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伴焦虑症的中医病机探讨

2014-02-05 18:03陈金亮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肝气焦虑症

陈金亮 黄 涛

(河北以岭医院,石家庄050091)

运动神经元病伴焦虑症的中医病机探讨

陈金亮 黄 涛*

(河北以岭医院,石家庄050091)

运动神经元病病情凶险,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不稳、精神紧张、心烦意乱等焦虑症的表现,临床表现为“肉跳心惊”与“心惊肉跳”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病情加速发展。深入研究运动神经元病伴焦虑症的发病机理,对本病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病机为:①肝失疏泄;②心失神主;③脾失健运;④肺忧气伤;⑤肾亏志恐。

运动神经元病;焦虑症;中医;病机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以焦虑为主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与处境不相称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担心,和伴有显著植物神经系统症状,肌肉紧张和运动不安。焦虑症主要包括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症。临床表现主要包括3方面:与处境不相称的紧张不安、恐惧惊慌的情绪;精神运动性不安;伴有躯体不适感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中医虽然并无“焦虑症”之名,但从临床表现看,应属于情志病范畴,与“郁证”、“惊”、“恐”、“惊悸”、“心悸”、“不寐”、“脏躁”、“百合病”等病症有关[1],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各科临床中都占有很高比例,目前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病因未明,具有选择性侵犯脊髓、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表现兼有上和/或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主要为肌无力、肌肉萎缩和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临床可见肢体肌肉萎缩、无力、肌肉跳动、咀嚼无力、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强哭、强笑等,最终因呼吸肌受累,致呼吸衰竭死亡。运动神经元病发病率为4/106,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发展,严重者半年内死亡,归属中医“痿证”范畴[2]。运动神经元病病因未明,致残率高,病情凶险,预后严重,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为世界性疑难病。因此易使患者产生情绪不稳、精神紧张、恐惧、焦虑、心烦意乱、失眠多梦等焦虑症的表现。这些不良情绪又会进一步加速运动神经元病的发展,使患者更加恐惧、惊恐、焦虑、烦躁等。临床表现为“肉跳心惊”与“心惊肉跳”互为因果,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病情加速发展。使患者身心俱残,给患者本人及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深入研究运动神经元病伴焦虑症的发病机理,对本病的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肝失疏泄

运动神经元病伴焦虑症与肝关系最为密切。《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肝主疏泄,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肝主疏泄可使十二经的气血流畅、通利。气血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十二经的作用就是运行气血,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说:“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阐明了全身脏腑、十二经脉的气化要靠肝胆之气的鼓舞,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人的精神情志变化又能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因为精神情志活动,是以气和血的正常运行为生理基础的,而肝通过对气机、血液等方面的调节,可以影响情志的活动。肝气条达,情志活动才能正常,气血的运行才能通畅。情志异常对机体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在于其能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肝的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易于开朗;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引起情志的抑郁,出现郁郁寡欢、善太息等;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或肝的升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肝气上逆,引起情志活动亢奋,表现为急躁易怒、易激惹,上冲入脑可致头重脚轻、颤抖、头晕、头痛;母病及子则心神不安,出现坐卧不宁、心动过速、失眠多梦;木火刑金或肝气犯肺则出现呼吸急促或困难;横克脾胃则出现上腹不适、腹痛、腹泻;损肾伤精则脑髓失养,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头脑空空。肝郁化火,导致经络气血逆乱,则可致肌肉跳动明显加重,全身肌肉消瘦加快,运动神经元病加速发展。现代医学认为,焦虑症患者有焦虑、担心、易怒的人格特点,常常出现易恼火、易激动、易怒和易急躁。这些特点正是肝郁化火的表现。清·王孟英云:“七情之病,必从肝起。”事实证明,紧张、焦虑、忧郁、暴怒、恐惧等心理因素,在肝病的致病及病情加重中占有重要地位。若焦虑得不到缓解,可加速运动神经元病的发展。

2 心失神主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情舒畅,血气冲和,则百病不生。七情为病易伤心神,情志忧郁,忧思过度,气机不畅,气郁则津凝为痰,痰气交阻,致心神失养;气郁日久化热,可扰乱心神;气郁日久化火,炼液成痰,气、痰、热互结,致蒙蔽心神;忧思气结,气滞血瘀,化热生火,循经上扰,则心神不宁。心神既伤,五脏六腑病由从生。《灵枢·口问》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常伴紧张、坐立不安、惶惶不可终日等焦虑症状,其原因就是“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运动神经元病患者可出现强哭、强笑症状,与心的功能异常亦有很密切的关系。《灵枢·本神》曰:“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说明若心气虚,心神失养,则可见精神萎靡、失眠健忘、心悸、心情抑郁、惊惕多梦、多疑善虑、强哭等;若心火亢盛,阴血暗耗,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则可见急躁易怒、心烦躁扰、强笑、失眠多梦等。

3 脾失健运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若脾运不健,则肌肉失去濡养,可见肢体肌肉萎缩无力。《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养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精辟论述了“脾病四肢不用”的病理形成过程。《素问·痿论》亦云:“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说明因脾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润宗筋,故脾胃健运则水谷精微可转输于肺,濡养宗筋及四肢肌肉,使筋骨坚固,运动自如。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乏源,水谷精微无以散精而敷布周身,致皮肉筋骨枯萎,发为痿证。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由于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肺失肃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乖乱,摄纳无权,肺胃通降功能失常,肺胃之气上逆,则见两胁胀满、纳食不馨、咀嚼无力、吞咽困难、饮食呛咳、咳嗽等症状;脾主运化水液,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脾气虚弱,固摄失职,水液不循常道而从口中流出,则见流涎;脾主肌肉,脾气不升,舌肌失养,则见伸舌不出,甚则舌肌萎缩。脾在志为思,脾气不足,也可导致情绪郁闷悲忧。《素问·五运行论》曰:“思则伤脾。”《素问·举痛论》又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灵枢·本神》所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脾之气机郁结,运化失职,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亏虚,精神失养,则见郁闷寡欢、情绪低落、懒散倦怠、神疲乏力等一派肾气不足的表现。抑郁日久可致脾运失健,而表现为食欲减退、甚至不思饮食,肢体肌肉萎缩无力。

4 肺忧气伤

肺主气,司呼吸。精神、思虑等活动以气为物质基础,肺气充足,则气血充沛,精神活动正常,若肺气虚弱,生化不足,则神失所养,机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则会出现一系列精神神经异常的症状。肺主悲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肺在志为忧”,“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气虚患者容易出现悲忧之症。《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亦曰:“其肺气虚,谓之不足,则短乏少气。”故可见萎靡不振、不欲言语、易悲善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悲伤肺”,又曰“忧伤肺”。反之,忧愁和悲伤能使气不断地消耗和郁结,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悲则气消”,《灵枢·本神》所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故悲忧能导致肺气暗耗,肺气不利,出现胸膈满闷。肺气亏耗严重,大气下陷,肺失其主呼吸之功能,则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构音不清等运动神经元病延髓麻痹症状;肺通调水道功能失职,津液输布障碍,停聚为痰为饮,则出现痰多;肝气郁结日久,气郁化火,木火刑金,循经上行,灼伤肺津,则加重病情,出现声低气怯、痰多不易咳出等症状,甚则出现呼吸衰竭。

5 肾亏志恐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灵枢·本神》曰:“肾藏精,精舍志。”肾藏精生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足,则脑髓充实,脑神健而伸展有力,思维敏捷,意志坚强,精力充沛。肾“在志为恐”,若因久病失精、房劳过耗,精气内亏,致肾志不宁,则惊恐不安,发为焦虑症。正如《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气不足则善恐。”《素问·示从容论》亦云:“时惊……是肾不足也”。肾藏五脏六腑之精,肾阴虚则会使五脏六腑失于濡养,导致心、肝、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各种情志异常的表现。由于所累及的脏腑不同,其临床表现亦各不相同。肾阴虚,精血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肝失疏泄而肝气郁滞,表现在情志精神上则为精神紧张不安、抑郁、善太息、心境低落、常哭泣,伴胸胁胀满;肾阴虚,肝血亦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表现为精神紧张不安,情绪急躁易怒不能自制,伴头晕耳鸣;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致使心火亢盛,扰乱心神,出现恐惧惊慌、心烦不宁、健忘、失眠、精神思想不集中,或伴心悸等症状。反之,情志变化,对内脏亦有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惊恐等不良情绪亦可导致患者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正如《医学入门·喘》所言:“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音。”导致患者时感恐惧、呼吸困难,甚则有窒息感、濒死感,可伴耳鸣耳聋、胸闷胸痛、汗出肢冷、时有恶梦惊醒。

[1]吴洁.从肾论治焦虑症[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67-68.

[2]陈金亮,黄涛.肝主疏泄与运动神经元病情志的关系探讨[J].陕西中医,2010,31(6):712-714.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2.067

:1672-2779(2014)-02-0100-02

��吴义红 本文校对:胡军勇

2013-10-13)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运动神经元肝气焦虑症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A Miracle of Love
长期慢性疼痛,小心焦虑症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肝气郁结证”术语源流考❋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