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新型的语文教师

2014-02-26 10:32王晓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1期
关键词:书架探究语文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这是写在课程标准最前面的话。归根结底落在一个“新”字上。培养具有创新和创新能力的人,就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怎样做一名“新”教师呢?笔者在具体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依据实验教材——北师大出版社编出版的语文第一册进行教学研究,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启发兴趣,诱发情感

卢梭曾经说过:“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一节《我爱我的语文书》为题的口语交际课。没有上课,我便端坐在讲桌旁聚精会神地翻看语文书,直至铃声响过许久,学生们都好奇地静静看着我,甚至有学生站起来探头注视我的一举一动,我感到时机已到,便站起身,问学生:“你们在想什么?”学生们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证明学生对我手中的书产生了初步的兴趣,我接着追问:“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爱看这本书吗?”学生异口同声,我神秘地说:“答案全在书中,自己去找吧!”我的这一激趣策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比我看得还认真,虽然不认几个字,但新教材“只要留心,处处是精彩”的特点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在兴趣中去发现,不由地对这本教材就产生了喜爱的情感,最后我让同学们说一句最想说的话,很多同学都发自内心地说了“我爱语文书”。试想当初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话,一定起不到激发兴趣的效果。

二.激励发现,重视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步入知识殿堂的台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把问题提出来至少说明学生动脑思考了,确实把自己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了。教学中,不能盲目向学生“灌输”问题,而是要鼓励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在教学《锄禾》一课生字“午”时,我就把这个字大大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去发现它身上藏着多少知识,学生众说纷纭,主宰了整个课堂。有的说“我发现它是‘牛字不出头”。有的说:“它是 它是‘干字多一撇。”有的说:“它和‘年字长得像。”有的还说:“我发现它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谁能估量出学生的想象力有多广?其实这有时仅源于一句发问、一种表情、一个动作,教师只要把课堂让给学生,就实现了向“新”教师的转型。

三.学习“蜜蜂”,主动探索

教师应有这种的认识:任何学生都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是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探求者。学习不是被动,机械地背诵和接受知识,而应是主动地采集,猎取知识。在教学《小书架》一课时,我发现配合诗歌出现的插图非常好,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契机。因此,我在教学中淡化了诗歌的教学,让学生以识图为重点,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一幅会说话的图,你猜猜它在说什么?”学生会从不同思路去考虑,有些学生把自己当成丁丁,有些学生把自己当成小书架,有些学生把自己当成一本书,甚至有些学生把自己当成书架上的小储存罐,想法新奇而合理。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会通过主动的观察发现小书架的作用,书的放置意图等。虽然还有些学生走了捷径看了旁边的诗歌,但是他主动阅读的,为的也是探究答案,同样是可行的。进行这样的活动后,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家的生活实际谈谈每一层还可以放入哪些书?这既是课堂的延伸,又增强了学生的家庭意识和初步的理解能力。

正如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的那样:“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做到了这一点,教师又向“新”迈近了一步。

四.面各全体,因材施教

教育要面向全体,而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教师要随机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方法,一节课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知其一,教师就要引导他去探索发现其二;对程度好的孩子,教师就把难度大、思维面广的问题留给他,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有提高。

在教学时,我经常和学生沟通喜欢学哪一部分,喜欢怎样学。在教学《外面的世界》一课时,学生提出要能到外在去认字多好,我就改变了原来的安排,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的每个角落。学生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认字的积极性高涨起来,我借机向他们介绍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使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还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深刻领悟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容,充分认识到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做法,不断学习教育科研理论,重视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反思、总结、提高,真正成为“新教师”。

王晓飞,教师,现居河南洛阳。

猜你喜欢
书架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新书架
新书架
新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