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品质的突破

2014-02-26 17:08邓明洋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言有效教学文言文

邓明洋

当前,高中语文教育界同仁正对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进行着孜孜不倦地研究,但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品质犹未能优化,大家仍未抓住突出困境的要害,仍在文言文教学困境中徘徊。而高中语文文言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也仍未能引起高中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和实践。

笔者自1998年以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始终探索把《古文观止》作为高中文言文选修教材,以期摸索到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品质。在十五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笔者感悟良多,特撰以下内容权当反思。

一、从百年语文教育低效的原因看令人担忧的高中文言文教学“高耗低效”现状

坚守还是弱化文言文?我们已经面临文言文教学十字路口的艰难抉择。上世纪文白之争的几次高潮对语文教育的影响非常深刻。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兴起,打破文言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垄断地位。胡适认为其把中国教育的革新至少提早了二十年。但是,传统蒙学的价值却被大众抛弃了。其实,早在1920年,五四领袖胡适先生在《中学古文的教授》中就提出要让中学生人人能读平易的古书。但很多人未看到这点,没有洞彻胡适先生提倡白话的用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学生国文水平低下,引发了“拯救国文”的激烈讨论。朱自清为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写了《经典常读》,希望年轻人去读古书,去读经典。当前国学热,古诗文诵读工程频现,也表明文言文教育对人们精神的重塑作用再次得到了关注。

1946年,著名语言学家黎锦熙说,现在教育成绩最坏的是国文。时至今日,基础教育各科中效率最差的依然是语文,似乎已形成共识。百年语文教育低效,这是共识。这其中无奈的原因、主要的原因、核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教师方面

其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没有成为学习主体,文言文的弱化是百年语文教育低效的核心原因。笔者以为,文言文必须是重中之重。因为白话是日常生活、语文教学的语体,不学能懂。今天,写作用白话文,绝不写文言文,这是共识里原则。可是,用白话文写出好文章的路在哪里呢?北京师范大学刘锡庆教授指出,小学生学白话文除了完成识字的任务外,课文大多淡忘了,他认为这是智力的一种浪费。1920年,何仲英就这个话题谈到,白话文可以让学生随意学习,为何教授?矛盾在于,观念上认为应减少白话文教学,但现实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学仍没有把文言文教学置放在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位置,这告诫我们应重新考量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时间分配问题。

其二,老师自身的古典文学素养不高,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道行浅。学不高不能为师,当代高中生连《聊斋志异》《三国演义》《三国志》《史记》《红楼梦》都不能看不敢看不愿看,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不能承受之痛,老师责无旁贷。

其三,高中语文教学没有厘清知识和能力的辩证关系。强调能力,却忽视知识的重要性。表现在文言文教学中为:语文教师没有高度重视学生古代文化常识和古代文学常识积累;同时高中教师未能以写作为杠杆推动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这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致命伤。高中生没有诵读数百篇古典诗词曲赋,文史哲政地知识积累不厚,写作能力如同空中楼阁。目前,高中生写作能力的“低幼化”亦是有目共睹,“闭门造车”式的作文训练模式已山穷水尽。大学生高中生语文学习最大的困难就是写作,学生写作基本不会,但老师基本不教、少教,或缺少序列化写作教学。作文教学本应最可以有所作为,教师偏偏却无法作为和不作不为,其原因到底何在?当代高中生白话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已进入到深度上无法向前推进的“高原”状态,突出重围的方法就是以文言文阅读的深入来积累古典文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其四,屈服于高考指挥棒,带着镣铐跳舞。语文是最难提高成绩的科目,学习内容多,成绩具有“滞后性”,无法立竿见影,学生缺乏学习激情。且教师从高一开始,就瞄准语文高考考试说明,文言文教学满堂灌,老师讲累了,同学听睡了。在高考压力下,我们无法左右他人的功利性心态,但作为语文教师无法以专业智慧、专业觉醒的眼光打造学生语文学习的“欢乐谷”,则凸显语文教师的冷漠、困窘、无奈,令人痛心不已。

其五,重生字词、实词、虚词的生硬解释;重古今异义、通假字的机械记忆;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的烦琐讲解。教师忽视了文章思想情感的互动,忘记了文章意境的品味,轻视了文章文化价值的辐射。教师的上述教学行为重“言”轻“文”,应试色彩浓厚,然欲速则不达。这种教学程式缺乏美的意蕴的创新和探索,导致学生思维凝滞,无法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些“之乎者也”。语文学习具有“内隐学习”的性质,纵使教师的课件十分华美,但文言文的优秀典雅、文言文的文化意义和文学价值却不能强加给学生。文言文教育的美育价值被教师无意或有意的抛弃了,教师以高考题型肢解文言文经典文本,严重扭曲了高中文言文教学。

(二)学生方面

其一,高考激烈竞争模式下的高中文言文教与学已经产生了大量的语文科(母语)学困生。即便是高三毕业班的尖子学生,也有很多人最没把握的学科是语文,高考最没把握的题型是文言文。大家都是文言文模拟题做了许多,选择题勉强蒙对,但翻译题却束手无策。笔者调查显示,某名校毕业班文理科年段前十名的学生平时无一人能做到当场一气呵成背诵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离骚》《兰亭集序》《前赤壁赋》《琵琶行》《师说》《蜀道难》等。绝大多数同学无法准确完整总结已学过的课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能对古代伟大的作家,如苏轼、王阳明、李贽、徐渭等展开专题阅读的同学寥若晨星。

其二,优秀的高中生读一篇文章,记住了生字,弄懂了句子,实现文言文“平面的懂”,却无人指点其如何从《诗经》《离骚》、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唐宋八大家古文、唐诗、宋词、元曲中吸取养料,他们仅仅机械地记住几个历史人名或囫囵吞枣地抓住名篇的标题,而永远无法达到文言文“立体的懂”。

其三,许多学生面对古文动力不足,兴趣较低,怕苦畏难,语汇贫乏,语感迟钝,情感麻木,心理厌倦。口头表达细若游丝,书面表达思维定格在童年时代,拿起文本一脸茫然。想当年,许多小朋友上小学时是何等意气风发,对语文多感兴趣,总是迫不及待地把语文课本看完,然时过境迁,多数的高中生却成为成年的“闰土”。

其四,文言文学习愉悦感缺失。高考语文平均分低,高分学生难觅踪迹,这严重束缚广大高中生学习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热情。这主要受高考命题方面因素影响,望这一现象能引起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相关人员的关注和调研。同时,学生语文学习急功近利,更造成文言文学习高投入,低产出的错觉,学生不愿在语文学科做“无谓的牺牲”。

时至今日,要想扭转上述困局,亟待语文教师成为一名学者型、开拓型、实践型的领路人,提升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品质,培养高素养高品位学生。我们要建设一门课程,让学生有路可走。《古文观止》作为高中文言文选修教材,可以帮助高中生从古代优秀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文学审美情趣,唤起高中生民族认同感,升腾爱国情愫,净化他们的人文情怀。

二、关于《古文观止》作为高中文言文选修教材的探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笔者创设《古文观止》这门选修课,在实施的过程中,坚定地感受到,在高一踏踏实实用一年的时间熟读《古文观止》,高二反复吟诵,一定能实现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将学古文和学做人相结合,用古人浩瀚的精神、辽夐的视野、九死其犹未悔的生命行为、璀璨夺目的人格激荡当代高中生浩然之气,完善道德的积蓄。

(一)“浅易文言文”界说

各种课程标准对“浅易文言文”语焉不详。胡适先生举两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孟子》《庄子》;孟宪承先生举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孟子》《史记》《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柳士镇先生针对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中要求文章“浅易”的含义,提出“浅易文言文”衡量标准,引用、借鉴、归纳如下:其一,文本运用的词汇主要为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罕用非常用词。少名物、职官、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其二,文本句式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主谓倒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成分省略等常见句式;语法结构包括常用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典型文言虚词的运用;其三,文本表达方式主要采用叙事、写景、抒情,不含学术著作专业性较强的论述;其四,文本内容与古代文化文学知识少量联系,少典故;其五,文本风格以秦汉散文与唐宋八大家的典范文言文作品为代表。按上述标准,人教版《逍遥游》阐发老庄哲理,王勃《滕王阁序》大量用典,屈原《离骚》佶屈聱牙,《阿房宫赋》堆砌辞藻,这些都不能算是“浅易文言文”。

为高中生选定“浅易文言文”,这是一个学术界未能很好解决的概念化问题。高中文言选文准则笔者不好把握,但为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更好地适应高考要求,笔者借助将《古文观止》建设为高中文言文选修课这一载体,适度提高高中文言选文深度,重新审视文言文学习的价值和方式,力避高中文言文教学成为考试的附庸。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于海量的刺激

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语文教学包括古诗文教学基本都是老师“少慢差费”地喋喋不休讲解,大量挤压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教学使师生都深受其害,我们应重视内隐型学习对语文学科的作用。内隐型学习靠讲解不能包打天下,《古文观止》文章都要讲完,需等到猴年马月。故指导高中生进行海量的文言文自主阅读刺激,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诵读,必能多向度积累母语基本语汇和意象、熟稔母语表达方式、深味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

《古文观止》问世后的三百多年里,成为最流行、最通俗、最广为人知、最有影响的初学古文选本。它编选了周代至明代二百二十二篇文章,分为十二卷;选文的眼光独到,有突破:先秦入选七十二篇,其中《左传》三十四篇,《战国策》十四篇,《国语》十一篇;唐代入选四十三篇,其中韩愈二十四篇,柳宗元十一篇;宋代选编五十一篇,其中欧阳修十三篇,苏轼十七篇。无论从课程标准“浅易文言文”选文准则出发,还是从顺应高考应试需要,适度提高高中文言选文深度而言,《古文观止》是一本“踏破铁蹄无处觅”的好教材。

当代高中生熟读《古文观止》,不仅可以熟知文言词汇、文言语法、文章的谋篇布局,积累大量感性知识,为其现代文阅读和现代文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而且可使后劲十足、可持续性发展的母语飞翔。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难道不值得今人学习吗?清代学者李沂说:“识见日益高,力量日益厚,学问日益富,诗之神理乃日益出。”教师力求使学生文言文阅读“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日后方能下笔千言。

三、关于《古文观止》作为高中文言文选修教材的反思

我国散文之海汪洋恣肆,优秀之作车载斗量。《古文观止》选文让蒙童读来不高,学人读来不低。所选古文,脍炙人口,长盛不衰。其编选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选文标准兼顾到思想性、艺术性。必须指出,其思想性是以不违背封建正统观念为宗旨,这无疑有局限性。高中生要时刻怀疑古人和古书,切不可误陷入糟粕的泥淖,要用批判的眼光,去实现“拿来主义”。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言,“对于传统的经典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在历史的背景下去感受和思考”。

在这些不朽的经典中,博大性灵的文章美学、宏富的历史知识、纵横捭阖的人生经验、烛照千古的宇宙哲理,将使高中生的文学美育体悟、文学熏陶产生奇崛峭拔般地升华。

笔者深信,建设《古文观止》这门选修课,必将推动高中文言文教学走向探究和创新。

首先,开设《古文观止》选修课,助推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2013年《台湾地区大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科试题》文言文与语体文分数比例为七十一比二十九,文言文的比例大幅提升。大陆高中文言文教学如果继续流于技术层面,固定化地条分缕析,机械注重语法教学,不变化模式组织教学,不探究,不创造,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将消失殆尽。开设《古文观止》选修课,就是要引导老师和学生“破其卷而取其神”(袁枚),从文化价值去认识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其次,开设《古文观止》选修课,助推学生文言文阅读从“平面的懂”到“立体的懂”。

《古文观止》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强调熟读精思。朱熹在《训学斋规》语重心长地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试想,一个语文教师循序渐进,和学生一起化整为零读完读透《古文观止》,历史人物由口边耳畔熟悉的陌生人成为同学们如数家珍的老熟人,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阅读境界。学生看到《古文观止》“七十二般变化”的妙处,“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此时面对文言文,学生自腾“筋斗云”,还会食欲不振吗?

再次,开设《古文观止》选修课,助推优秀文言文鼓舞、锻造学生情操、胸臆。

台湾省学生高中毕业就能诵读四书五经,牢记民族之根,这值得我们关注。《古文观止》这门选修课在进行母语教学的同时,也责无旁贷肩负着引导学生从优秀的文言作品中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滋养学生民族精神的重担。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语言遗产,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古文观止》有极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立身处世,安身立命的根本,高中生情操、胸臆也将潜移默化,这是其进一步学习和发展事业的基础。

第四,开设《古文观止》选修课,助推文言作品增进高中生思维品质的螺旋上升并最终质变。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学习《古文观止》文言文,有助于增进高中生的思维,提高其写作能力,对于他们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将大有裨益。《古文观止》的语言、内容、风格包罗万象,精微万法,名家文章“天花乱坠,地涌金莲”。文章词汇凝练、精准;论证严密、推理透彻;文气浩然,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写作思维,如醍醐灌顶。五四先驱胡适,四岁读诗,十一岁左右能够看古文书;南怀瑾回答别人问其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时,自称十三岁以前熟背一些古书。教师必须意识到高中是学生求学的大好光阴,要把最有价值的古代文化精髓传给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必须马上行动起来用行动传承学习古代文化的精髓。《古文观止》选修课就是这样一门让学生思维能力破茧而出,思维品质羽化成蝶的文化精品课程。“会读”《古文观止》是一门学问,“美读”《古文观止》是一种境界。

最后,开设《古文观止》选修课,助推深陷中学语文教学“智能势差”困境中的教师与选修课课程及学生共同成长。

高中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的高级阶段,此时,相比理科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维持较大的“教学智能势差”,老师在学生面前基本“全知”而言,语文教师的“教学智能势差”没有优势。老师的文言文水平、写作水平自身有局限性,学生容易不服老师。开设《古文观止》选修课,教师精读古文,并由此扑向古典文学海洋,终有所成。成竹在胸,方可拍着胸脯大声说,我是人才向我看齐。何须自悲自叹、摇尾乞怜?

学生是可爱的,可塑性强,语文教师要用自身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思维品质建构《古文观止》这门选修课,突破语文应试教育、平庸教育的桎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有所破,有所立,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和品味,创造性开设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语文校本课程,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师生教学相长。

四、结语:路在脚下

笔者深以为,在语文教师高瞻远瞩的指导下,有序地选择古代蒙学读物《古文观止》作为高中文言文阅读的选修教学内容,是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品质突破的必由之路。

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言,高中生借助《古文观止》,“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必将取得“一石多鸟、一箭多雕”的多维教学成果。笔者在《古文观止》选修课基础上衍生出另一校本教材《语文综合素养》。在福建省市县三级讲座中,笔者从战术动作、战略绩效两个视角推介这两门选修课的核心要素,收获了省市县众多高中语文教学有志之士深思熟虑的洞见,令人激励不已。

高中生倘能从熟读《古文观止》起步,适当扩大熟读古典文学经典范围,就能“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惊才风逸,壮志烟高,他年名家辈出,群彦争辉,这是吾侪的冀望。高中生不能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教师必须运用语文“内隐学习”与“外显指导”相结合之法,使高中生获得笑傲江湖的古典文学素养。《古文观止》作为高中文言文选修教材,在师生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创造性地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优秀教师之所以卓越,是因为他们智慧地把学生目前的学习任务和长远发展滴水穿石般融合。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品质的内涵也因此得以凸显,丰盈,提升。

这就是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神往的最佳教育境界。

[本文系2013年福建省福建教育学院一般课题《古代蒙学作文教学思想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编号:TYYB-2013324)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福建三明一中]

猜你喜欢
文言有效教学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