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人文回归与自主习得

2014-02-26 17:07葛德均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力人文语文

长期以来对语文工具性的极致强调,使人们忽略或遗忘了其人文性,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语文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工具,必须将人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任务,因而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始终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将这一良好愿景,落实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中。简言之,语文教育要注重人文回归与自主习得。

一、人文回归:语文不仅仅是工具

语文人文性的忽略或遗忘,导致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消失和个性的泯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的课程性质作了合理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这为语文课的人文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教师与文本:树立人文榜样 注重人文感悟

沿用教育行业的“杯水”和“桶水”之喻,语文老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有非常丰富的人文知识,讲课时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除了巩固旧知识外,还须与时俱进,勤奋学习,不断拓宽视野。教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角色是无可替代的,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教师手中。语文教师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产生山高海阔的敬仰之情。

都说天下文章用“情”“理”二字共同筑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在语文教育中,更加不能撇开“情”、“理”而只对作品作毫无生气的语言解剖。若要培养人文教育的意识,教育者先要仔细揣摩文章所蕴含的人文要素,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或涵泳体悟,整体感知其精妙,像陶潜“观其大略”式读书;或字斟句酌,仔细推敲把玩,感知其精髓;或将二者结合起来感受精妙。

(二)阅读与写作:力求人文关怀 讲究人文选择

长期以来,我们丢掉了语文阅读的优良传统,放弃了诵读,而只是肢解字词句篇,毫无美感可言,令学生生厌。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上回归传统,注重诵读,这为我们改革阅读教学提供津梁。教师切忌越俎代庖,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突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只需在关键处予以点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包含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因此,作文应是学生最能自由挥洒的天地。教师在训练内容和形式时应尽量少给框框,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应放手让学生去发挥。体裁、形式上不拘一泥,只要是学生发自内心,语出真情,言之成理,则善莫大焉。作文讲评也不能模式僵死,须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评分模糊化,可由等级代替分数。评语多用鼓励、具体且中肯的话语。学生自由了,才能展开翅膀飞翔。

(三)课堂与课外:体验人文情感 拓宽人文空间

单一的应试教育使语文课堂没有活力,产生“鸡肋”之窘。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我们要让学生在美的陶冶和愉悦中完成学习,使语文课散发出浓郁的人文芬芳。如讲《雨霖铃》一文,引导学生欣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动人场面,可配以《梁祝》《再回首》等乐曲。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回忆母亲的那部分内容前,先播放满文军的《懂你》,舒缓优雅的音乐,真挚朴实的感情,一下子就会使学生产生共鸣。

《语文学习》杂志封面鲜明地亮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美国教育家华特的名言,这句话切中肯綮。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要课内外结合,因为语文课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课堂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说、辩论、采访、参观、评论等方面的锻炼,他们便会在喜欢的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语文老师还可以跟其他科目老师联手,帮学生找到语文知识和其他人文学科的交汇点,使他们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二、自主习得:学力成长的应然途径

教育以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为目的。就语文学科而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力”,即学习语文的能力。语文教育者要善于以自主习得为切口,探寻语文教育功效达成的津梁。

(一)“自主习得”的愿景诠释

所谓“自主习得”,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对于这一良好愿景,必须落实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中。

自主习得的学生行为是“自由”的:不唯上,不唯师,不唯书本,畅所欲言,无拘无束。自主习得的学生行为是“自信”的:我行我能够;给我一个机会,我可以创造精彩;给我一个希望,我可以成就辉煌;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自主习得的学生行为是“自励”的:跌倒了,我会重新爬起;成功了,我会再接再厉。自主习得的学生行为是“主人”的:学习是我的事,老师不会代替我,我也不让老师代替。自主习得的学生行为是“主体”的:自始至终,我贯之以学习的全过程;从头到尾,我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自主习得的学生行为是“主动”的: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不是只学不问,而是又学又问;不是依赖着老师不放,而是放开了手脚自己走。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教育者要明确这样的学生观和教育教学观: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代替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能是、也只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育不是或不仅仅是“给予”和“告诉”,教育应该是或更多的是“获得”和“感悟”。②换言之,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倡导自主习得,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力的发展。

(二)“自主习得”的追求旨归

自主习得所追求的旨归亦即学生的学力目标,应该是三维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行施过程中,我们可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予以精细:

1.会阅读。我们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并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阅读习惯。学会用圈、点、批、画等方法做好阅读笔记,学会做生活笔记和资料卡片,会充分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系统整理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2.会听课。在听课前按照不同内容、不同层次要求,认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积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理解讲授内容,弄清教师思路,掌握重点难点,使听课效率大大提高,事半功倍。

3.会思维。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将所学内容通过分析、综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答各种疑难,形成系列化、系统化的知识,能通过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养成勤思维、善思维的好习惯。

4.会计划。它包括会合理安排使用作息时间,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出学习计划,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会合理协调各学科的学习等。

5.会管理。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管理,有利于把学生带往更高的语文学力层次。学生学力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将语文教学管理权还给学生,语文学习行为就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行动。

6.会发展。现代社会呼唤现代化的人,其根本在于提高个体的内在素质。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个性鲜明的自主发展的人才,从教育的内在价值出发,让学生在一定的规则下,张扬个性。

(三)“自主习得”的达成路径

1.施行“交往式”课堂教学

把过去那种单一的呆板的“报告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为多样的灵活的“沙龙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增加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师与师之间的多向交流,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对学习的内在心理需求充分调动起来。

2.拓展“个性化”课堂活动

放大语文课堂的外延,拓展全方位的课堂设置,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组织和开展相应的研究课堂及兴趣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中完成角色自主表现、角色自主认定、角色自主实现,从而获得过程情感体验和终端成功喜悦。

3.建立“开放性”保证机制

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爱好自由选择选修课老师与相应的课程;允许学生在经过一定时间后转移兴趣,再度选择;鼓励学生参与有关课程活动的计划制订与管理并交流评价;欢迎师生的角色易位,真实地进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活动;扬长避短地进行学生整体素质和学力的评价。

总之,语文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立足于人文宗旨,围绕学生主体,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自主时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课本”,而不是让“课本”成为学生的“世界”,才能使语文学习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外化为学生的自我行为,结晶为学生的自我品质。

————————

注释

①周小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②葛德均:《摒弃积弊,回归真语文》,《语文建设》,2013年第9期。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启秀中学]

猜你喜欢
学力人文语文
人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学历与学力
人文绍兴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语文“学力发展”课堂“形态论”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大学生学力评价的问题与改革路径分析*
以实验促进学生学力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