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探析*
——以江宁大学城为例

2014-02-28 14:45吴静
图书馆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问卷图书馆

吴静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71)

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探析*
——以江宁大学城为例

吴静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71)

通过对江宁大学城4所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进行抽样调查,从基本情况、移动设备使用情况、移动图书馆服务认知度和使用率、移动延伸服务的建议等4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以期找寻当前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进一步推广和提高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普及率和利用率提出建议。

江宁大学城 高校 移动图书馆 用户需求调查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移动设备(如手机、PDA、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MP4等),特别是手机阅读随处可见。为适应用户新需求的服务——移动图书馆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兴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其不仅给图书馆服务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而且受到国内外图书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研究。国外对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其研究更多注重实践应用和技术开发。自2000年9月日本富士山大学图书馆开发出了首个手机书目查询系统——“I-Book Service”。至今,美国的耶鲁大学、杜克大学、伊利诺大学,加拿大的莱尔森大学、丹麦的奥尔堡大学,西班牙的加地斯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和德国的科隆大学图书馆、芬兰赫尔辛基科技大学图书馆等都开展了移动图书馆服务。2010年,世界上第一个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图书馆应用程序(“Gladsaxe Bibliotekerne”)诞生,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华盛顿公共图书馆和加州圣克拉拉郡图书馆在此模式下开展了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据美国《图书馆学刊》2010年移动图书馆调查报告显示,44%的高校图书馆和34%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向用户提供某种移动服务;两类图书馆中有40%计划在近期“移动化”。英国国家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利兹大学图书馆、伦敦大学学院图书馆等也在各自的战略规划中提出要利用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iPad及手持移动设备提供服务和内容,以推动移动的电子服务。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较晚。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始于2002年朱海峰提出的将无线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数字图书馆实现“无线图书馆”的构想为开端。近年来随着国内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读者阅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移动图书馆逐渐成为国内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就理论研究而言,近几年该主题论文发表的数量突飞猛进,在CNKI中,以“移动图书馆”为关键词,检索时间为1996至2013年12月27日,以“主题”和“题名”检索共查询期刊论文41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2篇。以“高校移动图书馆”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30篇期刊论文。国内移动图书馆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的全过程。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和应用虽已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对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内容、使用率和效果等方面尚缺乏系统的数据跟踪和分析研究。

1 调研问卷的设计

1.1 调研目的

本次项目调研主要针对移动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内容和方式、认知度和使用率等多方面进行抽样调研,以期找寻当前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调研了解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总体情况,并以此为据提出更为切合实际的移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方案,进一步推广和提高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普及率和利用率。

1.2 调研内容和方式

本次调查问卷在通过网络查询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移动图书馆调查表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江宁大学城高校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方式和特点综合制定。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直接发放问卷的方式,在样本的选取上做了些有意识的尝试。一是分别在一本和二本的理工类和综合性大学中选取,以便做些不同类别学校的数据统计分析;二是在各校专业的选取上,采用不同专业整班制的填写问卷表,力求从专业特点上来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三是以南京晓庄学院为研究主体,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还涉及部分教师的问卷调查,集中研究某一类用户群的需求和使用特点,以期调研结论更加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①基本情况。主要指标有性别、年龄、身份、学历。②移动设备使用状况。主要指标有使用移动手持设备的类型、使用时间、主要用途、使用的行为习惯等。③移动图书馆服务认知度和使用率。主要指标有是否知道、是否开通和是否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没有使用的原因、获取资源和服务的需求等。④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建议。

1.3 调研的实施过程

本次问卷调查在江宁大学城高校中分别选取4所大学进行抽样调查,即河海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其中3所大学已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只有金陵科技学院尚未开展此项服务。采用纸质问卷,聘请4所高校的老师直接发放问卷分别进行。

2 江宁大学城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2.1 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4个部分,共有23题。主要分为基本情况、移动设备使用状况、移动图书馆服务认知度和使用率、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建议。本次调研问卷有86%的本科生参与,共计发放问卷253份,实际收回问卷249份。其中学生问卷212份,占84%;教师问卷37份,占16%。学生中女生问卷142份,占57%;男生问卷70份,占28%。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85%。学生专业背景为:材料科学与工程27人,物流专业52人,社工专业52人,电气专业40人,英语教育专业41人。教师专业背景:主要是经济管理和外语,其次是社会学(如表1所示)。

表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统计

2.2 调研样本的移动设备使用情况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持移动设备随处可见。近日,Google公司与市场调研机构IPSOS公司合作的一项旨在调查“全球多个国家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报告中显示,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大大提高,已从2012年的33%上升至目前的47%,近50%的中国城市居民已经拥有智能手机。其中,69%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这个比率要高于美国的智能手机用户[1]。

2.2.1 调研样本使用移动设备的类型

在收回的249份问卷中,207名被调查者(98%)使用智能手机,95名(38%)被调查者使用笔记本,23名(9%)被调查者使用iPAD,7名被调查者使用iPod,MP3/MP4,4名(3%)被调查者使用电子阅读器或其他设备,3名(1%)被调查者使用PAD(个人数字助理)或非智能手机。另外,个别被调查者同时持有多种移动设备,其中最多为3种。分析数据表明,在理工类和综合性的大学中,学生拥有智能手机的数量无差别也很普遍,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手持移动设备的新宠(如图1所示)。

图1 调查样本移动设备使用类型情况

2.2.2 调查样本使用移动设备的时间

在收回的问卷中,84名(34%)被调查者使用移动设备的时间为5小时以上,64名(26%)被调查者使用移动设备的时间为2~3小时,47名(19%)被调查者利用移动设备的时间为3~4小时,35名(14%)被调查者利用移动设备的时间为1~2小时,18名(7%)被调查者使用移动设备的时间为1小时以下。分析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利用移动设备的时间大体在2~5小时之间的总计有195名(79%),其中70%为学生,使用移动设备5小时以上的以理工类学生为主。这充分说明移动设备已成为大学生排遣业余时间的主要方式之一(如图2所示)。

图2 调查样本使用移动设备的时间

2.2.3 调查样本使用移动设备的主要目的

从统计数据来看,有83%被调查者选择打发片段时间,人数达到194人,60%被调查者选择急需查找信息,其次分别是其他(18%),有固定阅读时间(13%)。以上数据分析说明,打发片段时间成为师生移动上网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学生达到71%;50%以上的师生只有在急需查找资料时才上网,需求目的较明确;有固定阅读时间的学生很少,需求不足,表明阅读方向不明确(如图3所示)。

图3 调查样本使用移动设备的主要目的

2.2.4 调查样本使用移动设备的主要用途

调查样本显示,有194名被调查者利用移动设备的主要用途是聊天和社交,占比78%,其他依次是娱乐(75%)、查找信息资料(59%)、微信(56%)、看新闻(55%)、微博(45%)。数据表明,看新闻是教师的首选。而聊天、社交和娱乐依然是大学生移动上网的首选(如图4所示)。

图4 调查样本使用移动设备的主要用途(多选项故超过100%)

2.3 调查样本对移动图书馆的认知度和使用率

本次调查问卷针对移动图书馆是否知晓、是否开通和使用、没有使用的原因、使用的情况等诸方面进行。

调查样本在回答“您知道移动图书馆吗”时除两名被调查者没有填写此项外,249名被调查者中有154名(62%)回答“不知道”,93名(38%)被调查者回答“知道”。学生知道的情况比老师好。对以上数据总体分析可知,超过半数以上师生不知道移动图书馆,这说明移动图书馆普及率还很低,师生对移动图书馆的认识有待提高。对数据个体进行分析可知,在已经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高校,被调查者对移动图书馆的知晓度随该校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时间长短呈上升趋势。

在回答“贵校图书馆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吗”时5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本校是否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22%的被调查者知道“已开通”,2%的被调查者“正在试用或准备开通”,“未开通”的占17%,还有1%没选答案。调查显示,在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高校,师生开通服务的比例相对较高。

在回答“您希望贵校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吗”时,被调查者中“非常希望”和“比较希望”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分别是38%和32%,“不希望开通”的仅有3%。说明移动图书馆服务在高校师生中认可度和需求还是很高的,已达到70%,移动图书馆服务在高校中发展前景是可期的。

在回答“您使用过移动图书馆服务吗”时,84%被调查者表示“没有使用过”,只有14%被调查者“使用过”,还有2%被调查者放弃填写。在已经开通和尚未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高校之间进行数据结果对比,样本数据略有变化,但区别不明显。

在回答“您尚没有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原因”时,如图5所示,64%被调查者回答“不知道”,其他依次是“手机终端屏幕太小,阅读不方便”为15%,“上网速度慢”和“其他”为14%。从调查数据可知,未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根本原因尚不十分明确,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是因为不知道所以没有使用,这说明移动图书馆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远远不够,亟须强化。除此之外,“上网速度慢、下载速度慢、打字速度慢”等8项答案的选择人数均未超过15%。数据统计表明,当前高校提供的网络环境、个人素质和使用的移动设备均较为良好,为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如图5所示)。

图5 调查样本尚未使用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原因

在回答“您认为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有用吗”和“如果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是否会使用”等问题上,从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60%以上被调查者认为“比较有用和非常有用”,63%被调查者“偶尔会使用”,认为“没有用或不会使用”的人数很少。说明高校师生对移动图书馆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均较为良好。

2.4 调查样本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资源的需求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从“浏览新闻或在线阅读、馆藏书目查询、检索电子资源或数据库、查询个人借阅情况、借阅到期提醒、办理续借、预约办理或到馆提醒”7个方面来了解被调查者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使用情况。调研结果如图6所示。

在回答“您是否愿意利用自己的移动设备,随时随地检索图书馆所有资源并获得相关服务”时,159名被调查者选择“愿意”,占63%,68名被调查者选择“无所谓”,18名被调查者选择“不愿意”,仅占7%。从调查结果得出移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需求在各类高校均有较大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图6 调查样本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情况

调查问卷还以“您最希望通过移动图书馆获得哪方面的资源和服务”为题来了解被调查者对移动图书馆服务和资源的需求。在调查结果中尤其需要说明的是,“短信提醒/通知(个人借阅情况、超期催还、各种通知和讲座信息、新书通报等)”成为4所高校学生一致公认最希望获得的资源和服务。而“快速检索电子资源”成为高校教师的首选。具体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调查样本希望获得移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多选项故超过100%)

2.5 对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建议

本次问卷被调查者提出频率次数最多的词语从高到低依次是“及时更新信息”“方便”“做好宣传,增加普及度”。被调查者还建议派专人来负责移动图书馆服务,多与师生交流,及时了解用户的体验与反馈。问卷还对以微信和微博的方式提供移动服务的需求性和可行性进行调研,以预期其在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中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的建立对未来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宣传和推广作用。被调查者中85人认为微信公众号“比较有用”,83人认为微博“一般”,认为两者均“没有用”的不足20人。

3 江宁大学城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需求调研结果的思考与启示

从本次调研情况看,自2012年4月东南大学图书馆率先在江宁大学城高校开通移动图书馆以来,先后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河海大学、三江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等6所高校图书馆开通或试用移动图书馆服务。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高校增至7所,占江宁大学城高校的47%,移动图书馆在高校中发展势头迅猛。因此,了解用户对高校移动图书馆开展的服务是否知道、是否接受、是否满意,了解用户对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和资源有什么样的需求具有实践意义。

3.1 智能手机的普及为高校移动图书馆的发展提供想象空间

在被调查的4所大学中,无论是学生用户还是教师用户,无论是已开通还是未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高校,被调查者拥有智能手机数量均超过98%。智能手机的功能和特点解决了以往因手机屏幕小、下载速度慢、使用不方便等制约移动图书馆发展的诸多因素,其优秀的操作系统、强大的无线接入互联网和WiFi更精确、可自由安装各类软件、完全大屏的全触屏式操作感等优势为高校移动图书馆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因此,在此次调查中,因对打字速度慢、下载速度慢、增加手机上网费用、下载用户端复杂、不会使用等因素而未使用的均不足15%。智能手机的普及将大大地提高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率,如二维码的运用使得下载客户端在瞬间一拍即可完成,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体验与兴趣。

3.2 移动图书馆要加强宣传和推广

从调查的统计数据看,各高校被调查者均有强烈开通和使用移动图书馆的愿望,但目前即使在已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的3所高校使用的情况也不好。大多数被调查者“不清楚”“不知道”,说明移动图书馆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供需关系存在不平衡[2],与用户强烈的使用愿望相比,移动图书馆的宣传和推广滞后,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3.3 高校移动图书馆要针对不同用户开展个性化服务

对被调查者使用移动图书馆行为习惯的数据统计发现,同层次高校学生使用信息资源内容有惊人接近或相似之处。虽然这种情况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对同专业整班制的调查问卷来说也体现出客观存在的某类用户群特点。因此,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用户要采用不同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对他们使用行为的方式和特点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才有利于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良性生存和发展。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3.4 设专人管理,制定有效的宣传和培训规划

有学者于2010年调查了清华大学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状况,仅有24%的用户使用过此移动图书馆[3]。本次调研反馈显示,被调查者普遍反映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很好,但知道和使用移动图书馆的人很少,即使在已开通此项服务的3所高校情况也不容乐观,如南京晓庄学院虽然对学生和老师组织过几场培训,还专门请软件开发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但结果也不理想。因此,要提高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率,避免资源和服务的浪费,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制定有效的宣传和推广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宣传和推广,使移动图书馆服务深入院系和每位用户,而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②把对用户的辅导作为长期的任务,做好培训规划;③派专门人员或组建专业团队负责移动图书馆的推广、培训,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④定期跟踪调查用户使用状况,掌握用户需求,及时调整信息资源和服务方案。

3.5 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校际互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国内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移动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围环境,虽然目前大学城内只有7所高校开通了此项服务,但未来市场发展前景良好。从已开通此项服务的7所高校来看,无论是超星移动图书馆客户端平台还是汇文掌上图书馆平台或其他服务平台,其主要功能包括本馆概况、新闻动态、导航、查找书目、查找文献、我的图书馆、我的下载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特别是多数高校采用超星移动图书馆客户端平台,这些都将为大学城内高校间移动图书馆服务相互交流和对外开放创造有利条件,如果校际间建立移动图书馆联盟,不仅可以共享服务提高资源利用率,还能节省经费避免重复购买,使广大用户受益。

表2 被调查者使用移动图书馆行为习惯

3.6 将“微”服务纳入移动图书馆服务之中

“微信”“微博”作为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延伸,已在许多高校图书馆中开通并受到用户的关注和欢迎。目前大学城内只有东南大学图书馆开通“微博”服务,至今还没有一所高校图书馆开通“微信”服务。说明大学城内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已跟不上用户的需求。而在超星移动图书馆“微视频公开课”中提供的大多是人文、历史、旅游等方面,真正涉及课程教学内容的公开课还没有,仍需要进一步开发,以满足高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因此,通过开展“微书评”“微课评”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建立有效的“学习共享空间”,激发学生参与体验、进行创造性的移动阅读和移动学习的欲望,以提升移动图书馆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3.7 建立一支符合高校移动图书馆发展的人才队伍

高校图书馆的核心是“人”,高校图书馆最具有创新力的也是“人”,也就是馆员。拥有一支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馆员队伍,对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高校移动图书馆如火如荼地开展之际,一是要对馆员进行移动图书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每位馆员都能知道且熟练掌握使用;二是定期聘请相关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如北京超星公司)来馆介绍移动图书馆相关新技术新进展;三是积极组织馆员,特别是专门负责移动图书馆服务的人员参加国内外有关移动图书馆方面的会议,掌握移动图书馆发展的最新信息和学术动态,以备及时调整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战略规划;四是派专门人员到相关技术公司进行专业学习深造。

4 结语

随着4G无线网络时代的到来,移动图书馆服务将成为未来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核心。目前制约高校移动图书馆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诸如用户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热情与移动图书馆宣传与推广不足之间的矛盾;高校移动图书馆高投入与用户低使用频率之间的矛盾;“微信”“微博“微课”等“微”服务在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用户移动图书馆使用行为习惯、定期跟踪研究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解决。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全球动态.互联网政策研究[N/OL].(2013-08-13)[2014-02-01].http://www.cnnic.cn/gcjsyj/qy jsyj/hlwzcyj/qqdt/201308/t20130813_40932.htm.

[2]侯力铁.基于问卷调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0):174-177.

[3]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76-86.

吴 静女,1971年生。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读者服务。

G252

2014-04-14;责编:杨新宽。)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研究课题(青年精品)”(项目批准号:13SQC-176)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问卷图书馆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图书馆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去图书馆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