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建设的文化自觉:基于民主文化的视角*

2014-03-11 08:16赵雪红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主制度政治

赵雪红

(渭南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陕西 渭南,714000)

中国民主建设的文化自觉:基于民主文化的视角*

赵雪红

(渭南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陕西 渭南,714000)

民主政治的成功运转不仅依赖于良好的制度设计,同时还依赖于成熟的民主文化。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民主文化的发展和巩固,并形成了一种复合式推动民主文化的动力机制。与此同时,民主文化的发展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发展路径。通过上述的努力,中国的民主文化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体现为公民理性意识的觉醒、规则意识的形成和公共参与精神的成型。

民主文化;文化自觉;理性意识;参与精神;规则意识

一百年前,随着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被革命推翻,中国开启了建设现代民主政治的新历程。在这个伟大的历程中,中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为实现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国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的当家作主地位。在看到这些巨大历史进步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文化层面所进行的诸多努力。事实上,回顾二十世纪的政治史不难发现,中国的思想文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展开。

政治文化与民主建设:民主文化维度的分析

从政治学角度而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巩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世界上比较成熟的民主国家,其民主发展的历程通常都长达二三百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这些国家完成了选举权的扩大,民主思想的普及,制度设计的完善民主文化的成熟等内容。民主政治的成功运转,需要两大基础:民主制度设计与制度环境。所谓民主制度设计,就是指承担民主政治得以运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构成了民主政治得以运转的“硬件”。比如选举制度,投票制度,议会制度,政党制度等方面。制度本身设计的是否合理以及诸种制度设计之间是否能够相互协调是制度功能发挥的基础。具体而言,从民主制度运行的角度来讲,制度设计要最大限度的表达普通民主的意愿,尤其是要保障少数群体的意愿表达权利。换言之,制度设计本身能否充分的表达各个方面民众的意愿是其民主与否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考虑到民主政治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因此这些制度安排之间能否协调一致的服务于民众利益同样是制度设计的根本要求。比如,投票制度上是采取简单多数决还是绝对多数决,还是比例制;在立法、行政和司法关系上,是采取平行关系还是采取立法权主导;在政党关系上,是采取党际联合还是各党票决等,这些方面的制度之间采取何种组合模式同样也影响到民众民主意愿的表达效果。结合上述两方面来看,民主的制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精心对待。在现代政治学研究中,众多的学者都将制度层面的研究作为了民主政治的主要研究方向,这些研究力图在制度设计层面来更好的实现民主。

尽管民主制度层面的研究蔚为大观,但是众多的研究还是发现民主政治的运行并不仅仅关于制度设计本身,制度在一个什么样的制度环境中运行同样也影响着制度的绩效。基于这种反思,学者们开始将文化因素纳入到民主政治的研究之中。通过深入的分析影响民主政治运转的文化因素,人们才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民主政治成功运转的奥秘,从而更好地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这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标志是《公民文化》一书的出版。阿尔蒙德运用比较政治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了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五个国家的公民文化,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在现代政治体系中存在着村落型,冷漠型和参与型三种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各个国家由于历史传统的差异和发展阶段的不同,其政治文化也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该书准确的总结道:“一个稳定而有效的民主政府,不光是依靠政府结构和政治结构;它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对政治过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持民主系统,否则,这种系统获得成功的机会将是渺茫的。”换言之,这种政治文化的差异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民主政治水平。此后,对于民主政治进行文化层面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从而为我们深化对于民主政治的认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前所述,民主政治的良好运转不仅依赖于制度设计方面的成功,而且还与良好的制度环境密不可分。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提升民主政治运转的绩效,甚至能够一定程度上克服民主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因此,形成良好的民主文化同样是推动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也提示我们必须将发展民主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长期以来,很多国家过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民主制度的设计方面,而相当程度上忽略了民主文化的建设。由于没有合适的制度环境,不少新型的民主国家并没有建设预期中良好的民主政治,反而陷入到了民主失败的泥潭中。可以说,民主文化建设的缺位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本文认为民主文化是一个社会中的普通民众所形成的对于民主价值和实践的认同态度。这种认同态度包含了三个方面:个人主体意识与理性意识的觉醒;对民主制度和活动规则的认同;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态度。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民主文化的内涵。首先,民主政治要求公民个人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能够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和权利义务有清晰的理性认识。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公民才能够独立而理性的参与民主政治。其次,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游戏规则,民主政治需要公民尊重民主实践的结果和民主政治的程序,这样才能够保证民主政治是一种有秩序和有规则的政治活动,而不是导致政治的动荡和失序。最后,公民认同生活其中的政治共同体,对于公共事务具备参与的热情和责任感,而不是对于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只有具备了参与的热情和公共责任感,民主政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得到保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民主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方面,从根本上讲仍然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因此超越于社会发展条件的思想意识无异于空中楼阁,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作为一个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高等动物,人类能够创造条件和环境推进民主文化的发展,发挥其积极的能动作用。在推动民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只有从现实的社会条件出发,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才能够找到民主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民主文化的发展之路正是遵循了这个普遍原理。

构建中国的民主文化:动力机制与路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已经建成了先进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良好的制度架构。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概括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民主制度已经日趋完善和健全,从宏观的国家层面到微观的基层单位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主制度。然而我们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只是这项复杂系统工程中一个方面,从文化的角度而言,我国还面临着改善民主政治的制度环境,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文化的重任。

在推进民主文化建设过程中,我国从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动力机制是民主文化发展的前提,廓清民主文化发展的动力所在,是我们更加清楚的评估民主绩效和发展前景的前提。路径选择是民主文化发展过程所采取的战略或途径,即在民主文化的动力基础上采取何种方式来推进民主文化的发展。只有采取合适的发展路径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动力机制的功效,从而推进民主文化的最优发展。对于民主文化的发展而言,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它们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动力机制而缺乏合适的路径选择,民主文化的发展将廖无头绪,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只有路径选择而没有动力系统,民主文化的发展也将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回顾中国民主文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展,无论是从动力机制方面还是从路径选择方面来说,中国的民主文化都科学而合理的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中国民主文化的动力机制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经济层面因素的变迁。只有从经济和社会因素入手,我们才能够真正抓到文化发展的脉搏。正如马克思精辟的总结道:“人民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因此,社会的经济生产和分配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变迁和社会变化是一切思想文化演变的根本性动力。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民主文化得以形成的根基。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彻底废除了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剥削,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人民当家作主。换言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破除了经济活动中的不平等,为民主文化的发展打下了经济基础。民主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其内容更本质上看是由这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被奉为圭臬,由此导致的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同也被视为理所当然。这种状况对于民主政治而言无疑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即经济领域的严重不公破坏了民主政治所蕴含的平等和自由的启蒙理念。正如学者科恩所指出的:“少数人拥有巨额财富而多数人陷于相对贫困之中,这就会使一些人的参与为另一些人所操纵、甚至控制提供了机会。”即便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良推翻了封建专制的统治,新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所实现的民主政治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本身的政治游戏,广大普通民众在这种民主政治中难以发挥主体性作用。这种民主政治所蕴含的民主文化事实上成为了资产阶级垄断民主的理论武器。它宣扬个人的绝对自由和财产权利的神圣性,从本质上看它是对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正当性给予辩护,并进而麻痹了普通民众争取真正民主的意愿。与上述民主政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真正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奠定了经济基础。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全体人民占有,从而消除了阻碍民主政治真正实现的经济根源,这也就为民主文化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能够保证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从而保证了社会公正的实现,这同样为民主文化的巩固创造了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除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其重大缺陷还在于分配领域所存在的严重社会不公平。社会不公的存在导致了表面上民主参与的机会为事实上经济不平等所阻碍。尤其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活动所需要的巨额的金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都将普通民众排除了民主参与的过程之外。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于社会两极分化提出了明确的批评:“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提醒我们注意发展中面临的陷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注意保持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使得广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普遍受益;避免了社会两极分化的出现,从而保障了普通民众真正参与民主政治的平等机会。

其次,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为民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这两大民主制度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支柱,提供了从基层到国家层面的民主参与渠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更加重视基层民主制度设计和民主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成为基层民主的重要体现,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民主制度安排,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民主制度的完善极大的促进了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和民主参与技能,为民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动力。

最后,社会的进步同样提供了民主文化不断获取的动力。建国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得到激发。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的多元化激发了各种群众团体的产生,公共领域逐步产生。这些因素无疑都是民主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归纳起来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各种民主制度的完善以及一系列社会因素的形成都有利的促进了民主文化发展。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了一套推进民主文化发展的复合动力机制,这个机制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向度共同推进我国民主文化的发展。

中国民主文化的路径选择

上述的分析揭示了中国民主文化发展的具有的巨大而广泛的动力。如何发挥出这些动力的最佳效果同样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培育民主文化的路径选择上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发展路径。所谓自上而下的发展路径,指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和实践民主文化,从而为民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榜样。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身作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执政理念和行动准则,初步奠定了民主文化的基础。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毛泽东在晚年犯了个人崇拜和破坏民主的错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充分汲取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将发展民主政治作为了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民主文化建设也成为了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大力推动。这包括了批判个人崇拜,发展民主法制,反对政治特权,肃清封建思想,根治官僚主义等内容。这些改革都大大推进了民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改革开放后民主文化发展的新平台。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建设政治文明的理论命题。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这赋予了法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从民主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为推动民主政治的法治化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党的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论命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中民主法治是重要的政治基础。上述简要的回顾不难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始终把发展民主政治作为重要的政治使命,并从各方面大力推动民主文化的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民主文化的大力推动起到了重要的榜样作用,成为自上而下实现民主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实现民主文化自上而下的发展同时,我国同时也在推动民主文化实现自下而上的发展。所谓自下而上的发展,这里指的是通过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培育和巩固民主文化,从而在全社会形成民主文化的坚实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实践民主文化。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是与我国民主改革从基层民主向更高层民主发展路径相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层实现了村民自治,社区自治和企业代表大会制度。这些基层民主设计极大的激发了人民群众实践民主的热情,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了民主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从而为民主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条件的成熟,民主改革的趋势也将进一步加快,在基层民主业已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往高层推进民主改革已经成为了未来改革的目标。比如现阶段在全国不少地方,已经开始试行乡镇干部的公开选举。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民主文化的发展还存在着基层向高层逐步推进的路径。

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看,中国民主文化的发展路径事实上采取了一种复合式的路径选择。一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从自身做起,大力推动民主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基层的民主实践也积极的培育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文化,为民主文化的扎根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可以说,这两种路径的有机结合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民主文化的发展,实现了高层领导和基层群众共同推进的发展路径。

中国民主发展之路:政治文化维度的展望

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政治民主,实现当家作主的历史。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最终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想,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在民主制度的设计方面,而对于民主政治得以运转的文化维度关注不足。民主政治的实现不仅依赖于一系列民主制度,同时还需要民主文化的支持。只有这二者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民主政治才能够发挥最大的绩效。从政治文化的维度考察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我们发现民主文化对于推进民主政治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具体而言,这种推动作用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公民个人的主体意识和理性意识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与封建时代的专制政治文化下个人的依附性不同,经过一百年来民主文化的启蒙和发展,我国公民的个人主体意识和理性意识已经得到了根本的确立。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分析政治发展时曾敏锐的指出,公民个体对于政治活动的理性化认识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具备理性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公民构成了民主政治的微观基础。

其次,公民的规则意识和对于民主政治的价值认同已经确立起来。民主作为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它的运行的必要前提是社会成员对于这种规则的遵从;否则,民主政治导致的只是政治的混乱乃至社会冲突。公民的规则意识中,最为典型的体现是法治意识的确立和巩固。在中国民主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法治文化的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纵观世界上民主政治运行良好的国家,不难发现这些国家都是法治程度比较高的国家。这些国家的经验提示我们,一个国家只有实现了良好的法治,其民主政治才能够发挥良好的功能。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对于法治对于民主政治的作用有着真切的认识,他指出:“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国家的法治建设,进行了持续的普法教育,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从民主文化的角度而言,公民的法治意识的显著提升,有助于公民规则意识的形成,对于推进民主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

最后,公民的公共参与精神和公共责任感已经形成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主政治的成功运转不仅仅依赖民众将民主活动视为最求自身利益的政治活动,同时还需要公民将参与民主政治视为自身责任感的体现。这种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精神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成功运转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公民才能够积极参与民主政治,而不是陷入到政治冷漠乃至政治虚无主义的尴尬境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以来,通过加强思想观念的教育和推进民主政治的改革,我国的广大公民的参与精神和公共责任感得到了加强和巩固,对于中国的民主发展充满信心,这为民主精神的发扬和延续奠定了坚实的观念根基。

[1]应克复,金太军,胡传胜.西方民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阿尔蒙德,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王圣诵,等.基层民主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0]赖海榕.中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乡镇半竞争选举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1]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李保林)

D602

A

1671-0681(2014)03-0022-04

赵雪红(1977.10-),女,陕西澄城人,渭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

2013-09-16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BEA110055)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

猜你喜欢
民主制度政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