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图书馆使命的再认识——以社群信息学理论为视角

2014-02-12 00:24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图书馆建设 2014年12期
关键词:社群公民图书馆

冯 云(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公共图书馆使命是指公共图书馆对社会和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与任务,其中蕴含着公共图书馆存在价值如何彰显之意。纵观公共图书馆发展历史,关于公共图书馆使命的陈述历经了从最初的教育、教化发展为教育、文化传播、信息服务[1],再到如今的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2]的阐释,这种认识上的嬗变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在实践发展中使命内涵的日益丰富。可以说,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公共图书馆使命的追问史。当前,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和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使图书馆用户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催生了数字鸿沟、数字不平等问题,由此带来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困境。如何在数字时代继续发挥公共图书馆保障信息公平获取的职能,是当今图书馆学界面临的新课题。然而,作为一种应对数字鸿沟策略的社群信息学的出现,不仅为这些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从社群信息学相关理论出发,重新审视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有助于对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内涵进行再度把握,给予研究者对公共图书馆未来使命新的展望。

1 社群信息学

社群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简称CI)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社区网络运动和斯堪的纳维亚的电子大楼实验,主要表现方式为信息通讯技术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在社区实践中的应用,旨在通过社区ICT项目的实施,探索新的信息通信技术对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民主复兴和社会支持的潜在转化能力[3]。从对CI定义的表述来看,它包括来自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的阐释。从理论研究的维度来看,CI是一种建构在情报学和社会学理论上的,用以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形成与共享规律的学科领域[4],也是调查新兴ICT扩散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对社区经济发展、复兴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跨学科领域[5];从实践的维度来看,CI是一种由社区(包括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实施的、支持社区发展的活动领域,特别是利用ICT使一般社群、弱势群体、边缘化社群增强获取信息的能力,以缩小数字鸿沟,实现社会信息公平[6]。这两种维度理解的构建再次体现了CI与之俱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重的色彩。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现代公共图书馆越来越重视对社区的信息服务。有学者认为,CI兴起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即是从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到社区信息服务的延伸[7]。20世纪70年代,为了扭转因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低迷状态,解决传统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与利用群体需求转变之间的偏差问题,美国政府联合地方公共图书馆发起了社区信息服务活动,以底特律图书馆为代表的地方图书馆建立了专门的社群信息数据库,为居民提供教育、卫生、福利、家庭、法律援助、消费者权益、住房等服务信息,确保了图书馆在公民生活中的有效性[7]。在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社区信息服务,这不仅保障了公民自由获取信息的权利,同时也是其在社群语境下对自我使命进行的一种重塑。

2 社群信息学理论基础透析

每一种新兴的理论都有其构建的先前理论作为支撑。对社群信息学主要基础进行理论剖析和溯源,有助于研究者更为深刻地理解蕴藏在其中的理论经义。从CI的基础理论构成来看,主要有社群主义、社会网络、社会资本和公民权理论这四种理论。

2.1 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

CI研究中所关注的社群主要是在信息化社会中处于不同社会层次上的社群,如一般群体、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等[8]。社群作为公共领域的一种存在,其自明方式为:具有无限度的涵盖力和平等权,并将这些权利为己所用[9]。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客观上产生了一种信息排挤机制,公民信息权利出现了分化,信息获取的不对等和分层更是打破了社群内话语参与者信息权利的平衡态势,原有社群无限的涵盖力开始显得力不从心,而身在其中的公民信息平等权也受到威胁,导致了一系列信息不平等问题的出现,ICT的使用则成为调和这种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数字化语境开始打破传统社群的地域性,现代社群呈现出高度歧异的、可渗透的、纷争的特点,出现了实体社群和虚拟社群并存的现象。在这种情境下,如何整合信息服务也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所遇到的新课题。CI特别强调ICT的普遍使用,因而特别关注社群内部以及社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强调了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学校)在弥合数字鸿沟中的作用。

2.2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

社会网络是一种研究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或其他实体之间的交往行为(包括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和彼此支持等)的视角和方法[10]。它基于社群的社会对接和资源流动而形成,这种研究方法使社群从传统的空间和规范的束缚中得以解脱[11]。社会网络的特点是将社会现象视为一种交往活动,这种活动的特点存在于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relation,又称连带)。“网络”联结着行动者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进而构成社群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Granovetter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关系(连带)的强或弱决定信息获取的优势或劣势[12]。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弱关系在信息获取方面更具优势,更有助于获得非重复性、有价值的信息,是新信息的主要来源[12]。Johnson在后来的研究中,不但证实了Granovetter关于在信息获取中人们更倾向于弱连带的观点,而且发现了社群网络中的另一特质,即除了关系强弱,网络规模和异质性等也在影响着信息传播和获取[13]。同时,社会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之间的桥接(bridge)可以有效地将不同网络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明,信息获取中的弱势地位并不是确定的,从而为社群中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获取能力的改变提供了一种可能。社会网络强调社群间的同质性和传递性,从而为图书馆研究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2.3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

Lin Nan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的流动资源[14],并指出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要素:嵌入式资源;获取这些资源的连带或关系;特定目的的资源利用行为[11]。社会资本观点是建构在一种互动性的分析框架之上,强调社群成员通过社会资本交换以争取社群更高的投资回报,这正是与CI中所强调的共同体利益相契合。CI中社会资本的含义是社群成员凭借其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获取存在于社会关系中各类资源的能力,其具体形式包括团结型社会资本和桥接型社会资本,前者指从组织或社群内部获取资源,后者指从组织或社群外部获取资源[15]。Johnson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用户的信息获取来源形式有重要影响:拥有丰富社会资本的用户倾向于通过机构或组织搜寻信息,常常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社会资本较为匮乏的用户只能通过间接媒介(如电视或报纸)来获取信息,这种间接媒介的方式也是导致用户信息搜寻结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同时,研究还发现,社会资本也预示了社群成员信息获取行为中搜索方式的选择:较低水平的社会资本导致无效来源的选择(如媒介),从而影响到社群成员获取所需信息的行为能力[15]。当间接媒介获取信息成为人们的唯一选择时,社群成员难以直接接触到真正有效的信息源,得到的信息往往并不理想,不能满足社群成员的需要。而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直接的信息获取机构,将会明显地为这些缺乏社会资本的社群用户提供有效信息。现代公共图书馆保障公民平等地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职业理念,将会使社会资本的等级观念得到弱化,弥合因社会资本不平等而导致的信息获取能力的鸿沟,从而保证社会资本贫乏的社群成员拥有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

2.4 赋权(Empowerment)

正如Solomon所强调的,赋权是一个“减少无权感”的过程[16]。赋权理论建构在个人无力感源自环境的排挤和压迫,以及社会环境中存在阻碍个人能力发挥的直接或间接的障碍的基本假设上,所以其特别强调关注长期缺乏参与机会的弱势群体、边缘化群体。正如当代民主理论重要思想家Robert所认为的,民主运作的主要威胁,更多的来自于信息获取的不平等,而非财富和地位的不平等[17]。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则为公民提供了信息空间的新资源,赋予了公民参与政治的权利。ICT的赋权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从公民参政话语权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使得个体能够在数字化的公共领域内形成共同体,并促进个体在公共领域中的互动。政府借助信息通讯和网络技术,增加政务透明性和开放性,使公民得到了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并得到了发展和进步的新机会;另一方面,从公民信息获取权利来看,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致力于打造一个共同体的信息空间,保障社群成员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追求信息共同体的统一,以获得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公共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弥合数字鸿沟,从这点上说,两者的旨趣是相同的。而公共图书馆领域中的“赋权”,以公民信息获取权利为主,但在CI的语境下,因包含着技术赋权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涵盖着兼顾公民参政话语权的意味。在民主社会进程里,这种权利更被重视并得到日益凸显。

3 公共图书馆使命阐释

随着公共图书馆社区服务的延伸,CI为公共图书馆的理论和实践打开了新的视角,公共图书馆成为CI的主要实践领域。在两者的互动中,CI的理念也逐渐在公共图书馆领域有所渗透,丰富了公共图书馆的使命表达。

3.1 保障信息公平

CI关注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组织中的变革作用,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对共同体的重塑,追求社群的共同利益而不是单独的个人利益,而这种理念正好体现在公共图书馆的无差别服务当中。现代公共图书馆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等因素的不同,平等地向每一个用户提供服务。为了使公共图书馆致力于向广大公民提供无差别的免费服务,李小缘先生曾经指出:“公共图书馆乃人之公共产生,人人得以管理之,扶助其经济使之进行顺利”[18],他尤其强调“公共地方人民得不出资而利用之,是以物主之义而名图书馆者。”[18]即指明了公共图书馆是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由全体公民共同享有其利益。数字时代丰富了这种理念的深切涵义,公共图书馆的职能更是蕴含在消除由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数字不平等的认知当中,而这正与社群主义所追求的目标相契合。从这一意义上说,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包含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保障社群成员共享自由、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

3.2 促进社会包容

在图书情报学领域,社会排斥的主要表现是信息不平等,这被认为是一个严峻的信息问题:个人在遭受排斥的状态下几乎肯定无法有效获取信息。CI强调通过信息技术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包容的目的亦在于追求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两者在目的上具有同一性。从社会网络理论来分析,信息用户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的活动过程,各个信息用户之间存在着结点。社群成员拥有新信息的机会是通过与自我保持一定距离的弱关系而获得的,因为强关系的信息是在同一网络、结构中普遍共享的,因而具有重复性,而新信息来自非重复的弱关系。根据社会网络开放性的特点,网络之间的桥接可以有效地将不同网络联系起来,从而改变处于信息获取弱势群体地位的状态,使他们接触到更多有用的信息资源。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公共图书馆成功担当起这个桥接的社会网络“结点”的重要角色,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公共图书馆更好地嫁接数字贫困群体和数字富裕群体之间的联系,为数字贫困群体和数字富裕群体搭建沟通的桥梁,为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提供获取有效信息的机遇。在数字化时代,公共图书馆正是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来克服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的社会排斥,宽容和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信息用户,并追求社群的共同发展,是对社会包容使命的进一步阐释[19]。

3.3 促进公民参与

Putnam在《让民主的政治运转起来》中提出公民参与网络(networks of civic engagement),认为由于一个地区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环境,人们容易相互熟知并成为一个关系密切的社区,组成紧密的公民参与网络[20]。这种网络中的公民精神及公民参与体现出的就是社会资本,正是这种社会资本有助于参与者更加有效地共同行动以追求共同的目标。CI从道义和实用的视角都重视参与的方法,充分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使社群的真实需求和共同愿景得以协商和明确,同时,使社区成员在参与过程中分享智慧与经验,推进本土社区中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公民参与[21]。在社群环境下,因缺乏社会资本而没有能力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技术必然限制人们的社会参与程度。闫慧利用社会资本理论,通过芝加哥公共图书馆Cyber Navigator项目的案例,分析了社群数字不平等状况的影响[15],他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在图书馆读者尤其是特殊社群获取计算机免费培训信息方面扮演着支配型角色;桥接型社会资本为社群数字贫困成员实现数字脱贫提供了先决条件;社区公共图书馆在社群成员的数字化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社会网络节点”[15]。公共图书馆在社区中正是扮演着团结型社会资本组织者角色,促进社区更广泛地获取信息。社会资本承认了社群中成员的差异,而信息通讯技术则成为消除这种差异的一种有效措施。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在公共图书馆的应用,则进一步支撑和促进了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实现。

3.4 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在CI领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被视为为社群和公民赋权的一个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无力享有使用其发展之利的社群成员产生了被排挤和压迫之感,阻碍了弱势群体和边缘社群成员个人能力的发挥,同时也限制了他们民主参与权利的实现。如前所述,公共图书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双重意义上的公民权的保障作用:一是保障公民话语权。正如1994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开篇中所提到的:“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公民在社会中行使民主权利和发挥积极作用的能力。公民对社会的建设性参与民主的发展,取决于公民所受良好教育和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开放程度。”[22]同时,其在对公共图书馆使命中的陈述中也提到,“保证公民获取各种社群信息”[22]。以上很好地阐释了公共图书馆平民化的基本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民主社会的保障之一。二是保障公民信息权。公共图书馆通过采用现代通讯技术,一方面保障数字不平等所产生的数字贫困群体和数字富裕群体这些具有同质性特点群体的信息获取权利;另一方面认同了由年龄、性别、种族、经济地位等公民身份的多样性,承认差异性,并保障这些特定社群成员信息权利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图书馆是全面保障公民权利的一种实践。

4 结 语

综上所述,CI语境下的相关支撑理论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袤而深邃的理论视野,将现代公共图书馆使命置于CI的理论情境下进行分析,赋予了现代公共图书馆使命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表达。社群语境下的公共图书馆使命更加关注社群及其成员的发展,其基本陈述更加强调保障信息公平、促进社会包容、促进公民参与及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等,它既是对传统公共图书馆使命的一种补充,同时,相比一般意义上强调教育、文化传播和信息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使命的陈述,更富有民主社会进程的时代色彩。

[1]于良芝. 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理由: 来自图书馆使命的注解[J]. 图书与情报, 2007(1): 1-9.

[2]程焕文. 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J]. 图书馆杂志, 2013(3): 4-8.

[3]Loader B D, Keeble L. Challenging the Digital Divide ? A Literature Review of Community Informatics Initiatives[M]. United Kingdom: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2004:3-4.

[4]Bishop A P. Community Informatics: Integrating Action, Research and Learning[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31(6):6-10.

[5]Keeble L, Loader B D. Community Informatics: Shaping Computer Mediated Social Relations[M]. London:Routledge, 2001:2-10.

[6]于良芝. Community Informatics的“西学东渐”——期待与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3(3):63.

[7]李 刚, 孙建军, 傅丽萍. 促进社会包容, 美国社群信息学研究述评[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3):40-50.

[8]闫 慧. 社群数字不平等的理论模型及其在中国情境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 2012(6): 90-94.

[9]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6-9.

[10]于良芝, 刘 亚. 结构与主体能动性:信息不平等研究的理论分野及整体性研究的必要[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1):4-19.

[11]Lin Nan. Bulding a Ner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EB/OL].[2014-06-08].http://www.insna.org/PDF/Keynote/1999.pdf.

[12]Williams K.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Capital: Rethinking Theory in Community Informatics[M]. The Journal of community Informatics,2008,4(3):4-6.

[13]Johnson C A. Social Capital and Search for Information: Examning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 Mongolia[J]. Journal of The Amei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58(6):883.

[14]Lin Na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19-29.

[15]闫 慧. 社会资本对社群数字不平等状况的影响研究:芝加哥公共图书馆Cyber Navigator项目的案例分析[J]. 图书馆杂志, 2010(5):2-6.

[16]Barbara B S.Black Empowerment: 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7:2-6.

[17]Robert A D. 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M]. United States: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397.

[18]李小缘. 公共图书馆之组织[J]. 图书馆学季刊, 1926,1(4):609-636.

[19]蒋永福. 社会包容——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使命[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6):6-11.

[20]Putnam R D. Tuning In, Tuning Out: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J].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1995(20):195.

[21]胡立耘. 社区信息学的主要方法[J]. 图书情报工作, 2012(2):10-13.

[22]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 1994[EB/OL]. [2014-06-08].http://www.ifla.org/VII/s8/unesco/eng.htm.

猜你喜欢
社群公民图书馆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社群短命七宗罪
图书馆
十二公民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
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天使进化——VC靠边!社群股权众筹来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