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探析*

2014-02-06 11:10王蓁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22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媒介辅导员

◆王蓁

作者:王蓁,江西师范大学(330022)。

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将人类社会带进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作为当今最崭新的传播形态,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深深打上了全媒体时代的烙印,影响日益深刻。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找准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是每一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责任。

1 厘清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历史变迁

角色理论一词最早是由社会学从戏曲舞台转化而来,符号互动论的构建奠定角色理论的基石。了解辅导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厘清新中国成立以来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角色起源 辅导员工作制度萌芽于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于1952年正式确立了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始实行学生辅导员制度;1964年,中央批准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立政治工作机构试点问题的报告》;1965年,教育部制定《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1];1966年,我国的辅导员制度基本形成。

角色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辅导员的结构、队伍、人员配备、待遇、职称评定在此后的若干年里不断强化,直至2004年,我国的辅导员制度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辅导员角色定位的专业化倾向不断加强。

角色发展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把思政工作改为思政教育,把政治辅导员改称为辅导员,至此,我国辅导员制度开始走上科学化发展的道路。2006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了首次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会议,指出辅导员兼具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规范了辅导员角色定位,提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辅导员不仅仅是领路人、学生管理人,更是学生学习、教育、日常生活行为的服务人。随着社会的进步,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朝着专业化、服务型、引领型的方向发展。

2 全媒体时代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现实困境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新旧媒体的不断交融,全媒体时代进程突飞猛进。青年学生是信息社会成长的一代,有效使用通讯工具最广泛的一代。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QQ、博客、微博、人人、3G手机、3D技术等崭新的媒介形态,导致高校辅导员工作角色定位出现困境。

角色困境 全媒体时代信息来源广、覆盖面大,双线传输、多向传播。传统的师道尊严不再靠耳提面命,轻松、自由、平等的媒介文化的表达方式渐成主流。面对新形势,不少辅导员仍习惯于线下交流,沿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可是全媒体时代,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和被灌输各种信息,二是能够自由选择信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21世纪的全媒体时代不再适用,平等交流、掌握话语、塑造意见领袖乃为其方向。

角色冲突 全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辅导员在时代的浪潮中还没有积极适应媒介融合的社会趋势,自身的角色冲突已愈演愈烈。

1)信息技术的边缘。辅导员每天行政性具体事务之多,每天在忙于本职工作的同时,很难有时间用媒介融合的趋势来工作。2011年,张红、张朱博对北师大辅导员的媒介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54%的辅导员认为自己在媒介掌控力方面的能力稍显不足。如果出现一种新媒体形式,15%的人选择率先尝试,63%的人选择等对其充分了解了再使用,22%的人选择大家普及了再使用。”[2]由此,辅导员信息技术的使用状况可见一斑。

2)角色定位的边缘。全媒体时代,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核心竞争力,而辅导员的工作繁杂多变,“什么事都要干,什么事都可干”,仅高校中辅导员的对接单位就有学生处、团委、校医院、保卫处、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教务处、招就处、图书馆、后勤保障处,这些机关涉及学生事务的工作辗转千层,最终全部汇聚到辅导员的手里,可谓是“千根线、一头针”,再谈及科研和教学,实属勉强。在不少学生心目中,辅导员是不懂科研的勤务员,辅导员在管理角色中也在不知不觉中滑向边缘。

角色瓶颈 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使人际之间、组织之间的交流变得无限可能,媒介交流迅捷畅通,不受阻碍。青年学生随时随地玩人人、发微博、说状态,即时的信息交流,网络虚拟的环境,接受信息,反射信息。青年学生在彷徨困惑时,会在虚拟的环境下倾诉;在无人监管的领域肆无忌惮地浏览;复杂多变的信息流越发使人眼花缭乱。

新时代下,信息获取更畅通,所涉领域更宽广。学生的媒介诉求值得尊重,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对于学生的媒介诉求,要尊重亦不能放纵,过和不及同样不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方为良策。

3 找准全媒体时代辅导员角色定位

思政教育的工作是对学生心灵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帮助与关爱,如何在全媒体时代重塑辅导员在全媒体中的形象,有效解决思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辅导员在当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角色责任 媒介社会,辅导员应积极占领思政教育的主阵地,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做到符合而不迎合,契合而不附和,分寸之间,张弛有度。

1)要善用全媒体。学生媒介素养需全面提升,辅导员媒介素养的提升更是刻不容缓。辅导员要善于运用全媒体,不仅要向书本、学者学习,更要虚心向学生学习。辅导员在掌握媒介技术的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关注的刺激点、兴奋点,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化成果、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学会用学生喜闻乐见、善于吸收的媒介化的语言来表达。

2)要加强辨别力。面对多元的文化、开放的思想,站在信息文化的浪潮下,辅导员首先要确定好在媒介社会学会与学生平等交流、改变心态、重新定位;其次,学会信息的甄别,增强自我选择的能力。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在利用微信、QQ、人人、飞信、微博等媒体的同时,注重媒介之间的融合;要能抓住学生的刺激点,认真学习、研究学生关注的内容,做到工作有针对性、实效性。

角色分工 在全媒体时代,辅导员角色分工主要集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两个方面。为明确角色分工,提高辅导员德育工作的质量,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已是大势所趋。

1)走专业化道路。与我国高校辅导员相对应,西方发达国家高校,一般称之为学生事务管理者。近年来国内许多研究者在积极介绍国外尤其是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因为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建立至今约有100年的历史,相对成熟完善。在美国,学生事务管理机构独立设置、功能高度分化;管理人员的聘任、提升具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程序;高等教育的某些专业还为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提供职前和职后的培训;学生事务有自己的专业组织和专业期刊,并且各个协会和专业组织推行“职业标准”[3]。

我国辅导员角色分工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职责不分,权责不明确,到位、错位、虚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实现辅导员角色分工到位而不错位的有效方法,是进一步规范学生工作的分化、分工和学工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真正使学工队伍富于实效,而不流于形式。

2)走职业化道路。有效促进辅导员角色的定位,不仅要从专业化方向用制度、方法来改善辅导员,更要从认知、感知上来培养辅导员。国外高校辅导员,把辅导员作为一种职业和终身追求的专业来做,甚至延伸了专业的学科和学科方向,从业人员几乎都拥有与岗位相适应的学科背景。而在我国,辅导员各科背景都有,真正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凤毛麟角。很多辅导员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的知识结构背景,工作显得力不从心。我国高校辅导员存在角色感知偏差,要有效地改变辅导员队伍结构,让辅导员对职业充满认同感、幸福感、满足感,甚至产生终身奋斗的信念来,让每一位辅导员干得舒心、做得放心,而不是作为一个临时的职业做个三年五载。

角色扮演 我国目前辅导员的角色扮演主要是六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二是班级学生事务服务者,三是德育教师,四是辅导咨询顾问,五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六是国家和地方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4]前面五点是辅导员职业关系、师生关系的总结。辅导员最主要的角色扮演是指导学生而不主导学生,教会他们分析、选择、明辨的能力,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人们必须学会媒介化的社会生存,认识信息,预估信息,评判信息,整合信息,传播信息,营造出辅导员有效运用媒介信息、学生科学使用信息的良好局面。

4 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德育放到新的历史高度,进一步规范了辅导员角色定位,辅导员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在全媒体时代,辅导员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合理有效运用信息,运用全媒体积极高效地开展工作,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科学发展。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张红,张朱博.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6).

[3]朱红春.职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能力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4]晏苹.中美高校辅导员工作比较:浅论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方向[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媒介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