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东西方哲学之同异及对中医发展观的启示

2014-02-06 03:35蔡华珠方志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认识论哲学事物

蔡华珠 方志山

(1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 350122;2 广东深圳精诚堂中医馆,深圳 518101)

浅论东西方哲学之同异及对中医发展观的启示

蔡华珠1方志山2*

(1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州 350122;2 广东深圳精诚堂中医馆,深圳 518101)

中医学和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紧密相连的关系,本文通过探讨东西方哲学之同异,提出中医的发展必须从我们思维的源头做起。

中医学;哲学;中医发展

哲学是抽象与表面,不分东西方、研究世界的本源与真理,而本源朴素地存在。真理普遍适用,故不论东西方,一切智者智慧活动,最后都会升华对哲学的追求。西人之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中国,则百家争鸣,有老子、孔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鬼谷子等,他们的学说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对世界本源的认识,是对自己严肃剖析,是对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探索,是十分璀璨的哲学。中医学和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紧密相连的关系。但东西方哲学二者有同有异,探讨二者的异同对中医发展观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西方哲学的唯心唯物

几乎所有西方哲学思想在认识论上 (认识论是探讨事物本质、联系和客观规律),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走唯心派,走意识流,持不可知论否定事物客观存在,亚里士多德却走上一条唯物派路线强调事物的存在,可以被认识。哲学在这时期分出了唯心唯物。

2 东方哲学的唯心唯物

几乎所有西方哲学思想与冲突在先秦百家的著述中,都能找到相同的论述和矛盾,同时代的先秦诸多大家,同样对认识的来源可能性、人的认识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同样明显表现出了唯心唯物的对否,并且更加的丰富。

2.1 “孔老”的唯心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他认为老子那样的圣贤都是生而知之的,不需要去学习天下的事物,便可以洞悉一切,但同时他认为自己没那么厉害,还需要学习才能学而知,所以还要对事物多闻多思,以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此公是最矛盾的唯心派。孟子更加一步,认为应该反求诸己,即探诸己、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扩充原本固有的良知良能,从而达到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圣贤程度,最最虔诚的唯心。

而孔子推崇的老子主张绝学弃智,用静观玄觉之法去体验无名的道,以达到天道同玄,使之 “足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的神秘的唯心论。

至于那位分不清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周的庄子,直接陷入了怀疑论,不可而知,完全否定客观性,可谓最彻底的唯心。

2.2 “墨荀”的唯物 与孔孟老庄相对的是墨子,他认为客观事物的认识,才是人所以知的基础和依据,即重视五官的感觉经验,又重视心的思维辨察,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初步联系。

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是荀子。他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先秦诸子的认识论的思想,建立了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体系。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下不能病,循道而不能贰,则天不能祸。”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之说,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同人类社会兴乱明确分开。

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子又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在彻底否定天命的基础上,又否定了虚无的命运学说。他说 “人生的好坏不由天定”而是人在后天选择什么道德决定的,与其相信命运注定,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

并且对思想方法即是认识的方法一样有卓绝的认识,即荀子说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明确提出了 “人是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认识论的基本前提。

人认识上的通病,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只有全面认识事物,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强调了认识事物的规律,要有方法和途径——荀子强调应该由对事物全面感性认识开始,然后理性思维才能对各种感觉进行验证和抽象,如果感性认识都中片面和错误的,是不能认识到正确的规律的,所以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而是后天学习的积累的结果。

这也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认识论的唯物主义。正因为有如此认识论,荀子才能从 “人对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社会研究的起点,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而视人的根本要求。这也是唯物主义在社会主义方面的体现。

3 东西方哲学之同异

3.1 东西方哲学之同 两千年前东西方哲学如此不谋而合,就连分歧都如此象。因为事物的本质规律不会因为东方或西方而有任何改变。所以文明到一定程度,人类的思想必然会一路虔诚地追随天意,得到心灵的慰藉,一路关注自身以强者的心态面对一切。

3.2 东西方哲学之异

3.2.1 西方哲学以唯物为主导 任何科学研究,总是在已知的基础获得未知的知识,如何从已知正确的揭示未知,就是逻辑学的研究范畴。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诞生,一方面导源于古希腊发达的几何学。他关于逻辑思维的证明正是从几何学上的抽象。正因如此,这个学说先天带着数学的严密和可靠性。利用逻辑学体系,可把任何一门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看做一个命题系列,由一系列无可争议的陈述语句组成。即可分二部分。第一是一些不证自明的基本命题即公理。二是根据公理而推导出的基本命题即定理。所以逻辑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从公理,科学推导出定力的学科。

这个几乎脱胎于几何学的学科是一个严谨的领域,其严谨性的完善,即对概念、范畴、判断、命题、证明、谬误等进行了科学的阐述。

逻辑对学问的论证,分为 “从个别到普通的归纳,和从普遍到个别”的演绎两个过程。归纳法是有说服力的,也便于学习和使用,但是更着重推理过程。

推理三段法 (甲是乙,且乙是丙,甲是丙):

这个看似简单的推导过程,其卓越意义在于将人的思维推理过程,总结或抽象符号,更便于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研究内在规律性,思维的严谨性在此可见一般,非凡之意义。

因为通过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是客观且经得起考验,它即是经验基础,同时又独立于经验,依赖于公理。可推理规则和定理的客观真理。这种真理本质也是普通必然的揭示事物普遍本质。对于人来说,逻辑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认识真理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认识论的新途径,即我们还可以通过逻辑获得对未知领域的真理认识,这无疑更客观、更少争议、更易懂、更易传承,也是保证科学性的基础。

3.2.2 东方哲学以唯心为主导 东方之哲学,单一本道德经,区区五千言,形成一套完整的道家哲学,无论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所获良多。在完整的哲学体系中,这是最接近世界本源的学说,天下无出其右。

一代代孔孟之徒坚信天道之存在,才能摸到它们的门道。他们相信,探索天道至理,要遵循 “尽心、知性、知天”的过程,唯心无物,皓首穷经,潜心研究圣贤言行,向自己内心世界而探求,扩充内心固有良知、良能,如此日积月累,或许某一天会领悟天道,然后便可了解这世界上的所有的奥秘,看透所有的伪装,通晓所有的知识,天下万物尽归于掌握。这便是道,天下所有规律的总和,是最根本的法规,只要能够了解道,就可以明晰世间的所有一切。做到的人便是圣贤,所以称圣贤之道。

大家绝不要轻轻地否认或小视这种方法,因为有人做到了。最早的尧舜禹汤,后至老子,生而知之,他便是道,道便是他,无需苦苦探寻。孔孟及其子弟也做到了。明代的王阳明,仿佛也做到 (要讲上升下降的路)。如果推而广之,跳出儒道二家的窠臼,看所有的唯心派别,就会看到佛教六祖慧能、德山临济 (德山宣鉴曰:“我这里没有佛,也没有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摩尼是干屎橛——类似于现在的手纸,文殊、普贤是挑粪工,什么等觉、妙觉都是凡夫,菩提智慧、涅槃都是系驴的木桩。”而临济义玄也说:“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逢父母杀父母,逢亲眷杀亲眷,始得解脱。”都已然悟道了,佛教有自己法门,也讲求顿悟。

4 东方哲学的不足

从西汉以来,华夏文明放缓下来,科学的发展千年停滞不前。这必然是在那个时代出了大问题。

以孔孟之名谋杀墨荀,自此中国人的主流,彻底的唯心,间或一二声唯物喊声,也激不起浪花。

且不论唯心唯物何者高底,在历史长河之中,选择唯心,人类的高端智慧,便封闭了对天地万物的好奇心,也不会再费心追寻事物之真相,淡化了对物质生活的追寻,转而去求索天道至理。

无论儒释道中的哪一家,能得道的实在太少。根本不能为普罗大众所用,甚至可以说除极少数天才中的天才,普罗大众都不可能用唯心的思想来真正认识、了解、甚至掌握这个世界。可悲的是,自汉朝以后,华夏大地便只有这二家哲学,也必然决定,两千年来,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了解,难以存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虽然一开始西人落后我们太多,但我等停滞两千年,就是乌龟也追上来了。

5 东西方哲学之异对中医发展观的启示

西人没有罢黜几家独尊一家。所以亚里士多德衣钵有后,并发扬光大。只要他的学说存在便会催生出一代代追求客观真理的人。

而中国古代文明正是因为逻辑学的缺失,才会使整个社会陷入模棱两可和诡辩之中。比如说俗语说:量小非君子,又云无毒不丈夫。又俗语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又说靠人不如靠己。又说:人向高处走,又说高处不胜寒。真是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笔者今天开个玩笑,有三个人绝不可信,不然会死得很惨。分别是:俗话说、有道是、圣人云。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我们民族缺乏逻辑的悲哀,正因为没有逻辑,才让我们的是非对错那么模糊。以至于今天对中医学的相应概念是不好明确的下定义。

我们不是神棍,我们学中医也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必须客观严谨,排除主观干扰。两千年前罢黜百家,扼杀客观,独尊儒术,埋葬了墨子的逻辑学说,也就埋葬了严谨。没有客观严谨,我们不是神棍是什么?

当然应该说明的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方法胡荣人和梁启超早用过,西化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中医也没有弱到被同化的程度。我们的目的只是通过这种东西方哲学异同的对比,认识到:东西方哲学,这二者本是阴同阳、天地,其实分不出高下。有时要唯心,有时要唯物。但不能盲目恐惧,不能不自强不息,但也不能不计后果。从而使我中医重现先秦之争鸣!焕发出勃勃生机!!获得无限可能之未来!!!

虽然这个世界上各事物的运行有其巨大的惯性,短时间内改变不了什么。但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一切可用可为之处,抓住要害处用力,日久是会看出效果的。

总之,中医之发展必须从我们思维的源头做起。

The Differences with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he Enlightenment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Cai Huazhu1Fang Zhishan2*
(1 School of fuji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350122,China;
2 Sincere hal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useum in shenzhen,guangdong,shenzhen,518101,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a ancient philosophy are closely related,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hilosophy,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must start from the source of our thin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hilosoph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10.3969/j.issn.1672-2779.2014.10.049

1672-2779(2014)-10-0082-03

* 通讯作者

苏 玲 本文校对:纪立金

2014-02-10)

猜你喜欢
认识论哲学事物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美好的事物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菱的哲学
另一种事物(组诗)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