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义的健康河口治理模式探讨

2014-02-23 10:07张涛齐春三杨利
山东水利 2014年2期
关键词:山东半岛防潮入海

张涛,齐春三,杨利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基于广义的健康河口治理模式探讨

张涛,齐春三,杨利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根据河口特性,按照重点治理对象进行治理模式分类,并提出了以防潮闸、生态湿地及地下水库为有机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以山东半岛主要入海河口为例,分析了现状治理模式,并提出了治理意见以供决策参考。

入海河口;生态健康;治理模式;地下水库;山东半岛

入海河口即为河流的终段,是河流和海洋的结合地段。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破坏,各个地区的入海河口均不同程度地遭遇入海水量减少、污染严重、湿地退化或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直接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命安全。目前我国河口治理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如何在维持河口健康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治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基于广义的河口健康进行探讨,提出治理模式。

1 河口健康内涵

健康河口应包含两方面内涵:一方面,河口水系需具有自我维持与更新的能力,主要强调自身的生态健康。在内陆水系及海洋水系循环的基础上满足其正常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以及合理的结构和健全的功能,对自然干扰的长期效应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另一方面,河口具有满足人类社会合理需求的能力,主要强调社会功能健康。能为人类社会提供服务,包括供水、防洪、航运、渔业、旅游、抵御潮灾等方面。因此,河口治理需在保证防洪防潮安全的基础上,注重和突出生态建设,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

2 河口治理模式和措施

2.1 治理模式

河口治理模式主要有生态环境保护、防洪潮控制、水资源利用、泥沙流路控制、经济开发等。河口治理多为几种模式结合的综合治理,根据河口特性,按照重点治理对象进行如下治理模式简要分类。

1)生态保护型。河口受河流海洋交互作用,具有重大资源潜力和环境效益,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如海水侵蚀、上游污染物排放等,河口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锐减,很多地区的生态已经无法自我恢复。河口生态保护包括河口湿地保护和污染控制两个重要子模式,其中,河口湿地是河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染控制则是根治河口污染的重点所在,主要针对于河口上游河流治污。生态保护治理通常采用划定生态(湿地)保护区、生态修复和上游污染控制等措施。

2)防洪控制型。入海河口畅通与否,涉及河流流域和河口地区的防洪安全。河口防洪治理始终不能松懈,要保持河态稳定、畅通尾闾。河口防洪治理通常采用河道疏通治导、围堤筑闸、扩槽分汊、裁弯取直、上游洪水调蓄、滩地保护清障等措施。

3)防潮及海水侵袭控制型。沿海地区各河口受潮水影响易发生海水倒灌,造成海岸蚀退、土地盐碱化。防治海水入侵的重点在于防御,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是导致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关键是增加下淡水补给量和限制地下水开采量。防潮及海水入侵治理通常采用建设防潮闸、挡潮坝、防渗墙、阻咸帷幕、消浪墙、地下水回灌等工程,可以有效防治海水倒灌,做到避咸蓄淡。

4)水资源利用型。随着人口的增长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水量也随之增加,水资源更加紧缺。河口位于河流的终端,既要满足河口及海洋的生态需水,又要尽量解决地区供水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河口水资源成为热点课题,水资源利用治理通常修建拦河闸坝、地下水库、边滩水库、咸水淡化等工程。

5)泥沙及流路控制。泥沙运动对于河流的变迁演变、防洪潮控制等有重大的影响。近几年入海河流普遍存在入海水量减少的问题,致使尾闾河道淤积延伸速率减慢,造成海岸蚀退等问题。泥沙及流路治理通常采用泥沙清淤、流路治导稳定、人工调水调沙等措施。

6)经济开发利用型。河口滨海带主要资源有滩涂资源、水资源、港口航道资源、岸线资源、渔业资源、旅游资源等,可以开发航运、旅游、城市及居民用地、种植、渔牧、工业(晒盐、潮汐发电、矿藏开采等)等经济产业。在河口开发利用中,应按照生态环境相容性原则,控制在各类资源(水资源、水环境等)承载的合理范围之内,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保证防洪潮安全以及注重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各河口地区可合理地进行经济开发,既可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又可在经济发展中有效地促进河口治理工程筹资。建议以居住度假、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现代农业、商业开发等为重点开发项目,进行合理有序开发。

2.2 治理措施

治理工程主要有防洪潮闸、防潮堤、生态湿地、地下水库、边滩水库、治导堤,以及流路清淤、滩涂清障等。河口治理多为几种工程结合的综合治理,以生态为出发点的治理工程有生态湿地、地下水库、防洪潮堤闸等。

防洪潮堤闸、生态湿地及地下水库工程三者为有机结合体,可作为河口治理的一种典型综合治理工程。即河道建防洪潮堤闸,可以避咸蓄淡、补给湿地及地下水;滩地岸边修建景观生态湿地,可以作为滞洪区、补给地下水、净化水质,保护环境,另外,可以进行河口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包括湿地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居住度假等项目;修建地下水库,可以调蓄洪水、防海水侵蚀、涵养湿地、提供水源。

生态湿地与地下水库均适宜建在补给水源充足、自然环境保护较好、开发程度低的地区。一般情况下,河口地区水源相对充足,在满足河口冲沙、河道内外生态需水等基础上,通过防潮闸可充分避咸蓄淡,满足地区用水,及湿地、地下水库的用水需求。河口地区及周边陆地常具有一定规模的滩地及自然湿地,生态环境较好,能满足地下水库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并适宜湿地建设,只需进行必要的湿地规模扩大、保护及生态修复。另外,山东半岛大部分河口地区的经济开发程度较低,在水源供给可靠性较高的地区适宜修建湿地和地下水库。

3 实例分析

以山东半岛主要入海河口为例进行分析。根据相关规划报告,以及水利、海洋等部门的相关公报。通过现场调研山东半岛具有代表性的河流河口,了解治理现状。统计了18条主要入海河流河口的治理模式,详见表1。

目前山东半岛河口治理中,以防洪防潮、污染控制为基本的治理模式,各河口均不同程度地进行相关治理,占有率均为100%;注重了生态湿地保护及滨海景观水利建设,有利于维系河口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生态湿地修复保护的占有率为61%、生态景观旅游的占有率为33%;水资源利用以水闸拦蓄淡水为主,水闸开发占有率为67%,地下水库开发成为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新趋势,地下水库开发的占有率为50%。

4 结语

1)入海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资源丧失,将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因此必须注重和突出河口生态建设,维持河口正常的社会功能。根据河口具体情况,宜实施防洪潮堤闸、生态湿地及地下水库的综合治理工程,做到有机结合,即可有效防御洪潮灾害,又可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并调节地表水、地下水,具有防洪防潮、生态、供水等效益。2)目前山东半岛各河口以防洪防潮、污染控制为基本的治理模式,各河口均不同程度地进行相关治理;注重了生态湿地保护及滨海景观水利建设,水资源利用以水闸拦蓄淡水为主,地下水库开发成为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新趋势。3)结合当前山东半岛各河口地区的突出问题,宜以生态环境保护、防洪潮控制、水资源利用为重点治理模式。坚持以防洪减灾为基础,以河口生态环境良性维持为重点,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水土等资源,从而促进河口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表1 山东半岛入海河口治理现状模式统计

(责任编辑崔春梅)

TV856

B

1009-6159(2014)-02-0017-03

2013-12-13

张涛(1980—),男,博士

猜你喜欢
山东半岛防潮入海
听“黄河入海”的故事
影音室里的防潮处理
在塞班岛“上天入海”
中药制剂吸湿机制及防潮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ZYJ7型道岔接点组防霉、防潮技术改造
黄芪多糖防潮颗粒的制备
上天入海我主沉浮
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开发共生模式的研究
基于熵权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