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导”彰显数学课堂魅力

2014-03-03 20:42顾燕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妖怪长方形正方形

顾燕华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奏,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倡导因课而异的导入方法,让学生融入其中,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魅力四射。

一、导入的情境,应注重趣味性

如果新课的导入情境充满趣味性,学生会把学习看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多媒体演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几只小鸟正在欢快地飞来飞去,突然天上飘来了几朵乌云,天立即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

师: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生1:可能会下雨。

生2:可能会刮风。

生3:可能一会儿又晴天了。

……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事情有可能会发生,也有可能不会发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能性”。

通过情境创设,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可能性”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下面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导入的题材,应注重新颖性

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的题材越新颖,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选取现在比较流行的新事物、新信息来融入新课的导入中。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多媒体演示:在蓝天白云下,出现了3只可爱的羊。

师:你们认识它们吗?

生(笑着说):认识。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排列顺序吗?

生(高兴地):喜羊羊、懒羊羊……

师:如果老师还按这样的顺序排下去,第8只会是哪只羊?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有13只羊,第13只又是哪只羊?其实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

上述案例中,选取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中可爱的羊为题材,并通过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数学活动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三、导入的问题,应注重挑战性

好的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中点燃学生思维智慧的火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启动器。教师在导入时,可以根据新知的难易程度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 出示两幅草地图: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生1: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师:谁来猜一猜,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

生2:长方形的大。

生3:一样大。

生4:正方形的大。

师:如果老师要准确比较出这两块草地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办法呢?

生5:求出它们的面积。

……

师:那应该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通过引入问题,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引发矛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很快进入对新知的探索中。

四、导入的方式,应注重针对性

有些教师听了名师的课后,觉得名师采用的新课导入方式效果非常好,于是他上同一节课时就一味模仿名师的方式导入,但效果却不够理想。这往往是因为地区和学生学情都有差异,别人的导入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生,甚至教材上的导入方式也不一定适合。因此,设计新课导入要注意有针对性,要做到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例如,二年级下册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导入,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 “文具盒的长度”导入进行教学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意识到这点后,我就重新设计了导入内容:唐僧与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一日,他们被妖怪拦住了去路,妖怪说:“猴头,快把唐僧交给我。”孙悟空大笑说:“休想!先吃我一棒。”便从耳朵里掏出只有9毫米的金箍棒,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变成9厘米;再说一声“变”,变成9分米;高喊 “看棒”,金箍棒变成9米。孙悟空一棒向妖怪打去,只听见“哇”的一声,妖怪被打死在地。同学们,在故事中,哪些单位是已经学过的呢?哪些单位又是新朋友?这节课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这些新朋友,好吗?

从上可见,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改编,采取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入方式,才会导出好的效果。

总之,教学有方,导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新课导入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因此,每位数学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要导得精、导得巧,才能使数学课堂彰显魅力。

(责编 金 铃)endprint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奏,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倡导因课而异的导入方法,让学生融入其中,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魅力四射。

一、导入的情境,应注重趣味性

如果新课的导入情境充满趣味性,学生会把学习看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多媒体演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几只小鸟正在欢快地飞来飞去,突然天上飘来了几朵乌云,天立即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

师: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生1:可能会下雨。

生2:可能会刮风。

生3:可能一会儿又晴天了。

……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事情有可能会发生,也有可能不会发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能性”。

通过情境创设,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可能性”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下面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导入的题材,应注重新颖性

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的题材越新颖,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选取现在比较流行的新事物、新信息来融入新课的导入中。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多媒体演示:在蓝天白云下,出现了3只可爱的羊。

师:你们认识它们吗?

生(笑着说):认识。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排列顺序吗?

生(高兴地):喜羊羊、懒羊羊……

师:如果老师还按这样的顺序排下去,第8只会是哪只羊?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有13只羊,第13只又是哪只羊?其实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

上述案例中,选取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中可爱的羊为题材,并通过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数学活动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三、导入的问题,应注重挑战性

好的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中点燃学生思维智慧的火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启动器。教师在导入时,可以根据新知的难易程度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 出示两幅草地图: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生1: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师:谁来猜一猜,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

生2:长方形的大。

生3:一样大。

生4:正方形的大。

师:如果老师要准确比较出这两块草地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办法呢?

生5:求出它们的面积。

……

师:那应该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通过引入问题,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引发矛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很快进入对新知的探索中。

四、导入的方式,应注重针对性

有些教师听了名师的课后,觉得名师采用的新课导入方式效果非常好,于是他上同一节课时就一味模仿名师的方式导入,但效果却不够理想。这往往是因为地区和学生学情都有差异,别人的导入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生,甚至教材上的导入方式也不一定适合。因此,设计新课导入要注意有针对性,要做到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例如,二年级下册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导入,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 “文具盒的长度”导入进行教学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意识到这点后,我就重新设计了导入内容:唐僧与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一日,他们被妖怪拦住了去路,妖怪说:“猴头,快把唐僧交给我。”孙悟空大笑说:“休想!先吃我一棒。”便从耳朵里掏出只有9毫米的金箍棒,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变成9厘米;再说一声“变”,变成9分米;高喊 “看棒”,金箍棒变成9米。孙悟空一棒向妖怪打去,只听见“哇”的一声,妖怪被打死在地。同学们,在故事中,哪些单位是已经学过的呢?哪些单位又是新朋友?这节课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这些新朋友,好吗?

从上可见,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改编,采取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入方式,才会导出好的效果。

总之,教学有方,导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新课导入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因此,每位数学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要导得精、导得巧,才能使数学课堂彰显魅力。

(责编 金 铃)endprint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奏,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倡导因课而异的导入方法,让学生融入其中,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魅力四射。

一、导入的情境,应注重趣味性

如果新课的导入情境充满趣味性,学生会把学习看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多媒体演示: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几只小鸟正在欢快地飞来飞去,突然天上飘来了几朵乌云,天立即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

师: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生1:可能会下雨。

生2:可能会刮风。

生3:可能一会儿又晴天了。

……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事情有可能会发生,也有可能不会发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能性”。

通过情境创设,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可能性”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下面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导入的题材,应注重新颖性

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导入的题材越新颖,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选取现在比较流行的新事物、新信息来融入新课的导入中。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多媒体演示:在蓝天白云下,出现了3只可爱的羊。

师:你们认识它们吗?

生(笑着说):认识。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排列顺序吗?

生(高兴地):喜羊羊、懒羊羊……

师:如果老师还按这样的顺序排下去,第8只会是哪只羊?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有13只羊,第13只又是哪只羊?其实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

上述案例中,选取了现在比较流行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中可爱的羊为题材,并通过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数学活动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三、导入的问题,应注重挑战性

好的问题应是课堂教学中点燃学生思维智慧的火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启动器。教师在导入时,可以根据新知的难易程度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 出示两幅草地图:

师: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生1: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师:谁来猜一猜,哪一块草地的面积大?

生2:长方形的大。

生3:一样大。

生4:正方形的大。

师:如果老师要准确比较出这两块草地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办法呢?

生5:求出它们的面积。

……

师:那应该怎样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一起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通过引入问题,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引发矛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很快进入对新知的探索中。

四、导入的方式,应注重针对性

有些教师听了名师的课后,觉得名师采用的新课导入方式效果非常好,于是他上同一节课时就一味模仿名师的方式导入,但效果却不够理想。这往往是因为地区和学生学情都有差异,别人的导入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学生,甚至教材上的导入方式也不一定适合。因此,设计新课导入要注意有针对性,要做到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例如,二年级下册 “认识分米和毫米”的导入,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 “文具盒的长度”导入进行教学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意识到这点后,我就重新设计了导入内容:唐僧与三个徒弟去西天取经,一日,他们被妖怪拦住了去路,妖怪说:“猴头,快把唐僧交给我。”孙悟空大笑说:“休想!先吃我一棒。”便从耳朵里掏出只有9毫米的金箍棒,大喊一声“变”,金箍棒变成9厘米;再说一声“变”,变成9分米;高喊 “看棒”,金箍棒变成9米。孙悟空一棒向妖怪打去,只听见“哇”的一声,妖怪被打死在地。同学们,在故事中,哪些单位是已经学过的呢?哪些单位又是新朋友?这节课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这些新朋友,好吗?

从上可见,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改编,采取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入方式,才会导出好的效果。

总之,教学有方,导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新课导入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创造。因此,每位数学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要导得精、导得巧,才能使数学课堂彰显魅力。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猜你喜欢
妖怪长方形正方形
剪正方形
剪拼正方形
分类数 不出错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妖怪来了
妖怪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