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2014-03-03 02:01吕祖胤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年10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颈动脉硬化

吕祖胤

(云南省昭通市中医医院,云南 昭通 657000)

论著/周围血管病

探讨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吕祖胤

(云南省昭通市中医医院,云南 昭通 657000)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了解颈动脉学管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5月我院内科收治的患者100例,其中50例患者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将其纳入本研究的实验组,另外5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纳入本研究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50例实验组患者中,36例患者检查有颈动脉斑块,斑块发生率为72.0%,10例为稳定斑块,26例为不稳定斑块,比较两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以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明显,彩超在脑血管病的预测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临床病死率、病残率较高,早发现、早诊疗具有积极的意义。脑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准确评价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及血管壁病变程度,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将进一步探讨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了解颈动脉学管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2年6月~2014年5月我院内科收治的患者100例,其中50例患者经头部CT或MRI检查证实为脑梗死(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1],将其纳入本研究的实验组,另外5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纳入本研究的对照组。实验组:男女比例30∶20,年龄45~76岁不等,平均(63.2±4.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29∶21,年龄46~77岁不等,平均(63.3±4.6)岁,无脑血管病阳性症状和体征,CT或MRI检查未见梗死病灶。比较两组入选病例的性别、年龄,存在可比性(P>0.05)。

1.2 一般方法

1.2.1 超声检查准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ViVi7型),设置探头频率为10~13MHz,叮嘱入选病例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探头沿胸锁乳突肌外缘纵向扫查,观察颈内动脉起始部,双侧颈总动脉及其分支,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了解粥样硬化斑块存在情况,记录其大小、回声及形态学特征。

1.2.2 分析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有无斑块及软斑、硬斑特点,探讨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1.3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在1.0~1.2mm之间,为增厚(若厚度≤1.0mm。提示正常);若血管具备增厚≥1.2mm,提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均匀低回声者为软斑,强回声及伴声影者为硬斑,不均匀回声者为混合斑。

1.4 数据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11.0处理与两组入选病例相关的数据,计量数据,t检验,以(±s)表示;计数数据,χ2检验,以[n(%)]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入选病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统计

50例实验组患者中,36例患者检查有颈动脉斑块,斑块发生率为72.0%;50例对照组患者中,15例患者检查有颈动脉斑块,斑块发生率为30.0%;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入选病例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统计36例实验组颈动脉斑块患者中,10例为稳定斑块,26例为不稳定斑块;15例对照组颈动脉斑块患者中,10例为稳定斑块,5例为不稳定斑块;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液供应障碍,发病率较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时可引起死亡,缺血性脑血管病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早期发现其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应用预防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在很大程度上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影响,颈动脉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定量、重复性好的特点,为机体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判断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存在指导作用。宁来轩[4]分析了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为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92例身体健康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斑块发生率为43.75%,Ⅱ级、Ⅲ级粥样斑块比率为34.37%、25.0%,以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相关性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近似与相关报告[5]。

脑动脉同颈动脉同为“全身血管床”的一部分,两者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上存在诸多相同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例过程主要分为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三个阶段,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可预测脑血管意外风险,为患者的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颈动脉系统是颅脑供血的主要来源,大量研究证实[6],动脉狭窄程度、粥样斑块形成、动脉血管内膜增厚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学者指出[7],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增厚及高级别的斑块发生,预示其发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可能性越大,本研究结果亦证实了以上结论。

近年来,我国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临床上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也越来越多,目前,已知血管内膜下的炎性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斑块内脂质成分多数聚焦于平滑肌细胞源和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中,炎症反应可促使斑块内胶原蛋白溶解,消弱斑块强度,下降纤维组织比重,巨噬细胞继续摄取脂质,可促使脂质核心软化、增大,降低其受压能力,脂质核心经压力传递给纤维帽,无形之中增加了纤维帽破裂的危险性,最终增加机体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性。

颈动脉斑块有稳定板块和不稳定斑块之分,稳定斑块易引起远端血管缺血发作(以血流动力学改变为前提),不稳定斑块易脱落,继而堵塞血管,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提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越差,机体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概率越高,表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明显,彩超在脑血管病的预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应用。

[1]张艳汝,张媛媛.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综述,2013,06(05):947-948.

[2]佟丽媛,王田蔚,方乐,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06(09):2137-2138.

[3]方乐,王田蔚,佟丽媛,等.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06(06):528-530.

[4]宁来轩.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11(12):38-39.

[5]崔可飞,卢宏.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08(15):57-58.

[6]韦君丽,张爱香.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0,18(16):50-51.

[7]王晓艳,王春雷,唐浩.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J].临床医学,2010,08(10):92-93.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