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若只如初见

2014-02-24 00:47蒯威
江苏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钻研文本教材

蒯威

于永正老师提过一个深入人心的观点——先把课文背出来再备课。的确,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根本,每一堂好课的诞生无不是从独到解读文本开始的。特别是名师的课堂,给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往往正是解析出文本表达的“曼妙”,让听课的教师也仿佛成为学生。因而,对于文本解读,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慢慢地,我们可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开始埋头钻研教材,一遍两遍地读下去。只是总有一些教师缺少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文本“曼妙”一时没有发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却也分析得头头是道,本来一篇并不难理解的文章,在他手里俨然一篇学术论文。到了课堂上,为了上出解读的效果,或是带着学生在文本中绕来绕去,或是高高在上,接不上地气。一位教师教学《最佳路径》,课堂伊始出示了最后一段,问道:“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设计,能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呢?”这个问题并不算难,学生回到课文,发现原来这是一条由游人自己踩出的路径。教师又问道:“这样新颖的设计,大师是怎么想到的呢?”学生再次回归课文,去发现格罗培斯是怎么受卖葡萄的老人启发,作出如此创新设计的。这时老师话锋一转:“如果没有这位老人,他还会得奖吗?”学生三回课文,品读格罗培斯的精益求精。课堂上,教师重新组织了教材,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来统领教学。显然,这也是在教师反复钻研教材基础上的创新设计,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来说,通过几个层层递进的问题,进行了铺垫,理解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我不禁要问:有谁在读文章时会抓住某一句话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回到课文中找答案呢?

无独有偶,一次青年教师评优课上,执教的是同一课《青海高原一株柳》。七位教师中有四位老师都是抓住“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一句展开教学。“九十九条死亡之路”表现在哪里,“一线希望”又体现在何处,柳树的形象,高原的环境,艰辛的命运,家乡灞河的柳树,在不同的教学中翻来折去。不可否认,有的教学确实“翻”出效果,不可谓不用心。但这些看似创新独到的解读,看似精心巧妙的设计,无不是在教师自己深度理解文本之上进行的,无不是教师反复咀嚼完文本之后,又一点一点地喂给学生,无不是学生紧紧地跟随着教师,一步一步地接近最终结论的。这样的学习,看似效率高了,看似学习轻松了,却跳过了学习的原始状态,占用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也忽视了与文本“初见”时的珍贵体验。

初见文本,就像初遇某人,对他的认识与了解不一定准确,不一定全面,却存留的是真切的体验,是继续交往的愿望。初见文本,从课题,从文首,常常会有一份陌生感、新鲜感,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期待与热情。随着阅读的行进,有的疑问得到解答,有的困惑却愈发困惑。而读完文本或恍然大悟,或若有所思,或依然困惑……这就是初读文本,即便是对于教师来说,不一定只在一两遍之间就解决了所有问题。存在问题,有所困惑,这才是真实的阅读,才是最接近于学生的阅读,才是有教学价值的阅读。很多年前,听靳家彦老师介绍自己备课习惯的时候,与很多老师埋头钻研文本不同,靳老师喜欢静下心来读一遍课文——只读一遍课文,然后丢开课文,用心体会学生读完一遍课文后会想些什么,有哪些是已经读懂的,有什么还不清楚、还不明白,因为老师这时候的感觉是最敏锐、最准确、最有价值的。他以自己设计《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为例,一读课题,就产生一个疑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初读文本,又会产生新的问题:这个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是教师的疑问,不也是学生的疑问吗?从这几个问题入手,没有了繁琐的分析,也没有令人目眩的教材重组,但教学板块清晰,学生学得自然而真实。当然,有的文章读上三两遍再思考也是可行的,毕竟这都在“初见”的范畴内。

“文章”若只如初见,并不是说备课时不要深入钻研教材,而是强调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从孩子的眼光来理解教材,尊重孩子学习的起点,遵循孩子学习的规律。反复研读,固然能够准确把握文本内容,深入解读出作者表达的精妙。但如此解读之后的理解,不仅高于教师自己通常阅读的理解,也远远高于孩子的认识。珍视“初见”的独特感受,这样的教学会更多地关注文本整体,关注重要问题,从而进行简约的语文教学;“文章”若只如初见,就是要让孩子围绕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把更多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孩子;“文章”若只如初见,同样会让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后的创新解读回归学习的原点,成为有根基、有价值、可实践的教学内容。

“文章”若只如初见,深入浅出始为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钻研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难题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因式分解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汉字新解
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