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必须学会情绪调控。教师情绪调控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更需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倾注心血,为教师情绪问题的控制和解决寻求更多的方法。

[1]郭文娜.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良情绪的影响及自我调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8):87-88.

[2]靳玉乐,尹弘飚.课程改革中教师的适应性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08(9):73-95.

[3]孙俊才,乔建中.情绪性工作的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85-90.

[4]续冰.教师情绪问题调适的基本方法[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23-25.

[5]夏雪梅.教师情绪与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3):26.

[6]余文.教学心境与教学质量[J].教育艺术,2001(3):28-30.

〔责任编辑:张 敏〕

On the regulating strategies of college teachers emotions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LILing
(Foreign Larguage Department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Xiaogan,432100,Hubei,China)

With the cognitive theory,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chers are firstly analyzed.The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to form harmonious teaching atmosphere,effective strategies of regulating teachers emotions are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namely,the teachers'self-regulating and externalmacro-control.

teachers'emotions;influencing factors;emotional regulation.

G443

C

1008-8148(2014)04-0084-03

2014-03-24

湖北工程学院人文社科项目(R2014004)

李 玲(1982—),女,湖北孝感人,讲师,硕士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和英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调控情绪教师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