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不散精”谈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2014-02-05 15:34司廷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脾阳水谷水液

司廷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中心,济南250001)

从“脾不散精”谈糖尿病肾病的治疗※

司廷林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中心,济南250001)

冯建华教授从“脾不散精”理论论治糖尿病肾病,思路取于《内经》中“脾为胃行其津液”的思想,以温运脾阳,助脾散精为治疗之总则,在临床诊治糖尿病肾病方面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脾不散精;糖尿病肾病;冯建华;临床经验

冯建华教授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在诊治糖尿病肾病时重视“脾不散精”的病理机制,运用温运脾阳的方法,取得极佳的疗效。我作为继承人有幸侧身师旁,聆听谆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脾不散精的理论渊源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奇病论》中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从中可以看出,“水谷精微”的吸收全赖脾之转输和散精功能,多余的水分也有赖于脾及时转输至肺与肾,通过肺的通调和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与尿排出体外。病理状态下,当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脾之运化功能失调时,脾不健运,不能将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其转输和散精功能减退,因此在机体内,即使水谷化为精微,也不能转运至肺、胃、肾等脏腑,从而使各脏腑失其滋养,出现所谓“五气之溢”和“津液在脾”的“消渴病”,此即“脾不散精”[1]。脾不散精,升清降浊失司,导致水谷精微壅滞化浊而成消渴。脾不散精,精液不能上达于肺,阴虚内热津伤,则口渴多饮,消谷而多食易饥。肺阴不足失于宣降,水液直趋膀胱,或肾阴亏虚,开门太过,失于封藏而致尿频量多,尿有甜味。脾不散精,气血化生乏源又可见神疲乏力、倦怠等症。脾虚痰湿内生,湿蕴中焦,气机阻滞,精微水湿不能转输又可加重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尿多等症状。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外溢肌肤,头面肢体浮肿等肾病征象。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脾气散精功能的失调是消渴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2 脾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后期的常见并发症,本病大多属中医学“水肿”、“尿浊”等范畴。早期患者可以无任何症状,继而出现蛋白尿、水肿,甚至贫血,最后发展为尿毒症,严重地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健康。冯师指出:本病是在脾肾亏虚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气机升降失调是糖尿病肾病病机之关键,脾肾虚损是气机升降失调的根本。肾的气化是水液代谢的关键一环,而脾胃乃气机津液升降出入之枢纽,脾主升清,运化水液与精微,其在维持着人体水液与水谷精微的代谢平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脾散精功能失调,水谷精微得不到正常的输布,聚而成浊,下输膀胱则形成尿浊,出现蛋白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水液代谢失常,不能在体内正常运行,必然形成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泛溢肌肤则形成水肿。又如清代周学霆著《三指禅》中阐述“下消”的病机时指出:“脾气下陷肾中,土克水而生气泄也。”由于过食肥甘等原因,使得脾失健运,则水谷精微郁结三焦,无从发泄就会乘肾伤肾。随着肾受损逐渐加重,固摄愈发无权,精微持续下注,而出现蛋白尿,若病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水湿泛滥、浊毒内闭,出现“关格”、“溺毒”等证则为糖尿病肾病的后期。故而,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总以“脾虚”为使动环节,乃脾病传肾。中医学认为,血主要是营血和津液组成,而二者皆是来源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所以,脾散精功能的失调则血液化生不足,加之精微化为尿浊,更使水谷精微匮乏,形成恶性循环。

3 温运脾阳,助脾散精为治疗之总则

基于以上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冯师认为高血糖、蛋白尿、水肿只是水谷精微不能正常气化的表象而已,其病理机制为脾气散精功能的异常,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恢复脾的散精功能,加强脏腑组织的利用,故以温运脾阳,助脾散精为治疗之总则。脾为太阴之脏,体阴而用阳,恶湿喜燥,燥则脾之清阳之气上升,脾则能为胃行其津液,上输于肺,下输膀胱,恢复水液的正常代谢。冯师在温运脾阳的方药运用上多宗李东垣的用药特色[2],显著特点是温燥、升发、辛散之药应用较多,尤其擅用辛燥升阳之升麻、柴胡,以升举清阳、条达肝气,使气机得畅,元气得充,在选药气味上,注重选用辛、甘、温之风药,处处体现了温运脾阳的思想。喜用黄芪、白术为对,以人参、甘草、茯苓补脾气,石膏、黄连泻虚火。临证时在上述基本方的基础上,根据病因病机以及气血阴阳盛衰的不同,灵活加以运用,分别给以健脾益气化湿、益气活血、疏肝健脾、健脾补肾等法。

3.1 健脾益气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气血不得化生,精微不得输布,甚或中气下陷,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下流膀胱,脏腑失养。症见纳少腹胀,食后尤甚,或大便溏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小便混浊或如米泔,头晕目眩,或见消瘦,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细数。上方加扁豆、鸡内金、苍术、厚朴等。

3.2 益气活血法适用于脾虚气弱,气血亏虚。久病阴阳俱虚,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则血脉凝滞,均可导致瘀血形成,以至瘀滞于内,瘀血又可进一步加重气滞。症见肢体疼痛麻木,头痛,胸痛,半身不遂,月经血块增多,面部黝黑,水肿色暗,舌质淤暗或见瘀斑,舌下络脉青紫等。上方加大黄、天花粉、水蛭、赤芍、益母草、桃仁等。

3.3 疏肝健脾法适用于肝郁脾虚,肝脾不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机逆乱,横逆犯脾,则发为消渴。症见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满疼痛,经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脉弦等。上方加味白芍、柴胡、当归、川芎、枳壳、香附等。

3.4 健脾补肾法适用于脾肾双亏,脏腑失养。症见颜面浮肿白,畏寒肢冷,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少气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滑,脉细等。上方合肾气丸加减。药用山药、五味子、枸杞子、丹皮、菟丝子。

综上所述,冯老师根据“脾气散精”的理论,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治过程中,紧扣“脾不散精”的病理机制,治病求本,尤以顾护脾气为先,时刻注意温运脾阳,助脾恢复其散精之功能,则水液代谢异常可复,诸症可消。

[1]第五永长,许建秦.中医“脾不散精”病理内涵的再思考[J].陕西中医,2006,27(11):3.

[2]刘海英.论李东垣升脾阳思想及其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5(16):502.

10.3969/j.issn.1672-2779.2014.24.005

1672-2779(2014)-24-0009-02

苏玲 本文校对:陈济德

2014-10-2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项目;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No:2011-127]

猜你喜欢
脾阳水谷水液
背后七颠百病消
阎小萍教授运用“益脾阳,滋脾阴,健中土”辨治风湿病经验※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从脾阳虚浅论抑郁症
护脾阳、防脾湿脾好身体才好
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
饮水
论脾阳虚与消渴病的联系*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