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研究

2014-03-06 08:15王景华韩振丽
关键词:陕西价值观理念

王景华,韩振丽

(1.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2.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陕西地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之一,既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推进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随着历史变迁,这一地域文化在走向衰落的同时,其蕴含的一些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力也已经大大削弱,在现时代都成了历史记忆。要推动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强化人们对于陕西地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和认同。

一、结合陕西地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重要意义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而陕西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1]60,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族远古文化摇篮。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就发祥于这里,关于他们的很多遗迹和传说保留至今。而且,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源创造和兴盛繁荣的中心,这一时期形成的历史构成了华夏文化的主脉,这使得“陕西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最为浓厚的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的传统和积淀”[2]14,也使得陕西“在记忆、保存、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绝对优势”[3]44。不仅如此,陕西还是延安精神、西北根据地的革命精神和陕西苏区精神的重要发祥地,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核心与精髓。而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是承继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而来,是对传统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4]。正因为如此,陕西地域文化就成为人们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基础,结合陕西地域文化来促进陕西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必然的历史选择。

中国文化发展是一条曲折蜿蜒的历史长河,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传承特性。特别是从陕西地域文化的特点来看,陕西地域文化作为具有“陕西风格的中华文化”,由于“地缘和心理情感的缘故”,对陕西人“有着心理的亲和力和历史的传承力”[2]11,结合陕西地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够唤起人们对陕西历史文化的直接记忆,使人们在陕西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认知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增加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亲近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并更加自愿和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从陕西地域文化的最深处寻找能够获取人们内心认同、引起共鸣并最终指导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价值理念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结合陕西地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价值观,生长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土壤”,是“对中国优秀价值理念的概括和提升”[4]。因此,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然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它们作为“渊源有自、源远流长、在百姓日用间影响最大、在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理念”,构成了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陕西地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之一,历经周秦汉唐和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了具有陕西风格的中华文化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这些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是“在社会治理与人性的实现上最能深入到社会底层而富有影响力和有益于社会发展与长治久安”[5]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对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付诸实践、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炎黄文化的凝聚精神。由于陕西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与黄帝的发祥地,也是炎帝与黄帝及其部族相互融合形成华夏民族主体的历史故地,由这一地域存有的大量炎黄二帝的遗迹和传说组成的炎黄文化,就成为中华民族基于血缘认同和地缘认同等自然认同,形成文化认同和心理凝聚的纽带,“炎黄子孙”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自称,陕西也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之地。炎黄文化表现出来的这一凝聚精神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构建的中华民族认同,就是在血缘认同和地缘认同等自然认同基础上基于以价值认同为核心的中华文化认同而形成起来的民族认同,就是在这一炎黄文化的凝聚精神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而形成起来的民族认同。因此,结合炎黄文化的凝聚精神就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资源。

(二)周文化的敬德重礼精神。周人起家于关中地区,是以一小邦之力克商而后采取分封制与宗法制建立了全国政权,而他们又是农耕民族,这使得他们“在艰苦环境奋争时,……坚信人的努力可克服客观存在的困难”[6],强调人的主宰地位,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注重现实、注重人事”,形成了“民惟邦本”的重民本思想;在天人关系方面,他们则力求把天命置于人的自觉意志决定之下,强调人通过“德”可以决定天命,这使得他们较早地冲破了原始自然宗教的迷雾,进入了理智意识觉醒的时代,形成了“以德配天”的思想。在这一觉醒意识影响下,周公顺乎人们改造自然世界及生活的要求制礼作乐,致力于创建一种文化意义的和谐政治秩序和营造优雅的人文环境,以规范人们对于自然生活的努力方向,由此就形成了周人以“德”为中心的礼乐文化。由于这一文化是以忧患意识为其发生条件,而肯定人通过自身的自觉努力建立生活中的规范秩序,因此它不仅使中国很早就成为世界上的“文明礼仪之邦”[7],也为以儒学为主导的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人之地位之肯定”的精神方向和肯定世界的基本态度。在今天,这一礼乐文化已经演变为“陕西历史文化中以德为本、以礼为先的道德传统”,在陕西精神中呈现为“尚德重礼”的价值追求,在陕西人日常生活中则成为“崇尚礼仪道德、追求文明的人文修养”[8]。而这一尚德重礼的精神又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是相契合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提升人们道德境界”[9],从而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和谐有序。因此,结合周文化的敬德重礼精神就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要求。

(三)秦文化的多民族统一精神。秦进入关中地区,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因时而变,实行变法革新、奖励耕战、广纳各种人才,推动统一大业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政治制度建设上,它摒弃了过时的周朝分封制度,建立了郡县制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等,建立了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国”[2]2。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权大统一的制度格局,形成了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态,不仅为后世创建了大一统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帝国范式,而且也使秦文化的多民族统一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基本元素。这也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要求相契合的。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价值目标,就是要不断推进各族人民群众生活富裕和我们的国家走向富强,不断实现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推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不断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和巩固这种多民族有机统一的国家形态,增强国家凝聚力。因此,结合秦文化的统一精神就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本要求。

(四)汉文化的开拓进取精神。西汉是由楚人在关中地区建立的皇权王朝,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代表“北方文化传统”)与长江流域的楚汉文化(代表“南方文化传统”)借此形成了全面交流和融合。特别是到汉武帝时期,“汉文化作为周、秦、楚人文化的交汇,达到了激烈交锋的程度”[10]。“南方道家之形而上学旨趣、燕齐五行迂怪之说,甚至苗蛮神话、原始信仰等等皆渗入儒学”[11]。结果,楚汉文化的“浪漫与想象”的热烈自由情感使汉人个性得以充分敞开与张扬,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天真烂漫的想象与追问使他们自身更具外向性,更具自由度,更具激情与活力,更具创造性和开拓欲,由此促成汉文化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这表现在西汉初期,推行黄老之术来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到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击败北方强匈奴,又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凿通丝绸之路,促进与相邻诸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12]。汉文化的这一开拓进取精神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支撑,也为陕西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提供了精神资源。在今天,这一开拓进取的精神已经成为陕西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动陕西人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勇于争先,不断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这也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相契合的。我们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爱岗敬业,更要开拓进取,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勇于争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因此,结合汉文化的开拓精神就成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手段。

(五)唐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西周时期的史官伯阳父(又称“史伯”)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不同存在的合理性给予了充分肯定”[2]3,避免了对差异和多样性的排斥和抗拒,显示了周人当时就具有一种海纳百川、接纳多元共存的开放包容精神。到皇权王朝最为昌盛繁荣的唐代,由于在思想上采取宽容开明的政策,容许儒、释、道三教并行不悖,这使长安一度成为三者竞相绽放的舞台,也使周人开放包容的精神发展为盛唐气象。这表现在“唐文化性格开放、活跃”,文化态度宽容、宽松,“文化形象大气而粗旷豪迈,刚毅而散漫,排他性较小,创新性较强”,“有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13]。具体而言,从来源看,唐文化有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融合。从血统上看,唐文化是“汉文化、胡文化及其东亚、西亚、南亚多种域外文化以及南北各地域文化相交融的结果”。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跨欧亚的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通道和桥梁。从形态上看,唐文化“有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的融合”。这些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唐文化“特有的海纳百川式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精神气质”[14]。这一精神气质及其相应的艺术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都早已渗入中华民族心理的深处,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而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气质相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文化的世界性与本土性有机结合的产物,其中所有内容和因素都是传统与现代、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双向交流、相互渗透于包含的结晶”[15],它反映了中华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容纳四海的胸襟和开放包容的精神,代表了中国应有气度,是民族自信的表现。因此,结合唐文化的开放包容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资源。

(六)红色文化中的延安精神。遍布三秦大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1]61,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延安精神”就诞生在这里。“崇高的政治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等,“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新的精神创造”[2]12,因此构成了中国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也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精神,勇于开辟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改革创新精神,勇于战胜各种困难险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和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因此,结合红色文化中的延安精神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内在要求。

三、结合陕西地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具体途径

结合地域文化推动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多方面内容,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但是如何实现陕西地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有机结合,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对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6]。这就为我们结合陕西地域文化推进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要结合地域文化推动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要结合陕西地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以及践行,因此要入挖掘和弘扬陕西地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实现这些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具体说来,陕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蕴含丰富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但在现时代它们都成了历史记忆。特别是唐末五代以后,随着中国政治中心的东迁,经济中心的南移,边疆界域的退缩,丝绸之路的衰落,曾有的贯通东西的大贸易通道变得封闭堵塞,原先广阔的多元混合经济变成了人稠地窄的单一小农经济,原先兼容并包的多元共存文化结构也转变为一种“尊先王遗风”的义理约束[17],陕西文化由开放走向“内向”保守,整体上趋向衰落[1]62。与之相伴随的是,陕西人在思想上变得内敛封闭、守旧僵化,在行为方式、文化心态、意识心理以及思维模式、性格等方面则形成了厚重务实、安分守己、小富即安、重土恋家、经验思维和怕冒风险、倔强不灵活等特征。这些特征重重地打上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烙印,深深印刻在陕西人心里,严重制约了“凝聚精神”、“敬德重礼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开放包容精神”等传统优秀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作用的发挥,大大削弱了它们对于陕西人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结果,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一直引领全国经济文化发展,而很多陕西人则对“自身地域文化资源价值和应有的文化地位认识不足,开发不足,也致使陕西的文化优势彰显不足”[1]67。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后现代西方文化及其理念的大量涌入,陕西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消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商业娱乐文化和大众消费文化的蓬勃兴起,再加上现代各种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陕西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以及当代文化的精髓更是难觅。尽管如此,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推进陕西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要继承和发扬陕西文化传统,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促进人们对于陕西地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和认同。

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是主体性觉醒的人,是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去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相融洽的奋发有为和开拓创新的理性人。为此,要结合陕西地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来推进陕西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塑造出一种积极吸收陕西地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的同时,扬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之封闭保守性及其个体的依赖性,高扬人的主体性及其个体的人格独立性的现代陕西地域文化。因此,我们就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促进人们正确理解和客观评价陕西地域文化的地位和价值,同时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推进陕西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从而实现陕西地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贯通,实现陕西地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

首先,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陕西地域文化及其中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的广泛宣传和认知,不断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陕西地域文化及其中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促使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二者的内在本质关联,从而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要立足于陕西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传承和创新陕西地域文化中不断赋予“凝聚精神”、“敬德重礼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民族团结融合的精神”、“开放包容精神”、“延安精神”等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以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尤其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域文化中的锐意进取、竞争甚至勇于创新、勇于争先的精神,并有意识地把这些因素融入到陕西这些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中,促进它们丰富和完善,同时推动人们把它们融入到自身的日常生活中去,转化为它们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实际的生产生活。再次,应当围绕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在继承和弘扬陕西人优秀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的条件下,努力探索思想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新课题,促进价值主体的理性自觉,确立道德自律的行为规范和科学目标,从而使人们的行为能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最后,要推广先进典型事迹和人物,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和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先进典型事迹和人物以及党员的示范效应,以言传身教的现实生命体验方式,更好地激发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良知,从而形成一种崇敬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秦开凤.陕西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复兴研究[J].陕西省情研究,2014(1).

[2]杨尚勤.新时期“陕西精神”研究[J].陕西省情研究,2012(1).

[3]石英.陕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比较优势研究[J].陕西省情研究,2012(1).

[4]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

[5]郭齐勇,叶慧.核心价值观要有中国元素和现实性[N].光明日报,2012-03-24(7).

[6]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4.

[7]刘生良.长安文化的发端及其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用陕西精神助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N].陕西日报,2014-03-11(16).

[9]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3-05(6).

[10]黄新亚.长安文化与现代化[J].读书,1986(2).

[11]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二卷[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12]朱士光.长安文化之形成及深入推进其研究之管见[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3]王亚荣.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4]高天成,林智.长安文化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意义[N].西安日报,2008-10-06(5).

[15]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N].光明日报,2014-04-02(13).

[16]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17]葛承雍.秦龙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地位[J].人文杂志,1998(1).

猜你喜欢
陕西价值观理念
我的价值观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