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人性化护理干预体会

2014-03-03 02:01丁彦冰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年10期
关键词:心肌梗塞人性化急性

丁彦冰

(昭通市巧家县人民医院,云南 巧家 654600)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治疗人性化护理干预体会

丁彦冰

(昭通市巧家县人民医院,云南 巧家 654600)

目的研究分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的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以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和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开展的时间为2013年1月-2014年6月,研究中纳入的对象均选自于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共180例,根据患者临床期间接受的不同护理方案,将1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90例,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案)和对照组(90例,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临床观察统计,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绞痛和二次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采用心理焦虑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发生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采用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估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为96.7%,对照组为88.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期间的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降低焦虑和抑郁评分。

急性心肌梗塞;心血管内科;人性化护理;护理满意度;复发率

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冠心病类型,患者临床时的主要症见胸骨后疼痛剧烈、进行性心电图改变、心肌酶学变化等,经常会导致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致死率高达10%至15%。经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加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期间的人性化护理可有效的促进治疗。本次研究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探讨患者治疗期间的人性化护理应用措施和价值,具体护理研究情况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结束,组中共纳入180例患者,均选自于该时期在本院进行急性心肌梗塞治疗的患者。入组研究的所有病例均给予严格的检查和诊断,且其各项症状、指标与WHO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规定相符合[1]。按照患者所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共入选对象90例,其中男性、女性分别占其中的54例、36例,患者年龄在32岁至85岁之间,年龄中位数为(29.65±4.30)岁。观察组患者90例,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34-85岁,平均年龄为(30.15±5.25)岁。初步统计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信息,P>0.05,充分具备比较研究的前提条件。

1.2 方法

对照组中的入选对象给予常规护理方案进行临床临床干预,具体操作严格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观察组研究对象临床期间加强人性化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吸氧护理、心电监护、输液速度、恢复期护理等系统化的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加强监测患者临床期间的血压、心率、呼吸、脉搏等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患者有任何不适症状,均应立即上报医生,并给予及时的处理。

1.4 评价标准

采用院方满意度测评量表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总分为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2]。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

采用心理焦虑状态评价表评估患者的心理焦虑情况,总分100分,患者的评分情况越高表示心理焦虑越严重。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中做好患者症状、指标的观察和评估,并详细记录其心绞痛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和二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3.6%、5.4%,对照组依次为10.7%、14.3%,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分析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经严格观察和评估,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8.9%),P<0.05,具体如表2。

2.3 心理焦虑情况评分

对患者的心理焦虑情况进行评分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明较之对照组明显,P<0.05,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情况分析(±s)

3 讨论

3.1 心理护理

加强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对于帮助患者战胜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疾病,患者发病后的症状较为严重,为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患者临床期间,经常伴有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加之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休息质量不高,会对疾病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护理人员应耐心的安慰患者,做好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帮助患者了解疾病治疗时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而有效的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与此同时,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患者的信任程度,以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3.2 系统护理

治疗期间保证患者充分的卧床休息时间,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运动量,进而降低其心肌耗氧量。保证患者病房的安静和清洁,将病房中的温度、湿度分别控制在18°-20°[3]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4]之间,限制探望患者的人数和时间。为患者提供低糖、低脂、少盐、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保证患者大便通畅。加强患者治疗期间的吸氧护理,常用的给氧方式为导管法。加强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电监护,注意其血压、心律等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反应应及时上报处理[5]。有效控制药液的输注速度,注意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一经发现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调整和对症治疗。同时,加强恢复阶段的临床观察,记录患者的预后效果。治疗后10-14天,可进行床上坐起锻炼,每次的锻炼时间为20至30次[6],治疗后21至28天,可进行床下轻微活动。限制患者进行跑步锻炼,饮食主要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食用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保证患者的大便通畅。告知患者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起居规律,按时进行超声心动、心电等检查[7]。

[1]吕翠玲.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观察和护理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3,(8):74-75.

[2]曹磊.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4):961-962.

[3]吴爱梅.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的护理[J].海南医学,2011,(18):139-140.

[4]张俊,阎喜灵.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行BNP检测的意义及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z5):122-122.

[5]宋艳平,李红杰.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效果比较[J].中外健康文摘,2013,(7):303-304.

[6]魏琼.全程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PCI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5):1186-1187,1188.

[7]金玉兰.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急诊抢救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5):403-403,405.

猜你喜欢
心肌梗塞人性化急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包装色彩人性化设计观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7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治分析
静脉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