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疾病应重视扶阳的理论思考

2014-02-05 18:03杨福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心主神志扶阳

杨福龙

(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心内科,龙岩364000)

心系疾病应重视扶阳的理论思考

杨福龙

(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心内科,龙岩364000)

心系疾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及神经精神系统的汗症、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等疾病,尝试从心病扶阳的理论基础即心的五行属性,心(血脉之心、神明之心)的生理功能特性等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并以为重视“扶阳”在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扶阳学派;重阳;心主神志

近年来,扶阳学派即郑钦安火神学派理论重新为中医学界所重视,该派的理论基础仍是《周易》《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重阳”不失为对长期以来临床用药受温病学派用药偏事寒凉,及部分医者脱离中医辨证论治,以现代医学理论和中药的现代研究结果来指导临床用药,中药西用,中医西化,动则“清热解毒”药物以“抗菌消炎、抗肿瘤”等现象的一种纠偏和“当头棒喝”。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阴阳调和,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人体环境及人与自然界的一种和谐健康状态。疾病及灾害均是一种失和的状态,矫枉则以过正,笔者试从心病扶阳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意义上并先就其理论基础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在中医内科学中,心系疾病涵盖了现代医学意义上的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血脂异常及神经精神系统的汗症、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等疾病,这都可以从《内经》中“心为“五脏六腑之君主”“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及心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等等中医基础理论去指导治疗。笔者以为临床实践中应不要忽视这些理论的特性提示了应以扶阳为主。

本篇试从理论基础阐述如下。

1 心的五行属性决定了心病应以扶阳为主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的位置: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位置上居高,属阳,为阳脏,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医学实在易》)。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胀论》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心包俱有保卫心脏,代替君主受邪的作用。

中医学取类比象,把内脏中的心,取象比喻为俗世王权社会中的帝王,并均赋予五行中的特性,故其脏腑学说称为藏象学说。“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象,以应天地之阴阳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心喻为脏腑中“帝王”,为主宰。主宰则应时刻处于阳位,所有的一切功能活动均应以扶助、加强、巩固其主宰之权和功能为中心。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夏属火,阳气升散,以火热为主,在人体则与阳中之太阳的心相通应,故在临床及养生保健中同样与春天一样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得其时”而“春夏养阳”。

2 心的生理功能特性决定心病应以扶阳为主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血肉之心主血脉,即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2.1 血脉之心的功能特性表现为阳心主血脉的功能运行正常当具备两个条件:

①心之形质无损与心之阳气充沛。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如人身之“日”。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所以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因此,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作用。心阳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②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所以,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改变血液循行状态。而这其先决条件当然是心的阳气充沛,心搏正常。而心阳、肾阳同样根源于先天肾精中的元阳,都是生命的根本。

华佗《中藏经》曰:“阳者生之本。”乾卦《彖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都提示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心气与心血、心阳与心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心脏自身的矛盾运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二是心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个身体都获得充分的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但是如何理解心生血呢?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是这样描述的: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主运化、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心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生于心”(《质疑录》)之说。

以笔者的理解:在阴阳属性划分中,气与血相对,气属阳,故常阳气并称,阴血合论;阳生阴,故气可生血。血属阴,但血较为特殊,是在气的推动下才能发挥其滋润濡养,但血的功能不仅是“滋润濡养”,正确的是“温润濡养”。离经之血(瘀血)是不能对人体起滋润或温润作用的,反过来却成为人的致病因素。血失于温,则面青唇绀,肢凉不温,厥冷发绀等,这在临床的休克(厥证)等均不少见。血的温养作用准确地说是心的阳气以心的阴血为载体,心的阴血顺应承载心的阳气,在人体全身流动过程中得以起到对机体的温煦推动振奋鼓舞作用,并且自身“隐含”的滋润濡养作用在阳的主导作用下才得以表现。此即坤卦《彖辞》所讲“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坤卦《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因此,机体全身的温养包括脾胃之腐熟运化,心血的生成及对机体的温养,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都有赖于心脏的阳热之气即心阳。“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而血的赤色在五色的阴阳属性在属阳,动脉血富含氧,心的阳气充沛表现为心泵功能正常,心输出量正常,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携氧能力正常,人的精力充沛;否则精神萎靡。

因此,在心病(血脉病)的临床治疗实践中有其以扶阳为主的理论基础。

2.2 神明之心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心主神志与主血脉的关系:气、血、津液、精等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神志是心脏生理功能之一,神志活动同样是以心主血脉为物质基础,为承载而得以发挥正常作用。故曰“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神志活动中“心神”是阳性的。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为广义的神。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志,为狭义的神。

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人的一生都在生长壮老已的阳气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变化的本质属性是阳。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随着个体的发生、发育、成长、消亡而发生、发展和消亡。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笔者的理解:心神活动正常是属于阳的积极特性。心是中国古代哲学心性论的重要范畴。“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后来沿用为脑的代称。

脏象学说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所以,心主神志的实质是指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李梃说:“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与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

中医所指的“心”与“神”实际上包括了大脑和大脑功能的一部分,指的是人的精神、思维、意识的发源地,即藏神的地方。《灵枢·本神》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意即心有接受外界信息,并能产生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使人对外界的事物、自然环境作出反应的作用。由于心所藏的神有如此大而广的作用,故称“五脏六腑之大主”。著名医家张介宾也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情志所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所发。”

“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灵枢·本神》)。而五志神魂意魄志就其阴阳属性划分来讲,神魂属阳,为主宰;思魄、志智等属阴。在其与五脏、五行对应相属中魂神对应于肝木、心火,在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中、一气周流的圆运动理论中为“左升”,属阳;而魄、志对应于肺金、肾水,为“右降”,属阴;那么意当属脾土,中性起枢机作用。这些神的活动皆出于“心”。在古代文献中如经籍及传说等传统文化载体中均不鲜见。

古人认为魂是阳气,构成人的思维才智;魄是粗粝重浊的阴气,构成人的感觉形体。魂魄(阴阳)协调则人体健康。《左传·孔颖达疏》:“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所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说文解字注》曰:“魂,阳气也。”这说明魂是人体阳气的外在表现。魂是神的活动之一,《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谓之魂。”《人身通考·神》中说:“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惟神之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智思虑之类皆神也。”又说:“人身之神,惟心所主。故《内经》曰:‘心者,神明出焉。’此即吾身之元神也。外如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敦匪元神所化而统乎一心。”按照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论,外在的魂魄、志意、五神、五志之类,都是脑神所主的结果。

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中指出:“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主于心,聪明知觉者也。若精神衰,魂魄弱,真神渐昏。”由此可知,魂魄是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神主之于心(囟),正是大脑的功能。

如果心的生理功能即大脑生理功能正常,人就精神振奋,情志清晰,思维敏捷,呈现出属于“阳”的功能特性,能积极应变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统一;反之,则呈现属于“阴”性的、“阳气不振或不足”的病理状态,而见思维混乱,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精神萎靡不振,健忘善变,与社会、自然环境不能协调。“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而孟子的“吾养吾浩然之气”及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助养“浩然正气”——修心养性(元神)、精神(元神)修炼、提升道德、清心静神,即养阳,扶心阳可以祛病延年,防止早衰。

因此,中医学心的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性”哲学的鲜明特色。中医学的心神论长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总之,心的功能特性是以心脏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为体,即形质、血脉为体,以心的阳气充沛,搏动正常,血液携氧能力及运行正常,心输出量、射血正常,心主神明而为用。对应于易经中的离卦,卦象两阳爻中间一阴爻,如心脏及脉管中流动的血液。离卦《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离卦《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也再次说明了心属火,“心为君主之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作用。所以,重视“扶阳”在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The Re fle c tion on t h e The o r y of St r en g t h enin g Yan g-qi in Car dio v a s c ula r Dise as e

Yang Fulo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Longyan Hospital of TCM,Longyan,Fujian Province,364000,China)

The 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xstem includ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nerve sxstem diseases in the modern medicine such as sxmptom of sveating,sleep disorders and mental disorders.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problems of this sxstem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strengthening xang-qi vhich comprises the five lines of attributes and phxsi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heart.It max bring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if ve pax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x of strengthening xang-qi.

Fuxang school;Strengthening xang-qi;Controlling mental and emotional activities bx the heart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2.006

:1672-2779(2014)-02-0011-03

��吴义红 本文校对:余庆阳

2013-09-22)

猜你喜欢
心主神志扶阳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微商“侵入”中老年朋友圈 老人不想“入坑”该怎么办
简单搓搓可养生
打碗碗花
“心主血脉”理论浅析和临床意义研究
养心重在养神志
从“心主神志”论治心血管疾病
“心主血脉”探讨
基于“心主血脉”谈心脑同治
“百家新声·扶阳论坛”专栏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