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心传》对温病学的贡献

2014-02-05 18:03于丽雅周丽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风温温病医家

于丽雅 周丽雅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

《证治心传》对温病学的贡献

于丽雅 周丽雅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

《证治心传》由明末医家袁班所著,其中对温病、温疫的研究颇具特点,如对温病、温疫的病因发病、传变规律、辨证方法以及用药原则都有其独到见解,是研究温病学发展史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著作。

证治心传;温病学;病因;发病;治法;用药

《证治心传》的作者袁班,字体庵,明末江苏秦邮人。袁氏在医学史上没有记载,生卒年代无可考证。本书原系抄本,公元1643年,明末兵部尚书史可法曾为本书作序,由此可知其应是完成于公元1643年以前。后经清·赵观澜加评,民国期间收入《三三医书》而刊行。本书在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作者个人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共一万三千多字,其中涉及温病的部分有两篇。一篇是“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一篇是“温热温疫辨”,对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温病与温疫的区别、四时温病的治疗用药等,论述清晰、透彻。该书是温病发展史上一部很特殊的文献,颇有研究价值[1]。

1 风温病的传变规律以及用药原则

风温为冬春二季的常见病,历代医家均有论述。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伤寒论》中就有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的描述。但在温病学理论体系成熟之前,医家均习用张仲景治寒之法而用麻桂等辛温之品,或者采取刘河间、陶节庵之法而用双解、柴葛解肌等寒热并投,甚或表散消导之品一概妄投,正如叶天士所说:“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荆、防、柴、葛,加入枳、朴、杏、苏、菔子、楂、麦、橘之属”,造成或助阳邪,或伤胃阴,使轻者重,重者危。

袁氏认为初春“其气善升而近燥”,故而风热邪气“多犯上焦”肺卫,指出风温的传变规律,风温病是新感温病,发病初起为风热邪气从上而入,侵袭体表,导致手太阴肺经经气不利,体表的气机不畅,肺的宣发肃降功能障碍,而出现“多身热、咳嗽、微恶寒”等症状。此乃肺卫表证,治疗当“取清轻之品清肃肺卫”,“以黄芩汤为主方,随证加减,如薄、桔、荆、防、杏、苏、翘、贝、桑、菊、牛、蝉之类”治之。如果病人体质差,或者治疗不当,或者邪气很盛,就可以由表入里,牵扯荣分而出现顺传、逆传,正如袁氏所说:“若失治久延,渐入荣分,有逆传、顺传之候。”顺传袁氏明确说明是由肺卫传至阳明胃腑[2],治疗方法是“急下以存阴液”。至于逆传的途径,袁氏没有说明,治疗方法也没有阐述,迨到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方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述,并指出轻者“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重者“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3]。

2 疫证的病因发病规律治法以及舌诊对其的指导意义

温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外感热病,《内经》中就有过“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的描述。对其发病原因,历代医家均认为是六淫之邪所致。迨明季吴又可始认为是“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由于“人之口鼻通于天气”,所以“邪自口鼻而入”而出现病人“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并且提出了达原饮以及大承气汤等治疗手段[1]。袁氏同样认为温疫的病原为“天地间至恶之气”,并且“此病由口鼻吸入者多”。考《温疫论》撰于崇祯壬午年,即公元1642年,而史可法为袁氏《证治心传》作序的时间为崇祯癸未年,即公元1643年,故而袁氏此书的成书年代当在1643年之前,所以对于温疫的病因应当是袁氏之创见。这不能不说是对温疫病因学说之创举,是对中医学“外感不外六淫”观点的一大突破。

温疫病的治疗方法,袁氏从疫证“由口鼻吸入者多”的观点着眼,认为治疗应当“大剂攻下”,然而时医往往惑于病人“两手脉微弱”的表象,“认为脉虚,不敢用攻”,往往造成病情的迁延。袁氏认为只要视“舌苔垢腻之有无”即可应用下法,且攻下之轻重也当以舌苔为凭,必须以“浊苔退尽,脉平不燥急为准”,不要拘执张仲景“得下,余勿服”的成法。

3 四时温病的治法和用药

四时温病,分为冬温、风温、夏暑和秋燥。袁氏有感于“近年以来,四时感证,温热独多,每憾治法仍延辛温,以至不死于病而死于误药者,比比皆然”的状况,遂“细为研究”,“精审四时代谢之序,参以六淫偏盛之因”,详细的论述了四时温病的治法和用药。

袁氏认为,一年四季气候不同,用药也应不同。发生于冬季的冬温,是由于天应寒而暖,阳失潜藏所致,治疗应当“用葱豉汤加大贝、芩、翘、银花、牛子、甘、桔等味”,辛温与轻凉相配,以解除表邪,清宣里热。发生在春季的风温,为风温之邪侵袭上焦,“法宜清宣清剂,如薄荷、牛蒡子、桔梗、杏仁、大贝、蒌皮之类”辛凉解表宣肺透热,以免“失治久延,转入营分”[1]。发生于初夏的暑热也应当在此基础上加重清热之品来治疗。发生于长夏的湿温,宜燥湿清热,法宜苍术白虎汤。发生于秋季的秋燥,袁氏没有明确提出温燥、凉燥的病名,可是却提出了“辨天时之凉暖,以分寒化、热化,然用药有温润甘寒之别”。并且提出无论何种温病,都有顺传阳明胃腑的趋势,若热已入胃,而且“舌苔黄焦垢腻”,则当急下存阴,以免耗伤阴液。

4 结语

综上所述,袁氏《证治心传》对温病的论述十分丰富,理法方药均有创建,并且大体上具备了外感温病的“三焦”和“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框架。提出了“肺卫”、“荣分”、“逆传”、“顺传”等名词[2],尤其是对于风温、温疫、四时温病的阐述十分清晰、透彻,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可惜此书面世较晚,对清朝温病学的影响有限,这不能不说是中医学的一大遗憾。

[1]刘景源,周丽雅.温病经典品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32-136,116,125.

[2]刘景源.温病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6.

[3]清·王孟英.温热经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3,80.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重视人才招览与培养

[本刊讯]本刊通讯员杨璞报道:因医院发展需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面向全国招聘各级各类医学专科人才,欢迎有识之士加盟共谋发展。

招聘人才主要有三类,大致专业和要求如下:

(一)学科带头人:1、招聘要求:4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副主任医师以上,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工作八年以上,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有一定的科室管理经验。2、需求专业:内分泌科、神经内科、妇产科、瘰疬科、胸外科、急诊、ICU、影像介入、病理科、治未病中心、肿瘤内科。

(二)骨干人才:1、招聘要求:40岁以下,硕士及以上学历,二甲以上医院从事相关专业三年以上。2、需求专业:心血管介入(西医)、瘰疬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急诊、ICU、麻醉科。

(三)急缺人才:1、招聘要求:40岁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主治医师,二甲以上医院从事相关专业五年以上。2、需求专业:心血管介入(西医)、泌尿外科、急诊、ICU、麻醉科。

有意者请将学历证书、资格证书、执业证书、身份证、获奖证书等及个人简历寄至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或将电子简历发送至医院电子邮箱:njzwxjh@xahoo.com.cn。电话:025-84431586 18951768898。

据悉,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本次招聘人才的重视程度与力度较往年同比有显著提高,着实努力打造医院腾飞的人才基础,助推医院中医梦的实践。

(编辑:建宇)

“Zhe n g z hixin z hua n”Co n t ribu tion t o t h e Scien c e of Feb rile Dis eas e Th eo r y Sys t em

Yu Liya Zhou Liya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CM,Changchun,Jilin Province,130117,China)

“Zhengzhiwinzhuan”is vritten bx the phxsician Yuan Ban in the end of Ming Dxnastx,vhich ha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esearch on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 and pestilence,as the etiologx and pathogenesis,sx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s,the changing regularitx and medication principle in the febrile disease and pestilence have its unique insights,vhich has important value on the studx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x of febrile diseases.

Zhengzhiwinzhuan;Febrile disease;Etiologx;Pathogenesis;Treatment;Medication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2.007

:1672-2779(2014)-02-0014-02

��杨 杰 本文校对:张茂云

2013-09-10)

猜你喜欢
风温温病医家
“风温”概念演变探源*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玉钢1080m3高炉提高风温实践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彭子益运用乌梅白糖汤治疗风温初起经验
《温病条辨》脉诊探蕴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温病瘥后调理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