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改组习题 促进经验生长

2014-03-03 15:09李正祥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长方形习题解决问题

李正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目标在于,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实际上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的。”笔者为此做了一些尝试,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有效改组,挖掘习题的隐性价值,设计出一道道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引导他们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现结合六年级教材“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章节中的一道习题,谈谈自己的做法。

课本问题:

1.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后,各是多少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2.任意画一个长方形,再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增加■,现在的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比较两题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举多个例子进行验证,并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逐步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如果按这样的程序进行教学,学生往往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总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操作、演算,很难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更谈不上活动经验的积累。

笔者发现,这两道题经过改组、合并后,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活动经验的生长。为此,笔者直接抛出如下问题: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学生开始感到困难,不知从何处下手解决问题。很快,有些学生便开始在草稿纸上画图、演算,有些学生则围在一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几分钟后全班交流、展示。

方法(1):假设长6厘米、宽4厘米(图略),并计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长方形的面积,得到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

交流后,部分学生提出他们也是假设长和宽为具体的数据,但不是6厘米和4厘米,不过结论一致。少数学生提出,假设具体的数据是一种好方法,但是不能穷尽所有的数据,这样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方法2:假设长是a,宽是b。计算得出现在的长是■a,宽是■b,现在的面积是■ab。因为原来的面积是ab,所以现在的面积是原来的■。

交流后,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好,把方法(1)中具体数据的列举变成字母计算,涵盖了所有的情况,得到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这时,有个别学生开始坐不住了,觉得还有更简洁的方法。

方法(3):把长看作“1”,宽也看作“1”,那么现在的长就是原来的■,宽也是原来的■,■×■=■,得出现在的面积就是原来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像炸开了的锅,有些学生开始质疑:“长和宽都是‘1,那是正方形了,我们研究的是长方形。”有些学生立刻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有的学生说:“这里的‘1并非指计量单位,而是把长看作单位‘1,宽也看作单位‘1,这两个单位‘1可以表示不同的长度,所以结论是正确的。”……随后,学生进行以下变式练习。

出示题目:

1.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减少■,宽减少■,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宽减少■,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在练习第1题时,很多学生坚持自己的想法,仍然运用方法(1)进行计算,还有部分学生用方法(2)进行计算,其余学生都用方法(3)直接计算,很快就得出了结果。到练习第2题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用方法(3)进行计算,当笔者问他们为什么不再用方法(1)或方法(2)计算时,他们都觉得验证的过程已经证明方法(3)是可行的。

笔者觉得通过这样的习题改组,使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对学生的经验生长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唤醒已有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基本经验,如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推理的经验等。每次学习并不是都能获取新的经验,而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展开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因此,成功地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利用已有经验组织、展开教学至关重要。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的经验至少有三种:一是操作的经验,也就是画图表达题意,从图中获得必需的数据进行演算;二是探究的经验,不完全归纳是小学阶段常见的探究方法,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三是类比的经验,学生往往习惯于在不同的解决方法之间进行类比,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活动经验,得到更快捷、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改组习题后,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学生对经验的积累层次不一。这时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利于运用不同层次的经验解决问题,同时回顾、发展、提升了经验,使经验不断地得到生长。

二、有利经验改造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库伯提出的经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始于经验,然后回归于经验、改造或者转化经验、创造知识的过程。”小学生的经验生长是从直观、具体、形象逐步走向抽象、方法、建模的过程,一开始多表现为经历活动后在自己的情感、意志世界里留下感性的、直观的、形象的体验,到了高年级后,学生会不断地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反思、提升、改造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改造经验的欲望。笔者在改编这道题之前,进行了学情调研,发现学生对图形中具体的数据十分注重,且运用数据计算发现规律的经验已经形成,但是缺少数据时学生往往没有探究的经验和方法,不知如何入手。为此,笔者改编这道习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不断引导学生改造经验,使学生获得解决这类问题的研究性经验。通过尝试,学生从具体的图形和数据到抽象的字母表达再到模式、策略化的研究,使已有的经验得到了改造。

三、获取新的经验

“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程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定数量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实现过程方法目标的基本载体。学生达到“学会学习”最直接的学习结果,就是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发展,使某些活动经验积淀为策略性知识、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甚至某些经验还会成为学习的智慧和能力。通过改编习题,让学生产生挑战问题的欲望,进而寻求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使学生获得一些新的经验。如上述案例,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比冲突、改进提升的过程,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不完全归纳到完全归纳,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质的飞跃,增长了探究性经验,获取了新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今后遇到此类问题时定会从容解决。

(责编 杜 华)endprint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目标在于,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实际上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的。”笔者为此做了一些尝试,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有效改组,挖掘习题的隐性价值,设计出一道道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引导他们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现结合六年级教材“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章节中的一道习题,谈谈自己的做法。

课本问题:

1.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后,各是多少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2.任意画一个长方形,再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增加■,现在的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比较两题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举多个例子进行验证,并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逐步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如果按这样的程序进行教学,学生往往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总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操作、演算,很难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更谈不上活动经验的积累。

笔者发现,这两道题经过改组、合并后,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活动经验的生长。为此,笔者直接抛出如下问题: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学生开始感到困难,不知从何处下手解决问题。很快,有些学生便开始在草稿纸上画图、演算,有些学生则围在一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几分钟后全班交流、展示。

方法(1):假设长6厘米、宽4厘米(图略),并计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长方形的面积,得到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

交流后,部分学生提出他们也是假设长和宽为具体的数据,但不是6厘米和4厘米,不过结论一致。少数学生提出,假设具体的数据是一种好方法,但是不能穷尽所有的数据,这样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方法2:假设长是a,宽是b。计算得出现在的长是■a,宽是■b,现在的面积是■ab。因为原来的面积是ab,所以现在的面积是原来的■。

交流后,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好,把方法(1)中具体数据的列举变成字母计算,涵盖了所有的情况,得到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这时,有个别学生开始坐不住了,觉得还有更简洁的方法。

方法(3):把长看作“1”,宽也看作“1”,那么现在的长就是原来的■,宽也是原来的■,■×■=■,得出现在的面积就是原来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像炸开了的锅,有些学生开始质疑:“长和宽都是‘1,那是正方形了,我们研究的是长方形。”有些学生立刻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有的学生说:“这里的‘1并非指计量单位,而是把长看作单位‘1,宽也看作单位‘1,这两个单位‘1可以表示不同的长度,所以结论是正确的。”……随后,学生进行以下变式练习。

出示题目:

1.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减少■,宽减少■,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宽减少■,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在练习第1题时,很多学生坚持自己的想法,仍然运用方法(1)进行计算,还有部分学生用方法(2)进行计算,其余学生都用方法(3)直接计算,很快就得出了结果。到练习第2题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用方法(3)进行计算,当笔者问他们为什么不再用方法(1)或方法(2)计算时,他们都觉得验证的过程已经证明方法(3)是可行的。

笔者觉得通过这样的习题改组,使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对学生的经验生长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唤醒已有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基本经验,如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推理的经验等。每次学习并不是都能获取新的经验,而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展开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因此,成功地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利用已有经验组织、展开教学至关重要。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的经验至少有三种:一是操作的经验,也就是画图表达题意,从图中获得必需的数据进行演算;二是探究的经验,不完全归纳是小学阶段常见的探究方法,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三是类比的经验,学生往往习惯于在不同的解决方法之间进行类比,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活动经验,得到更快捷、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改组习题后,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学生对经验的积累层次不一。这时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利于运用不同层次的经验解决问题,同时回顾、发展、提升了经验,使经验不断地得到生长。

二、有利经验改造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库伯提出的经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始于经验,然后回归于经验、改造或者转化经验、创造知识的过程。”小学生的经验生长是从直观、具体、形象逐步走向抽象、方法、建模的过程,一开始多表现为经历活动后在自己的情感、意志世界里留下感性的、直观的、形象的体验,到了高年级后,学生会不断地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反思、提升、改造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改造经验的欲望。笔者在改编这道题之前,进行了学情调研,发现学生对图形中具体的数据十分注重,且运用数据计算发现规律的经验已经形成,但是缺少数据时学生往往没有探究的经验和方法,不知如何入手。为此,笔者改编这道习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不断引导学生改造经验,使学生获得解决这类问题的研究性经验。通过尝试,学生从具体的图形和数据到抽象的字母表达再到模式、策略化的研究,使已有的经验得到了改造。

三、获取新的经验

“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程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定数量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实现过程方法目标的基本载体。学生达到“学会学习”最直接的学习结果,就是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发展,使某些活动经验积淀为策略性知识、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甚至某些经验还会成为学习的智慧和能力。通过改编习题,让学生产生挑战问题的欲望,进而寻求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使学生获得一些新的经验。如上述案例,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比冲突、改进提升的过程,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不完全归纳到完全归纳,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质的飞跃,增长了探究性经验,获取了新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今后遇到此类问题时定会从容解决。

(责编 杜 华)endprint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目标在于,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实际上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积累的。”笔者为此做了一些尝试,对教材中的习题进行有效改组,挖掘习题的隐性价值,设计出一道道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引导他们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现结合六年级教材“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章节中的一道习题,谈谈自己的做法。

课本问题:

1.画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后,各是多少厘米?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2.任意画一个长方形,再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增加■,现在的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比较两题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举多个例子进行验证,并运用不完全归纳法逐步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如果按这样的程序进行教学,学生往往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总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操作、演算,很难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更谈不上活动经验的积累。

笔者发现,这两道题经过改组、合并后,可以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活动经验的生长。为此,笔者直接抛出如下问题: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增加■,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学生开始感到困难,不知从何处下手解决问题。很快,有些学生便开始在草稿纸上画图、演算,有些学生则围在一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几分钟后全班交流、展示。

方法(1):假设长6厘米、宽4厘米(图略),并计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和原来长方形的面积,得到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

交流后,部分学生提出他们也是假设长和宽为具体的数据,但不是6厘米和4厘米,不过结论一致。少数学生提出,假设具体的数据是一种好方法,但是不能穷尽所有的数据,这样得到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方法2:假设长是a,宽是b。计算得出现在的长是■a,宽是■b,现在的面积是■ab。因为原来的面积是ab,所以现在的面积是原来的■。

交流后,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好,把方法(1)中具体数据的列举变成字母计算,涵盖了所有的情况,得到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这时,有个别学生开始坐不住了,觉得还有更简洁的方法。

方法(3):把长看作“1”,宽也看作“1”,那么现在的长就是原来的■,宽也是原来的■,■×■=■,得出现在的面积就是原来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像炸开了的锅,有些学生开始质疑:“长和宽都是‘1,那是正方形了,我们研究的是长方形。”有些学生立刻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也有的学生说:“这里的‘1并非指计量单位,而是把长看作单位‘1,宽也看作单位‘1,这两个单位‘1可以表示不同的长度,所以结论是正确的。”……随后,学生进行以下变式练习。

出示题目:

1.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减少■,宽减少■,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宽减少■,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在练习第1题时,很多学生坚持自己的想法,仍然运用方法(1)进行计算,还有部分学生用方法(2)进行计算,其余学生都用方法(3)直接计算,很快就得出了结果。到练习第2题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用方法(3)进行计算,当笔者问他们为什么不再用方法(1)或方法(2)计算时,他们都觉得验证的过程已经证明方法(3)是可行的。

笔者觉得通过这样的习题改组,使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对学生的经验生长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唤醒已有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基本经验,如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推理的经验等。每次学习并不是都能获取新的经验,而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展开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因此,成功地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利用已有经验组织、展开教学至关重要。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的经验至少有三种:一是操作的经验,也就是画图表达题意,从图中获得必需的数据进行演算;二是探究的经验,不完全归纳是小学阶段常见的探究方法,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三是类比的经验,学生往往习惯于在不同的解决方法之间进行类比,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活动经验,得到更快捷、更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改组习题后,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学生对经验的积累层次不一。这时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有利于运用不同层次的经验解决问题,同时回顾、发展、提升了经验,使经验不断地得到生长。

二、有利经验改造

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库伯提出的经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始于经验,然后回归于经验、改造或者转化经验、创造知识的过程。”小学生的经验生长是从直观、具体、形象逐步走向抽象、方法、建模的过程,一开始多表现为经历活动后在自己的情感、意志世界里留下感性的、直观的、形象的体验,到了高年级后,学生会不断地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反思、提升、改造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问题,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改造经验的欲望。笔者在改编这道题之前,进行了学情调研,发现学生对图形中具体的数据十分注重,且运用数据计算发现规律的经验已经形成,但是缺少数据时学生往往没有探究的经验和方法,不知如何入手。为此,笔者改编这道习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不断引导学生改造经验,使学生获得解决这类问题的研究性经验。通过尝试,学生从具体的图形和数据到抽象的字母表达再到模式、策略化的研究,使已有的经验得到了改造。

三、获取新的经验

“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程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定数量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实现过程方法目标的基本载体。学生达到“学会学习”最直接的学习结果,就是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发展,使某些活动经验积淀为策略性知识、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甚至某些经验还会成为学习的智慧和能力。通过改编习题,让学生产生挑战问题的欲望,进而寻求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教师的适时点拨,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使学生获得一些新的经验。如上述案例,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比冲突、改进提升的过程,从直观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不完全归纳到完全归纳,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质的飞跃,增长了探究性经验,获取了新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今后遇到此类问题时定会从容解决。

(责编 杜 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长方形习题解决问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抓住习题深探索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长方形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