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之源 引来思维清泉

2014-03-03 19:16张益新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圆柱体瓶子圆柱

张益新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一直都在教材的引领下循规蹈矩地执教着,尤其是对数学教材的使用,很多教师更是中规中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材束缚,在实际教学中,不是单一“用教材”,而要立足教材,深入挖掘,同时对教材进行积极重组及完善,进而打开广阔的数学空间,引来思维的清泉。

一、挖掘教材资源,创设动态课堂情境

生活中处处都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其内容是面向全国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样就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现实情境化”提供了可能。

如何将教材中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加工,恰当选择情境和问题,把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中。如在圆柱体积的应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例题: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如下图)我创设了情境:老师吃早餐时想把一袋牛奶倒入这个杯子,可以装下吗?

根据情境的创设,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这袋奶的标签上印着的数据是498,单位是什么?这个杯子的容量怎样计算?这样,学生不但观察了杯子的形状,而且明白要算出容量,就需要测量杯子的底面直径和高后,根据数据计算出杯子的容积。

在这个特定的课堂情境里,学生自主思考、快乐探索,加深了容积概念的理解,发展了数感和空间观念。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和动态使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把握教材脉络,开发生活经验

虽然教材中为教师指引了教学的方向,但如何去“教教材”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做进一步的深化和延伸,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如在圆柱体积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的安排是基于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完整理解和推导的,学生已经知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Sh,教材提出的问题是: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还可以写成:V=( )。如何让学生拓展空间,与生活建立联系呢?为此我设计了两道生活化的题目。

(1) 一根圆柱体钢材,底面积为28.26cm2,长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

(2) 一根圆柱体钢材,底面直径是6cm,长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通过计算和应用,学会理解并使用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V=π(■)2h,然后通过对比领悟到体积的计算要素:必须要先求出圆柱体的底面积(这是第一步),然后再求体积。

将公式放在现实生活中考量,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而后被激起学习的热情,能够挖掘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有关圆柱体体积方面的数学信息,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出发,运用圆柱体体积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替换教材练习,加强数学应用训练

新课标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已经做了较大的调整,比旧教材更具灵活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教材中的每一道题不可能做到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教材,使数学训练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如在圆柱体积的练习设计上,我立足教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替换。针对本校的花坛建造问题,我提出以下训练题目:学校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花坛,底面直径为3m,高为0.8m,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为0. 5m,那么这两个花坛中央需要多少方土要填?(如下图)

为此,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并将各种数据都考虑在现实之列,诸如抹水泥、填土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然后根据数据进行计算。经过这样的替换,能够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的使用中,我又积极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后,我出示一瓶喝了一大半的饮料,瓶子的下部近似圆柱体(如右图),让学生思考:这个瓶子的容积到底是不是350毫升,可以怎样计算出瓶子的容积?学生进行积极探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其中讨论后决定要先测量、计算剩下的水的容量,因为这是圆柱形状的,然后把瓶子倒过来,再测量瓶子上面部分空出来的圆柱形体积,这样把两个体积都加起来就得到了这个瓶子的容积了。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一直都在教材的引领下循规蹈矩地执教着,尤其是对数学教材的使用,很多教师更是中规中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材束缚,在实际教学中,不是单一“用教材”,而要立足教材,深入挖掘,同时对教材进行积极重组及完善,进而打开广阔的数学空间,引来思维的清泉。

一、挖掘教材资源,创设动态课堂情境

生活中处处都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其内容是面向全国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样就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现实情境化”提供了可能。

如何将教材中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加工,恰当选择情境和问题,把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中。如在圆柱体积的应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例题: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如下图)我创设了情境:老师吃早餐时想把一袋牛奶倒入这个杯子,可以装下吗?

根据情境的创设,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这袋奶的标签上印着的数据是498,单位是什么?这个杯子的容量怎样计算?这样,学生不但观察了杯子的形状,而且明白要算出容量,就需要测量杯子的底面直径和高后,根据数据计算出杯子的容积。

在这个特定的课堂情境里,学生自主思考、快乐探索,加深了容积概念的理解,发展了数感和空间观念。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和动态使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把握教材脉络,开发生活经验

虽然教材中为教师指引了教学的方向,但如何去“教教材”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做进一步的深化和延伸,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如在圆柱体积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的安排是基于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完整理解和推导的,学生已经知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Sh,教材提出的问题是: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还可以写成:V=( )。如何让学生拓展空间,与生活建立联系呢?为此我设计了两道生活化的题目。

(1) 一根圆柱体钢材,底面积为28.26cm2,长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

(2) 一根圆柱体钢材,底面直径是6cm,长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通过计算和应用,学会理解并使用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V=π(■)2h,然后通过对比领悟到体积的计算要素:必须要先求出圆柱体的底面积(这是第一步),然后再求体积。

将公式放在现实生活中考量,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而后被激起学习的热情,能够挖掘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有关圆柱体体积方面的数学信息,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出发,运用圆柱体体积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替换教材练习,加强数学应用训练

新课标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已经做了较大的调整,比旧教材更具灵活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教材中的每一道题不可能做到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教材,使数学训练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如在圆柱体积的练习设计上,我立足教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替换。针对本校的花坛建造问题,我提出以下训练题目:学校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花坛,底面直径为3m,高为0.8m,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为0. 5m,那么这两个花坛中央需要多少方土要填?(如下图)

为此,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并将各种数据都考虑在现实之列,诸如抹水泥、填土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然后根据数据进行计算。经过这样的替换,能够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的使用中,我又积极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后,我出示一瓶喝了一大半的饮料,瓶子的下部近似圆柱体(如右图),让学生思考:这个瓶子的容积到底是不是350毫升,可以怎样计算出瓶子的容积?学生进行积极探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其中讨论后决定要先测量、计算剩下的水的容量,因为这是圆柱形状的,然后把瓶子倒过来,再测量瓶子上面部分空出来的圆柱形体积,这样把两个体积都加起来就得到了这个瓶子的容积了。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一直都在教材的引领下循规蹈矩地执教着,尤其是对数学教材的使用,很多教师更是中规中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材束缚,在实际教学中,不是单一“用教材”,而要立足教材,深入挖掘,同时对教材进行积极重组及完善,进而打开广阔的数学空间,引来思维的清泉。

一、挖掘教材资源,创设动态课堂情境

生活中处处都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就小学数学教材而言,其内容是面向全国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样就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及“现实情境化”提供了可能。

如何将教材中静态的教学内容动态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加工,恰当选择情境和问题,把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中。如在圆柱体积的应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例题:下面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如下图)我创设了情境:老师吃早餐时想把一袋牛奶倒入这个杯子,可以装下吗?

根据情境的创设,学生进行问题分析,这袋奶的标签上印着的数据是498,单位是什么?这个杯子的容量怎样计算?这样,学生不但观察了杯子的形状,而且明白要算出容量,就需要测量杯子的底面直径和高后,根据数据计算出杯子的容积。

在这个特定的课堂情境里,学生自主思考、快乐探索,加深了容积概念的理解,发展了数感和空间观念。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和动态使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把握教材脉络,开发生活经验

虽然教材中为教师指引了教学的方向,但如何去“教教材”却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做进一步的深化和延伸,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如在圆柱体积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的安排是基于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完整理解和推导的,学生已经知道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Sh,教材提出的问题是: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还可以写成:V=( )。如何让学生拓展空间,与生活建立联系呢?为此我设计了两道生活化的题目。

(1) 一根圆柱体钢材,底面积为28.26cm2,长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

(2) 一根圆柱体钢材,底面直径是6cm,长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通过计算和应用,学会理解并使用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V=π(■)2h,然后通过对比领悟到体积的计算要素:必须要先求出圆柱体的底面积(这是第一步),然后再求体积。

将公式放在现实生活中考量,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而后被激起学习的热情,能够挖掘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有关圆柱体体积方面的数学信息,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出发,运用圆柱体体积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替换教材练习,加强数学应用训练

新课标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已经做了较大的调整,比旧教材更具灵活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教材中的每一道题不可能做到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教材,使数学训练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如在圆柱体积的练习设计上,我立足教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替换。针对本校的花坛建造问题,我提出以下训练题目:学校建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花坛,底面直径为3m,高为0.8m,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为0. 5m,那么这两个花坛中央需要多少方土要填?(如下图)

为此,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并将各种数据都考虑在现实之列,诸如抹水泥、填土等一系列实际问题,然后根据数据进行计算。经过这样的替换,能够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的使用中,我又积极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后,我出示一瓶喝了一大半的饮料,瓶子的下部近似圆柱体(如右图),让学生思考:这个瓶子的容积到底是不是350毫升,可以怎样计算出瓶子的容积?学生进行积极探究,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其中讨论后决定要先测量、计算剩下的水的容量,因为这是圆柱形状的,然后把瓶子倒过来,再测量瓶子上面部分空出来的圆柱形体积,这样把两个体积都加起来就得到了这个瓶子的容积了。

(责编 黄春香)endprint

猜你喜欢
圆柱体瓶子圆柱
圆柱的体积计算
附加整流装置的圆柱体涡激振动数值研究
为什么灌满水的瓶子不易破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找出圆柱体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
圆柱体对垂直其中轴并过其中心的转轴转动惯量的几种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