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第1、3个月时自我护理的行为状况调查

2014-03-03 02:01吴建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年10期
关键词:条目出院量表

吴建华

(江苏省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江苏 昆山 21530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第1、3个月时自我护理的行为状况调查

吴建华

(江苏省昆山市巴城人民医院,江苏 昆山 215300)

目的旨在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第1、3个月时自我护理的行为状况,以期能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100例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出院时进行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调查,出院后1个月、3个月时行慢性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调查,分析结果。结果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及出院后1个月、3个月时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问卷均完整者共84例,占调查患者的84.00%,资料完整患者出院后1个月时评分为79.21± 13.66分高于出院后3个月时评分为67.94±15.70分(P<0.05),出院后3个月时3个最低得分条目平均得分1.13± 1.21分低于出院后1个月时1.69±1.20分(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随着出院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对出院后患者应针对性的加强自我护理行为指导及管理。

慢性心力衰竭;自我护理;出院后

慢性心力衰竭占到心力衰竭患者的大部分,患者院外需要长期服用以改善心力衰竭,但是部分患者在院外药物控制效果不佳,会出现反复性再住院,尤其在出院后3-6月内再住院率较高[1],如能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再住院次数,控制患者病情、改善预后,有利于减少患者医药费用支出及医院病床的占用率,提供生活质量。自我护理是现代护理学中的新提出的一个概念,概念为:人为了生存、健康及舒适,进行自我实践活动[2]。目前对于慢性病患者国内外已经有自我护理的相关研究[1,3],显示效果较好。本研究旨在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第1、3个月时自我护理的行为状况,以期能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参考,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2)心功能NYHA分级II-IV级。(3)患者无神经精神性疾病,语言表达无障碍,有一定读写能力。(4)愿意配合此次调查研究。排除标准:(1)急性心力衰竭患者。(2)合并有恶性肿瘤、严重肝、肾、脑疾病者。(3)近一个月内有急性心肌梗塞病史、脑卒中病史者,脑卒中后遗症者。(4)有认知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为科室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原发疾病、心功能分级等。此表在患者出院时进行填写,原发疾病、心功能分级等根据出院记录进行填写。

1.2.2 慢性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量表为北京医院所采用的中文版进行调查[4],共有29个条目,量表包括症状自我管理、求医行为、疾病信念、遵医行为、伴有心衰的适应性行为等,每个条目下包括“从不这样”、“偶尔”、“有时”、“经常”、“绝大多数情况下如此”、“总是这样”,计分分别为0、1、2、3、4、5分,总分最高分为145分,得到越高代表患者自我护理行为水平越高。此量表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时由调查员通过电话联系患者,督促患者来院进行门诊复诊随访,如患者不愿意配合,督促3次后仍然不来院则不再进行督促。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基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一般资料问卷发放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00%,出院后1个月、3个月时失访7例、10例,发放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调查问卷93份、90份,回收93份、90份,回收率100.00%,本研究仅对一般资料问卷及出院后1个月、3个月时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问卷均完整者共84例患者资料进行统计。

2.2 患者一般资料

资料完整的84例患者,其中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龄平均64.78±8.67岁;病程2个月-13年,平均4.28±1.20年;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者40例,高中及中专学历24例,大专及以上学历20例;原发疾病:冠心病40例,心脏瓣膜病18例,高血压心脏病26例;心功能分级II级20例,III级42例,IV级 22例。

2.3 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时自我护理行为评分比较

患者出院后1个月时评分为79.21±13.66分,出院后3个月时评分为67.94±15.70分,出院后3个月时评分明显较出院1个月时评分下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时与出院3个月时患者3个最低得分条目相同,均为“每年都能接种一次流感疫苗”、“记录每天尿量”、“我不舒服有恶心或不想吃东西时我会去看医生”,出院后1个月时3个最低得分条目平均得分较出院厚3个月时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时自我护理行为评分总分及最低得分条目得分比较(±s,分)

3 讨论

自我护理又被称为自理,是内容包括诊断、自我自理及保健相关的自我护理,自我护理的发展是将患者自我个体动员起来参与到患者康复的过程中,起到帮助患者疾病的早日痊愈康复,自我护理并非患者无目的的去自己进行护理实践活动,患者首先需要专业护理人员给予详细具体的指导,激发患者自我主观自我护理的心理,促使其实践自我护理行为。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坚持长期服用治疗药物、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需要医生、护士、家属、患者、亲朋好友等人员的共同配合及不懈的努力,临床研究显示如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患者的治疗及生活方式改善的依从性会更好[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住院期间能得到规范化的护理,在出院后则无法得到持续的护理,因而患者出院后得到的医疗和护理支持会较住院期间下降,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的半年之内入院均有再住院经历,因而出院后让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是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护理发展趋势。有报道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出院后如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水平及照顾者疾病管理水平均较低[5],提示对出院后的患者自我护理行为了解,并且进行针对性的干预,临床医务工作者需要重视。本研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的第1、3个月时自我护理行为现状采用慢性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出院后1个月时评分高于出院后3个月时评分,出院后3个月时3个最低得分条目平均得分低于出院后1个月时评分,这与临床相关报道结果一致[6],从本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患者自我护理行为逐渐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在出院后的早期患者仍然对疾病的恐惧感较为担忧,因而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改变信念,促使其能更自觉的实践自我护理行为,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患者在心理及生理上均对疾病接受,其心理恐惧、担忧等感受不再那么强烈,影响了自我护理行为的实践。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第1、3个月时慢性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中的最低得分条目,均为“每年都能接种一次流感疫苗”、“记录每天尿量”、“我不舒服有恶心或不想吃东西时我会去看医生”,可以看出,患者对需要长期坚持的记录尿量无法做到较好依从,不舒服恶心时也不能做到心理重视及时找医生就诊,无法做到接种流感疫苗可能是未能认识到流感的发生对心力衰竭的继发性影响的严重危害性,也提示了我们在指导慢性心力衰竭自我护理时要注意对这些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宣教,促使患者做到“知-信-行”,更好的实践自我护理行为。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随着出院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对出院后患者应针对性的加强自我护理行为指导及管理。

[1]吴丽华,汪小华,卢钰,等.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践自我管理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76-178.

[2]护士继续教育手册.自我护理的概念及其理论是什么?[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18.

[3]Lainscak M,Blue L,Clark AL,et al.Self-care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Patient Care Committee of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J].Eur J Heart Fail,2011,13(2):115-126.

[4]邵欣,李峥,孙红,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648-650.

[5]钱海兰,王君俏,缪爱凤,等.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水平及其照顾疾病管理行为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2, 48(5):447-450.

[6]绍欣,李峥,蔡虻,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164-166.

猜你喜欢
条目出院量表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Can we treat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preventing an age-related decline in microRNA expression?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第五回 痊愈出院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对县级二轮修志采用结构体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