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堂

2014-02-26 10:00唐春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圈点语文课语文课堂

语文的课堂,从来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从来都是让人评头论足的焦点,于是衍生了诸多风格和派别。但我想,美的语文课堂应如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只有简约而实在的语文教学,扎实、朴实和真实的语文课堂才是极致之美。

先说扎实。所谓扎实,首先是指扎实定位,对文本、对自己、对学生的定位要准。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很好地解读了文本,并掌握了所教班级的学情,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教学目标,上好一堂简约却高效的课。如果定位不准确,对文本、学情都研究错误,于师,于生,都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扎实也应体现在训练手段的扎实有效,如在赏析景物之美时,放羊式地圈点批注,可能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因不知如何操作而无所适从。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些范例,而我们的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在学习朱自清《绿》一文时,我们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像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的绿,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教师用幻灯出示圈点的记号和批注赏析的文字,之后,让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赏读宗璞的《杭州西湖的绿》,也就得心应手了。所以说扎实的语文课堂方法应该要知道到位,该示范还是要示范,该训练还是要训练。

再说朴实,朴实容易让人想到老实巴交,但朴实也自有其力量,我认为朴实是一种理念,一种深度,更是一种底气。课堂的朴实就是自然连贯,不哗众取宠。可是近几年的公开课,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的课件很精致,方式很活泼多样,小组讨论很热列,但45分钟的热闹之后,走出课堂,想回忆起什么,却只是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一节课结束,学生的思维有没有真正活跃起来呢?答案是否定的。“本色语文”的倡导者黄厚江老师一向反对现代媒体过多进入语文课堂。他执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堂课用到的教具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课堂上教学环节简洁,文字训练扎实,教学形式朴实,充分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体验、感悟中激发、展示学生的灵性。许多年之后,我才渐渐品出其中的浓烈的语文味道,那就是朴实的力量啊!

语文教师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潜心于课文,以一颗虔诚的心、学习的心去对待每一篇课文,而不是首先去考虑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如何去营造课堂氛围。只重视表面的热闹,而忽略语文味的课堂势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当我们对文本的解读进入一种朴实的境界,那本身就是感动学生的态度与力量。

说到真实,我不能不说现在的语文教学时不时地被装成奇形怪状。首先是编者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有时并不能真实代表学生的兴趣和价值取向,仍然观念陈旧;其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任意曲解和媚俗的倾向,对学生在主题的理解上总是这个很好、那个也不错。如此,编者、文本、教师、学生组成一个“转口传话”的游戏圈,与作品主题的初衷渐行渐远。第三,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真实的情感流露。语言文字是情感的外壳,失去了情感,谈什么文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真实,不仅在课文中,也在语文教师的性格中,语文教师应有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的人文素质,对外界事物应敏感多情,应把生活进行自己的融化,细细咀嚼,再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不仅感到教育的魅力,更进而去感受文本的魅力。可是现今的语文课堂又是怎样的呢?教师总是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总是教师一人在前面很投入,而下面的学生却兴趣全无。这样的语文课在我看来已经失去了情感的真实,仅是纯粹的语文教学技巧的操作。试想:那样的课堂是多么乏味,那样的语文教师是多么的可悲啊!如果语文课都能像“五重教学”的提出者于永正老师强调的那样“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那我们的语文课就真实了,孩子的学习也就轻松了,所以说语文的课堂可以失去表面的华彩,但不能失去真实的灵魂。

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果注重了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呈现出简约之美、真实之美。当语文教师的各种教学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我们只有守住简约,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也唯有如此,我们所有的语文人才能真正地回应一句:“语文没有误尽苍生!”

唐春玲,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猜你喜欢
圈点语文课语文课堂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黄侃读书
笛卡尔乘积图的圈点连通度
社交媒体受众点赞行为的经济效益——以微信朋友圈点赞为例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利用VBA实现PowerPoint课件的规则图形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