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阴阳学说的辨证思维

2014-02-05 18:03吴志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消长阴阳事物

吴志明 石 瑜

(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500)

浅析中医阴阳学说的辨证思维

吴志明 石 瑜

(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500)

中医阴阳学说源于《易经》,其丰富的辨证思维方法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但其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中,阴阳认识都未克服含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局限,显现出一定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性。本文提出具有时代性的思维方法都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对解决所有问题都是科学有效的。因而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是中医现代化的需要,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阴阳学说;易经;老子;中医辨证思维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最不易改变的基本假说和基本原理当属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其中包含有丰富的辨证法思维方法,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阴阳学说作为一种特有的思维方法论,帮助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一是说明人体的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二是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发病规律:有“生之本,本于阴阳[1]”“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1]”等;三则说明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1]”“审其阴阳,以别刚柔[1]”“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1]”“阳病阴治,阴病阳治[1]”等等。中医现代化进程中,深刻理解中医思维方式是关键,而中医思维中阴阳学说是最为独特的中医思维方式。从中国传统思维入手,理清中医思维发生发展的脉络,认识自身不足和局限性,更新和改变我们固有的一些不良的思维模式,对于中医现代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学术价值与迫切的现实意义。

1 中医辨证思维方法的审视

中医辨证思维源于《易经》阴阳认识,不仅发端早,内容丰富,而且颇具民族特色。

1.1 中医辨证思维的根本——阴阳的对立统一《易经》认为,宇宙间万物都分别具有阴阳两种属性,因而,他们的性质应由阴阳来解释,其发展变化也必须遵循阴阳之道。从阴阳的相互关系中去探求事物自我变异的规律和道理,进而顺应规律,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及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一以贯之的主线。

中国辨证思维大师老子,通过研究自然、社会、人事现象,发现事物都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他列举了有无、难易、高下、前后、长短、进退、美丑、生死、刚柔、祸福、损益、贵贱、动静、攻守、正奇等诸对范畴,“说明对立面不是某个领域的特殊现象,而是贯穿各个领域、各方面的普遍现象”[2]。并将对立面抽象为阴和阳的普遍命题,以阴阳“二气’的和谐作为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3]”。从而使阴阳概念获得了本体意义。同时又强调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为前提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恒也[3]”。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易传》在老子的基础上,系统论证了事物阴阳对立统一的道理。《系辞》中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充分肯定了天地自然乃至人间社会,一切都是阴阳二者对立统一的结果。在这样辨证思维的影响下所建立的中医思想同样包含有深刻的阴阳烙印。中医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不包含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既是互相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无所谓寒;没有寒,也无所谓热。阴阳两方面都是这样,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存在条件。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又称为“互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没有对立也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如果这种相互依存关遭到破坏,便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而呈现疾病,甚而“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机体也就死亡了。因此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中医辨证思维的根本。

1.2 中医辨证思维的核心——阴阳的消长转化中医延续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认识,认为万物不仅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而且是变化发展的。他们坚持从事物内部矛盾及其相互作用说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这主要从阴阳的消长转化来体现的。通过对四时寒暑正常更替观察,认为其机理就在于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所产生的消长变化:从冬至经春至夏,阳生而旺,阳制约阴而见阳长阴消;从夏至经秋至冬,阴生而盛,阴制约阳而见阴长阳消。如一年节气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1],说明一年阴阳变化节气的演变。再以人体的生理功能对自然界阴阳二气变化的适应而言,昼日阳气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夜间阴气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抑制为主。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阳生则制约阴,故出现阳气渐盛而阴气渐消的变化,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转为兴奋;日中一阴生,阴盛则制约阳,故出现阳气渐衰而阴气渐长的变化,机体则由兴奋转为抑制。前为阳长阴消的过程,后为阴长阳消的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1]”。这是中医学应用阴阳互根互用理论来概括机体的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功能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内经》称之为“阴平阳秘”,即取得了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形成疾病。由此可看出中医的阴阳消长转化思维指导着临证辨证施治整个思想行为过程。一是用于说明人体的阴与阳是相互依赖、相互生成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着消长转化;二是在对疾病的辨证论治中认为若阴阳消长失去平衡,主要表现为阴证或阳证二类病证。而病位的表里、病性的寒热、病证的虚实都可以用阴阳加以概括。在治法上虽有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以及正治与反治等不同,但治疗原则无非就是补偏救弊,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具体体现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扶正和祛邪两个方面。祛邪实质是驱邪于体外,正气胜邪气。扶正亦不外乎补阴以使阳或是补阳以守阴,达到扶正祛邪或扶正固本,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阴阳相互制约的过程就是相互消长的过程,没有消长也就没有制约。所以《内经》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1]”。任何事物都有相互对立着的一面,总是通过消长对另一面起着制约作用。中医这样的思维无疑与中国古代哲人所认为的万物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变化发展的思想相一致。这种对立思维认识就是阴阳。他们坚持从事物内部矛盾及其相互作用说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这其实体现的正是阴阳的消长转化。如《易传》认为事物阴阳的不同属性造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异,不是简单循环,而是发展更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周易·系辞下》)。在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中,事物生生不息,日新月异。

1.3 中医辨证思维的特色——寓抽象于形象之中人们在感受和分析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联系时,这些方面具有相对的抽象性。而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过程中,都是通过事物形象联系的构思实现的,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把看似抽象的阴阳通过天地、父母、水火、男女、上下、清浊等具体对立形象的事物来理解和把握的。

不了解中医理论的人,对中医辨证思维的逻辑规律不能理解,往往认为中医理论很“抽象”、“玄妙”,深奥难懂,不像现代医学那样视之有物,触之有感。其实不然,中医理论的抽象都是寓于形象之中。只有理解到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中医,这正是中医辨证思维的特色,这样的特色是符合辨证法的。

2 中医阴阳辨证思维的实际意义

思维方式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思维活动的形式,是相对定型化了的显现出来的社会理性活动,它决定着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和一切文化活动。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指那些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长久地、稳定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以及“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4]。

中医阴阳辨证思维方法延续了易经阴阳思维的方法。即在认识事物时,能够把事物的这个方面、这种属性与其对立着的另一方面、另一种属性联系起来,在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中认识和把握事物。这样,它就在理论上克服了单一的思维方法的片面性缺陷,并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趋势等问题作出了自己独特的回答。

阴阳思维方法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展示的矛盾特征或对立性质。它一经产生并运用于科学研究和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就显示了其巨大的实用价值。在中医也是如此,因而把它作为辨证的总纲,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辨证思维。

3 中医阴阳辨证思维的局限性

正如不存在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方一样,也没有绝对实用于一切领域,在任何条件下都起作用的唯一正确的思维方法。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阴阳的思维方法逐渐暴露出了自己的局限性。

阴阳思维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分析事物时,要注意对立双方的联系,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践活动中,都远未克服含糊性的局限。例如在中医实际临床治疗中,同一病患在不同医生诊治中就往往出现不同辨证、不同处方的情况,这反映出中医辨证论治的不确定性,要么教条主义,要么经验主义,这实际上是运用阴阳的思维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困难。这已不仅是运用过程中的失误和偏差问题,而是方法自身就有某种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历史的发展不仅提出了要拓展改革思路的要求,而且在客观上还提出了必须检讨我们思维方法本身的实际价值究竟如何。阴阳的思维方法能不能成为指导一切、万世适用的唯一科学的方法?这个问题是摆在我们中医人面前须待解决的问题。

从理论上说,任何哲学理论及其包括在其中的思维方法,都是对一定历史时代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的不同的理论概括。因此,这样的理论和方法,就必定有其历史条件的局限性。所以,任何思维方法都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对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科学的和有效的。因此,在思维方法上我们应该抛弃那种从一而终的迂腐观念,要更新观念,改变思维方式,这是中医现代化的需要,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1]唐·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60,14,21,46,48,507,101,42,31.

[2]吴志明.老子思想对中医阴阳学说形成影响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10):8.

[3]张周生.老子·庄子·论语[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48-78.

[4]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0:37.

Chine s e Me dic al Diale c tic al Thin kin g f r om Yin Yan g The o r y o f Tr a dition al Chin es e Me dicine

Wu Zhiming Shi Yu
(Yunnan University of TCM,Kunming,Yunnan Province,650500,China)

The Yin Yang theorx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as born of“book of changes”,its rich dialectical thinking method have guided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ut both i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in practice,it didn't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vagueness and uncertaintx,either dogmatism,or empiricism.This paper presents that anx thinking method could not solve all problems scientificallx and validlx under anx conditions.So the reneval of idea and change of thinking are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eds and the needs of career development.

The theorx of xin and Yang of TCM;Change;Lao Zi;Chinese medical dialectical think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2.002

:1672-2779(2014)-02-0003-03

��苏 玲 本文校对:杨思品

2013-09-24)

猜你喜欢
消长阴阳事物
北方冬小麦越冬前后生物量消长规律*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美好的事物
另一种事物(组诗)
京剧表演流派的消长与嬗变——由京剧净行“尚派”成立问题而生的思考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甘肃省陇东旱塬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消长动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