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的喝彩(下)
——保护生物多样性

2014-02-14 03:17广州大学蔡亚娜
城市与减灾 2014年6期
关键词:蜗牛

广州大学 蔡亚娜

蜗牛的喝彩(下)
——保护生物多样性

Acclamation for snails

广州大学 蔡亚娜

蜗牛的特殊本能

蜗牛在自然界属于弱势群体,天敌很多:鸟、蛙、鼠、龟、蛇、蛤、蝇、步行虫、刺猬、蟾蛛、豹、灌、壁虱、蚂蚁、寄生蜂、萤火虫、粉螨、鸡、鸭、鹅、真菌等等,都能捕食或侵害蜗牛。蜗牛爬不快,走不远,一身柔软,对敌害毫无招架还手之力,特别是那最最致命的天敌——萤火虫,不仅以蜗牛为食,还在蜗牛的身体内产卵。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昆虫记》中,专门详尽地叙述了萤火虫是怎样麻醉、吮吸、享用蜗牛的全过程。

不过,面对种种艰难的生存环境,蜗牛也产生了各种独特的应对本领。

例如,蜗牛的壳能遮风避雨、躲避敌害,更可以避免体内水分过度散失,这是蜗牛在进化过程中,可以成功登陆的重要机制之一。

分泌粘液也是自我救助的办法。因为蜗牛的“壳”并非万能,这个房屋是没有大门的,当受到侵扰时,只能赶快把头和足缩回壳内,并分泌出粘粘的粘液,将壳口牢牢封住。当外壳受到微小的破损时,也能用粘液自行修复。粘液是由腹足的足腺产生,可使柔嫩的腹足经常保持潮湿润滑,增加蜗牛与物体的粘附力,降低爬行时与硬物的摩擦。在冬寒夏热之际,蜗牛进入冬眠、夏眠时,由腹足分泌的黏液封堵壳口,变干后,像一道密封的门帘,既隔热又保温。另外,蜗牛的黏液还具有驱蚁、防虫的作用。如果蚂蚁钻进粘液,粘液会堵塞它的呼吸道,那就必死无疑。有人曾做试验,把蜗牛放入蚂蚁群中,发现蜗牛与蚂蚁相遇后,蜗牛虽缩回壳内,但蚂蚁反而避开,蚂蚁只在蜗牛的周围爬来爬去,不敢逼近。经研究者仔细观察,发现蜗牛的壳口有亮亮的黏液。小小蚂蚁也怕死哦!

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蜗牛,在避敌、自卫方面各有神功。虽然蜗牛对冷、热、饥饿、干旱等不利环境有很强的忍耐力,但也会采用冬眠或夏眠的方式来适应变化着的极端环境。蜗牛选择在阴雨天才出来觅食、交友,这就减少了鸟雀、鼠对它的攻击。因为鸟类、鼠类在阴雨天是很少出来活动的。

在越南、泰国和我国广西,生活着一种会跳的蜗牛,遇到紧急情况,就会强烈地收缩腹足的肌肉,使身体迅速弹跳离开,甚至可以跳过10厘米高的障碍物以避害。

在生物界,有些物种用截断和舍弃自己部分身体的方式逃难。2012年,日本科学家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发表研究报告,首次证实生活在冲绳岛八重山地区的一种蜗牛,为躲避蛇的捕食,具有“断尾求生”的能力。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记下一个有趣的故事:在一个荒芜、没有充足食料的小花园里,有人发现两只蜗牛,其中一只好像是饿极了,行动困难。这时,另一只强壮些的蜗牛便离开它的同伴,爬过院墙,到隔壁那个食物比较丰富的花园里去了;但不久后,它又回到了同伴的身边,并带着同伴一起过去。从这个记载里,或许可以说明蜗牛也会互助互爱,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本能吧!

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除了有独特的防御之术外,大自然还赋予了弱者繁衍不绝的本领。每只普通的蜗牛,每年产卵6~7次,每次平均可产卵200粒。蜗牛越大,产卵的数量就越多。

凭借这些特殊的本能,蜗牛族群才能成功地拥有迄今5亿年的进化史。

蜗牛的喝彩

低声下气熬过了亿万年的蜗牛,近来,终于分别在意大利的米兰市和澳大利亚的悉尼市,以超群拔俗、优美潇洒的姿态,着着实实地爽了一把、风光了一回!

首先,在意大利米兰市中心,有一座著名的“米兰大教堂”。这个建造过程长达500年(1386-1897)、约有20代人参加建设的大教堂,是世界建筑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那阔大而错落有致的屋顶,实际上都是观景平台,可以俯瞰繁华的米兰全城,历来是旅游者们最不能错过的地方。

因经年累月地外露,教堂的屋顶有些许损毁。于是,2012年10月,在米兰大教堂的屋顶上,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艺术盛会,展示着由意大利“碎裂艺术组”(Cracking Art Group)创造和制作的装置艺术品——蜗牛。为了吸引观众的关注,举办者把50个硕大的蓝色蜗牛,分别摆放在大教堂屋顶的各个角落(即那些需要修复的地方);这些蜗牛有120厘米长,55厘米宽,高87厘米,重13公斤,全都是由可降解的再生塑料制成。另外还制作了100个缩微型的限定版蜗牛,卖给了Galuco Cavaciuti画廊,所得款项皆用于大教堂屋顶的修缮。

至于为什么要选用兰色蜗牛,那也是“碎裂艺术组”艺术家们的煞费苦心之处。

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曾报道,以前在以色列的西海岸,存在着一种兰色蜗牛,每72年为一个周期,按时不误地准确到达以色列西海岸。当地人利用这种兰蜗牛,制作成世上罕见的兰色染料,用来染制祭祀时的道袍和佩带。犹太人所掌握的这种蓝色染料的配制秘方,在《圣经》的《出埃及记》中都有记载。只是这种兰色蜗牛已经绝迹1370多年了。

当米兰大教堂的这场艺术盛会结束后,所有的蜗牛都会被拆除回收,重新降解成再生的塑料,为下一次的展品做准备。

当今社会人类对塑料产品又爱又恨,因此一些国家正在研究和推广可降解塑料,这样既可使塑料循环利用,更不必担心塑料垃圾的处理问题。因此“碎裂艺术组”的每次展出,既是一再呼唤公众环保意识的觉醒、关心像蜗牛这样的微小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重视地球的生态环境,又使人们享受到艺术的美妙和欢乐,还可修复古迹、美化城市、减少有关部门的经济负担等,真是一举多得,善莫大焉!

接着,从2013年9月20日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公众艺术节,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市开幕。除了有音乐、电影、艺术展、美食、美酒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外,还有24只颜色不同的巨型蜗牛,摆放在悉尼市区内24个标志性地点,如公园、广场、著名的大厦及购物中心门前等公共空间,供人们免费观赏,成为本届艺术展的一个亮点,名为“蜗牛的喝彩”。把实际上只有几个厘米宽、厚的蜗牛,放大成近两人高、重达100多公斤的巨无霸,再加上那红、黄、蓝、绿、紫、及桃红等体色各异的荧光色泽,成为悉尼市最耀眼的风景。这时的蜗牛,真是帅呆了、酷毙了!悉尼市的蜗牛,也是“碎裂艺术组”的杰作。这些比米兰市更为庞大的蜗牛,当然也都是用回收的废旧塑料,经过可降解处理制成。不论“碎裂艺术组”的展览移师何地,唯一不变的是艺术家在作品中所呈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以及那无法磨灭的乐观色彩。

无数行人从这些回收的、可降解的、循环再生的塑料大蜗牛身旁走过,为悉尼这座城市增添了环保的气氛,播洒着快乐的心情。有些热心的路人,还把蜗牛当成自己的朋友,亲切地为它打扮,替它在触角上扎个“蝴蝶结”,额上铺块花头巾等。

尽管蜗牛并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动物,但此时此刻,它在人们的心目中,敦厚善良、清纯可爱!蜗牛受到人们如此的青睐和礼遇,难怪会情不自禁地要喝彩、要欢呼啦!

蜗牛的象征意义

蜗牛在世界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不尽相同。

在中国,蜗牛象征微小、缓慢、落后。自古以来,蜗牛因其行动缓慢,常受嘲弄与耻笑。战国时期,齐国的著名隐士陈仲子(公元前379-前221)在所撰《於陵子·人问》中,讲了一个“中州之蜗”的故事。大意是:在中州(今河南省一带)有一只蜗牛,觉得自己实在无所作为,便立下鸿鹄之志,要大干一场。但左思右想,根据自己的爬行速度,如东去泰山,要耗时3000多年;若南下江汉,也同样需要3000多年。再算算自己的寿命,短得只在旦暮之间。想到这里,不胜悲愤,感叹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终日闷闷不乐,不久抑郁而死,遭到蝼蚁的嘲笑。当然,陈仲子寓言的含义,大家一定是心知肚明的了!

美国人则赞许蜗牛的毅力和耐力,称它是顽强与力量的象征。一些蜗牛状制品,如“玻璃蜗牛”、“巧克力蜗牛”等,都是美国人很喜欢的圣诞礼物,客人临别时,主人赠送蜗牛制品,含义为“慢慢走,一路平安”。

在捷克等国家,蜗牛图案象征着幸福、吉祥,捷克制造的“水晶蜗牛吊坠”、水晶玻璃蜗牛手链等装饰品,还出口美国。

芬兰人认为:如果蜗牛的触角伸得很长,则意味着明天是个好天气。

在法国人眼里,蜗牛是美味佳肴,是法国国宴上的“国菜”,也是法国人过圣诞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吃的主菜。为此,到上个世纪末,法国本土的食用蜗牛已经成了保护类动物,而对蜗牛的大量需求则依赖进口。

这里,顺便说一桩发生在我国的“蜗牛事件”。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随着“乒乓外交”(1971年)及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2年),长达22年敌对状态的中美关系,冰雪消融。中国开始展开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发展对外贸易。1972年,经国务院批准,可从国外引进一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于是四机部所属中技公司向美国无线电公司寻价,从最初报价1.3亿美元降到7300万。于是,1973年11月23日,四机部组团前往美国进行实地考察。在参观完美国无线电公司后,接着又参观了以玻璃制品精加工为主业的美国康宁公司。因为该公司的玻壳技术举世闻名,许多著名的彩电生产厂家都采用他们的玻壳产品。康宁公司不仅热情接待,还在中方考察组归国之际,送给中方人员每人一个自产的圣诞节传统小礼品——玻璃蜗牛。1974年2月,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江青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称这是美国在污蔑中国搞“爬行主义”。接下来,可想而知的是:大字报、批判会、声讨会等等,没完没了地对以赠送礼品为名而“侮辱中国人民”的行为进行谴责;向美国驻京机构提出抗议;强烈反对引进美方的彩电生产线;退回“蜗牛”等。这几个小小的“玻璃蜗牛”,在中国引起了政治上的轩然大波!最后,周恩来总理顶着巨大的压力,指示外事部门查清事实真相,并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蜗牛事件”进行讨论后,才初告平息。但引进彩电生产线的事,就此搁置。直到1979年9月,以1.6亿美元的高价另从日本引进。不仅使中国晚了5年才有彩色电视,还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蜗牛的价值

蜗牛的价值,不能一概而论。因为蜗牛的种类繁多,有的有益、有的有害,有的能吃,有的有毒。另外,还要看是从什么角度来评论。比如,对农、林、蔬、果、大豆、花卉、草坪等来说,蜗牛喜欢吃它们的幼苗、细茎与嫩叶,是害虫;对畜牧业来说,有些蜗牛是危害家禽、家畜的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也是害虫。世界各地因有意、无意引进蜗牛而成害成灾的事件,不计其数,由于蜗牛入侵而使其他物种濒临灭绝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如莫雷阿岛上的微型树蜗牛。

其实,事情的发生纯属意外。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岛屿的莫雷阿岛上,原有7种蜗牛,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1970年,非洲大蜗牛跟随喜欢吃蜗牛的法国人进入莫雷阿岛,少数逃逸到野外。由于莫雷阿岛上没有非洲大蜗牛的天敌而大量繁殖起来,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1974年,为控制日益泛滥的非洲大蜗牛,莫雷阿岛居民从美国引进蜗牛中的豺狼——专吃蜗牛的玫瑰狼蜗。但事与愿违,玫瑰狼蜗对外来的非洲大蜗牛兴趣索然,反倒将原本数量稀少的当地树蜗牛作为美食。到1988年,岛上有2种蜗牛,被玫瑰狼蜗吃得彻底灭绝了,只留下极少数养在英、美等国的动物园里,像宝贝似地在由专人伺侯!

在自然界中,蜗牛是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食物链是一环扣一环的,没有了蜗牛,上面那些蜗牛的天敌,就会因食物匮缺而数量减少或灭绝,继而又会影响其他相关物种的生存,造成生态紊乱,到时,波及到人类的灾难也就要降临了。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呼吁的,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所在。其中的道理,用当下时尚的语句来说:“您懂的”。

1915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表了《大陆与海洋的起源》。在书中,他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指出,全世界的大陆在3亿年前是一个统一整体,在它的周围是辽阔的海洋。这个原始的大陆,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以及其他各种力的作用下,经过漫长的岁月,分离、漂移开来,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海洋和陆地。为了证实“大陆漂移说”,他到处寻找生物证据。发现有种园庭蜗牛,既生活在欧洲,又出现在北美洲。但是,在大陆分离、漂移的时代,连鸟类都还没有进化出来,更别说蜗牛通过交通工具迁徙了。而蜗牛的行动又实在太慢、太迟钝。魏格纳坚决不相信蜗牛能有本事飘洋过海、徒步在欧洲和美洲之间移民定居。所以,魏格纳的这一学说被广为接受,蜗牛也功勋卓著!

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当时已将蜗牛用于治疗皮肤伤疤消红肿及消炎镇痛医疗方面。

我国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虫四·蜗牛》中说:“蜗牛所主诸病,大抵取其解热消毒之功耳”。

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爆炸之后,国际卫生组织将“蜗牛黏液提取物”提供给皮肤遭辐射烧伤的病患者使用,也证实了“蜗牛黏液提取物”对于肌肤再生与伤口恢复的功能。

最近俄罗斯专家发现哺乳动物对软体动物组织的排异能力很弱,可相互兼容。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尝试用蜗牛的神经组织治疗患有帕金森氏症的病人,并且已有志愿人员在接受试验性临床治疗。

2007年,约50只“特殊乘客”——蜗牛,被带入太空国际空间站,目的是考察蜗牛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的平衡和再生功能。遗憾的是,大部分“蜗牛志愿者”在回到地球以前,就已经成了“太空烈士”。

此外,蜗牛是优质饲料;蜗牛能帮助植物传播花粉;有些蜗牛是人类的美味佳肴……

蜗牛的趣闻轶事

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艾尔维斯创办了世界上最慢的赛跑比赛——“世界蜗牛锦标赛”,此后,每年一届,爱好者们带着自己精心培练的蜗牛参加比赛。在此,仅举几届为例。

1985年在西班牙举行时,已有8个国家的68只蜗牛选手参赛。

2008年,在英国诺福克郡的康汉姆小镇,有300多只从世界各地赶来的蜗牛选手一决高下。赛场是一张圆桌,桌面上一大一小两个红色的圆圈,内圈是起跑线,外圈是终点线,赛道的距离为33厘米。赛前人们在赛道上撒上水,以提高他们的爬行速度。参赛的运动员们在内圈待命,第一个爬到外圈边缘的就是冠军。如果有哪只蜗牛从另一只蜗牛的背上爬过去,这显然是犯规了,会被红牌罚下。本届,一只来自英国的蜗牛选手,以3分2秒的成绩夺得冠军。

到了2010年,同样是英国康汉姆小镇。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65只蜗牛参赛。赛手背上贴着醒目的数字、标记、或幸运图案。这一届的冠军属于一位62岁老人所宠养的蜗牛。它以3分41秒的成绩摘得桂冠(比2008年还慢)。

2011年,第43届“世界蜗牛锦标赛”,在法国的拉卡代尔小镇举行,共有80只蜗牛参赛。最终,一个7岁孩子所培养的“运动员”获得冠军,主人也获得了一尊奖杯。

当然,每次比赛都有预赛、复赛、决赛,选手们粘糊糊、慢悠悠的往前挪动,足足需要用上几个小时,这对现场观众的耐心是个不小的考验。

“世界蜗牛锦标赛”的最快纪录产生于1995年,是2分9秒(33厘米),至今无“人”能破。不过,这项比赛有点惨烈的是,除了冠军外,其他的参赛者最后都会被“料理”到人的舌尖上去了。

除了“世界蜗牛锦标赛”外,2008年,还在比利时列日市举行过“世界蜗牛马拉松比赛”,这是以高度决胜负。参赛蜗牛在42厘米高的塑料管上竞争,在上方蔬菜的引诱下,看谁爬得又高又快!

另一项奇怪的比赛是“蜗牛爬脸”。该纪录的规则是竞赛者只能用1分钟时间将最多的蜗牛放置在脸上,并停留10秒钟。

2007年,新西兰的学生让8只蜗牛在脸上待了10秒钟,打破之前的7只蜗牛的世界纪录。2008年,来自英国的9岁女孩,让25只蜗牛在她脸上呆了10秒而刷新纪录。后来又有人将这项纪录提高到了36只;到2009年,一名来自美国犹他州的11岁男孩,成功的让43只湿滑滑的蜗牛在他脸上驻足10秒以上。

此外,在西班牙还有专门以“蜗牛”为主题的漫画比赛。2013年举办的是“西班牙第6届蜗牛国际幽默漫画比赛”,竞争亦非常激烈。每位漫画家最多只能提交3幅作品。这项比赛只设置唯一的奖项:1006欧元。获奖漫画家可以获得在西班牙大城市列伊达两晚的住宿和双人旅行费用。

没想到吧,蜗牛还过“节”哩!不过,在不同的地方,这个“节日”的性质完全不同。法国的“蜗牛节”,简直就是蜗牛的“受难日”,那是以人类大吃蜗牛为快乐的日子。在菲律宾马尼拉的马卡蒂市,也举行一年一度的“蜗牛节”,可喜可贺的是这里的蜗牛是被当作自然的使者,提醒人们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资源。位于西非的科特迪瓦共和国的一个名叫阿乌埃的小村,每年也举办一次“蜗牛节”,目的是用各式各样的蜗牛美食吸引游客,让小村脱贫致富。

经研究,蜗牛粘液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类皮肤有保护作用,因而兴起了“蜗牛爬脸美容”的热潮。日本东京有一家美容院,最新推出蜗牛美容疗法,让蜗牛在顾客脸上爬行,说是可以起到清洁毛孔、延缓衰老、保湿美容等功效。在俄罗斯,也有一家美容俱乐部进行蜗牛爬脸服务。据该俱乐部的老板说,这种方式相当于给你的脸部做按摩,可以消除疲劳,抚平皱纹。

但也有专家提醒,直接把蜗牛放在人体皮肤上并不可取,可能会导致皮肤过敏;再有,活体蜗牛的身上及黏液里,可能含有寄生虫和细菌等,由此会引起其他性质的皮肤问题。

目前市面上的蜗牛霜、蜗牛面膜等很受欢迎。有记者在淘宝网上输入“蜗牛”,商品就有3万多件,几乎全是蜗牛系列化妆品。

在我国,词组“蜗发”,原本是指我国古代小儿的发型。现在有些靓女头上的蜗牛状发型,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近年,在台湾爆红的新型美发小工具——蜗牛卷,它的操作方式简单,可使原本有点硬邦邦的发型,变得像烫了一样的蓬松俏丽。

更有趣的是,现在有个时代新语,叫做“蜗牛邮件”。相比信息时代的电子邮件来说,过去所有的邮件,都可以称之为蜗牛邮件了。但是有人觉得:收到邮件的兴奋感不如以前“鸿雁传书”那样持久。2008年,英国伯恩茅斯大学的专家们启动了一项名为“蜗牛慢递服务”项目,该项目同时也是2008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计算机图形图像特别兴趣小组”大会“慢艺术展”的一部分。具体做法是,在蜗牛身上装有特殊的无线电频率识别芯片,网民们只要通过“真正的蜗牛邮件”网站,向朋友发送一封电子邮件,那么这封电子邮件,就会先传送到蜗牛身上的芯片里,蜗牛在爬行的过程中,可以将电子邮件转发到距离最近的电子阅读器上,再通过网络,发送到收信人的信箱中。由于蜗牛爬行速度缓慢,所以如果您通过“蜗牛信使”传递电子邮件,可能要隔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传到收信人的邮箱中! 想必,等待和盼望,也会使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

蜗牛虽小,却故事多多,毕竟人家有5亿年的经历嘛!

(全文完)

猜你喜欢
蜗牛
蜗牛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蜗牛
蜗牛
圆溜溜,小蜗牛
漂亮的小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