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节出发:儿童小说呼唤“深度阅读”

2014-02-24 16:47蔡亚
江苏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情节深度阅读

蔡亚

【摘 要】儿童小说的“深度阅读”应从情节出发,进行“反刍式阅读”:抓住典型人物,从“外貌特征、性格特征、心理再现”等方面进行反刍;抓住环境描写,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校园场景”等角度进行反刍;抓住人文意蕴,从“情感体验、心灵塑造”等方向进行反刍。

【关键词】儿童小说 情节 深度阅读

所谓“儿童小说”,是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特征,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性作品。[1]关于儿童小说的阅读,常听一些老师和家长抱怨,许多学生看一部作品,最关心的就是故事情节,很快就翻完了。其实对小学生而言,首先关注情节是符合儿童求趣、求乐的阅读追求的,但若仅于此,不利于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

“追求纯正审美趣味的阅读”即是本人理解的关注“情节”基础上的“深度阅读”,它是一种探索事物规律、提高思维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完善人格的阅读方式。但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不发达,他们对作品中的场景、人物一时难以深入理解,需要在多次回味中逐渐领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反刍式阅读”引导。

一、关于“典型人物”的反刍内容及策略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从情节出发,关注其中的人物,就会发现“人物形象刻画”是小说的灵魂所在。

1.人物外貌的典型特征。

作家笔下的儿童具有典型的外貌特征。曹文轩笔下的陆鹤:

禿鹤的禿,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

反刍策略:赏析、仿写——我也来写写身边的人物。

相比起某些学生的格式化描写——“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葡萄般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下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作家的典型性描写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刍中赏析、仿写。一个学生写他身边的伙伴:

他很喜欢啃自己那双黑黑胖胖的手,笑起来的时候肥肥的身子抖来抖去的。每当有人讲他坏话,他总是“唰”地一下站起来,然后“当、当、当”地走过去打那个人。在对方一阵惨叫后,他又头发一甩,酷酷地如大侠般走回座位。

2.人物性格的鲜明特色。

“顽童”作为儿童小说的永恒主题被众多作家诠释,他们富有个性,比别的孩子多了一份自在,他们说出了大家“想说却又不敢说的话”。在那堂示范课上,马小跳站起来说:“我觉得路曼曼今天没有昨天说得好,昨天她……”(这节课事先彩排过)这话对在座的领导、老师无异于晴天霹雳——马小跳居然在这个节骨眼上捣乱。这恰恰正是顽童的特点,无拘无束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反刍策略:讨论、交流——我喜欢 的马小跳(埃米尔、皮皮……)。

顽童的大胆形象在情感上满足了很多被压抑的儿童追求自由的渴望,他们丰富、立体的性格特征很容易让小读者找寻到自己的影子。而小读者也乐意就某一顽童的性格特征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在人物性格的再次反刍中,通过交流、分享,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述能力都能得以提升。

3.人物心理的真实再现

盼望新老师,对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在作家笔下,孩子的心理非常细腻,苏姬·摩根斯坦在《扑克游戏》一书中这样写道:

新老师可没让大家久等,他胖墩墩的身子坐在那儿,就像一大捆木柴堆在教室门口。学生们都吃了一惊,他们大眼瞪小眼地相互看着,心里是非常、特别、极其的失望啊!因为他们理想中的新老师应该是年轻、帅气、充满活力的。

反刍策略:倾诉、表达——我也有这样的心理感受。

这样的细腻描写最容易勾起孩子的回忆,他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倾诉自己同样的感受。一个学生在阅读课上说:

和他们一样,我也是非常、特别、极其的失望——我最喜欢的语文老师不知调到何班,而新老师完全严肃、面无表情,我简直要郁闷死了。

二、关于“环境描写”的反刍内容及策略

儿童小说作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艺术,环境描写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对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其极为关注。在儿童阅读过程中,受思维和语言发展水平制约,恰恰容易将其忽略。

1.自然环境。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以及场景等,对表现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作家林彦的作品里,几乎都是小桥流水式的江南景物,他在《门缝里的童年》的开篇中这样描述:

江北的小城栖镇好像蛰伏在水墨的色调里,水是无色的白,将小镇的街织成网。街檐下小船穿梭,船篷和屋檐一律是墨迹淋漓的黑。

反刍策略:赏析、品味——“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样清新、纯净的自然风物,首先给人带来的是纯美感受。然而细细品来,这如同水墨的黑白描写又折射着人物迷茫、无奈、略有哀愁的内心世界,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确实,他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总是灰扑扑的。学生可在反复的赏析、品味中,感知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联,进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涉及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张之路的《有老鼠牌铅笔吗》就非常有趣。仅凭一个接头暗号,小男孩夏刚孤身踏上前往青岛的火车。这不是单纯的旅途,而是一个理想化的自我锻炼的过程:

在这间还没有我家厨房大的空间里,居然整齐地安排了六张床。我的床在最顶上,顺着小梯子爬上去就可以到达。就像爬一棵树,可以爬到鸟窝一样。最底下的两张床坐了五个人——年轻女子、小笑眼叔叔、女教师、老伯、年轻烟鬼。

反刍策略:对比、体悟——特意铺垫独具匠心。

车厢的描写为人物的塑造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五个乘客不同性格的淋漓刻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就这个连“换票”都不懂的孩子居然会“算命”,被大家奉为“了不起”的人物,反衬出人物活泼机灵的特征。关注社会环境描写,有助于把握情节的完整性,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铺垫。对小学生来说,这是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在细细琢磨中有所体悟。

3.校园场景。

儿童小说一般要求有以儿童生活的背景和场所为主的环境描写。作为一种特定环境,校园场景的描写,以其特有的熟悉感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引发更多的共鸣。黄蓓佳的《今天我是升旗手》中有段关于升旗场面的精彩描写:

体育老师跃上高台,提气猛吼:“立正——!向右看——齐!”像旋风刮过,感觉中有“哗——”一声响,上千张葵花一样的面孔朝着太阳转了过去。……“升旗,敬礼!”全操场孩子的胳膊齐刷刷举过头顶,举出一片横空出世的森林。

反刍策略:想象、还原——精彩画面身临其境。

升旗——多么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啊!而作家在描写时十分讲究遣词造句,“上千张葵花”“横空出世的森林”具体形象地描画出升旗的画面,读起来既亲切又生动。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对比思考:我为什么不能这样生动表达?然后再次反刍文本,想象还原精彩画面,从而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关于“人文意蕴”的反刍内容及策略

“真正成功的深受儿童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当是以儿童为中心,采用儿童的视角,通过情感的渗透,营造出一个审美的诗意境界,将思想认识形态含蕴其间。”[2]

1.情感体验——来自心灵的交流。

情感是文学的本源。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对行为的选择往往不是基于理智判断,而是从对象引起他的情绪反应出发,因此,抓住儿童的情感是对其施加影响的最有效的途径。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孩子》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邢老师翻过身,两眼凝视房顶,半天才悠悠地说:“真是个奇怪的孩子。你善良、正直、宽容……为什么学习成绩偏偏提不上去呢?你整天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能告诉老师吗?”她回过头,盯紧了金铃的眼睛,金铃避开邢老师的凝视,轻声说:“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做个好孩子。”邢老师说:“你已经是好孩子了。”金铃咬住嘴唇,表示不相信。邢老师又说:“真的,你已经是好孩子了。一个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的学生,凭什么不能称为好孩子呢?老师现在已经想得很通,好孩子的内涵太丰富,它不全是由100分组成的。老师相信你将来能做成了不起的事,是一个外表平凡而灵魂伟大的人。好好努力吧,金铃同学,好孩子!”

看到这里,相信所有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在学校不受重视,不受关注的孩子,一定会和金玲一样潸然泪下——因为它写出了所有孩子渴望被重视的心声,引发了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胜过所有说教——儿童需要的正是这种心灵的交流。

2.心灵塑造——来自人文的关怀。

行走在成长之路上的儿童总会彷徨不安,而阅读则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成长的满足。常新港的《难唱四季》中,塑造了一个小女孩何心。她是中队长,但大家都不太喜欢她。她说家里有电脑,但同学们要去看时,她总是推三阻四。之后,几个女生硬闯进何心家,才发现——她家小,并不大;她爸爸开杂货店并不是在民航局上班;更不用说有电脑了。当时,“何心站在阴凉处,脸色窘迫,满脸是汗”。是的,大家揭穿了事实的真相,但奇怪的是,这件事之后——“大家却在心里慢慢接受了她。”故事结尾这样写道:

那段时光,女生何心经常在夜晚重复一个梦,自己是条鱼,很舒服地游进水里。那水的深处阴凉,不一会儿就暖了。

反刍策略:揣摩、感悟——在互动交流中丰盈心灵。

人性关怀是优秀儿童小说必须要传达的理念。当然,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往往隐藏在文字背后,学生并非一读就懂,这就需要教师确立合适的反刍话题,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互动交流,在思维碰撞中丰盈精神世界。以上文提及的《难唱四季》为例,阅读课上师生之间引发了精彩的对话:

师:何心撒了哪些谎?回到文中读一读。

生1:关于她爸爸的工作……

生2:其实小孩的心里都会有虚荣心。

师:再看何心的梦。作为一条鱼的何心,为什么能“很舒服地游进水里”?“那水的深处阴凉”指的是什么?“不一会儿就暖了”又指的是什么?

生3:明白了。“阴凉”指开始同学们并不喜欢她;“舒服”指大家的谅解;“暖了”指何心感受到大家给她的关心。

当小读者通过语言的揣摩,感悟到作家传达的人文关怀时,就会受到心灵的触动。是呀,哪个孩子的心里没有小小的虚荣心呢?对何心而言,这是一种关怀;对其他同学而言,同样是一种关怀——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心里没有播下人性关怀的种子,那么同情、怜悯、关爱、友善这些人类高贵的感情就不可能开花结果。

综上所述,儿童小说期望实现“深度阅读”,必须要引导学生从“情节”出发,关注与其密切相连的“人物、环境、主题”等诸多要素,在“反刍式阅读”中与文本深入对话,以此享受阅读乐趣,获得审美体验,从而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科.儿童小说涵义新论[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2):38-40.

[2]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95.

注:本文获2013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墟沟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情节深度阅读
多次贩毒能否认定为“情节严重”
从福斯特的小说理论看《霍华德庄园》情节的现代手法
论红色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爱国情怀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