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教育探究

2014-03-11 12:02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农责任感三农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加强对涉农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使其积极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什么是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增强受教育者的责任素质,帮助受教育者树立高尚的责任意识,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提高责任能力,并自觉外化为责任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涉农高职学生责任教育是指教育者以涉农高职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其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与教育方式,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为目的,使学生在自觉提高责任能力的同时,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责任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涉农高职学生责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奉献精神,能吃苦的“学农、爱农、奉献农业”的优秀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实用人才,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因此,涉农高职院校担负着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农业专门人才和 提高农民素质,为“三农”服务的重任。

2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推进的战略部署。落实中央要求,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2013年10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组织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上作了《实现中国梦 基础在“三农”》的专题报告,指出在“新四化”当中,农业现代化还是短板,是弱项。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四化协调发展,实现四轮驱动。可见,农业高职院校已然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强力推手。然而,面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却出现了农业领域人才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农科专业学生从事农业甚少、大量的农业专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主体缺乏,今后“谁来种地”问题日益突出,保证农业发展“后继有人”面临新挑战。

有关调查表明,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出了自我责任强化、集体责任淡化、尤其社会责任弱化的现象,不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涉农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父母文化程度有限,经济条件大都不很富裕,加之深知父母工作的脏苦累,报酬低。因此,他们急于跳出农门,对于多数人来说,学农是不得已的选择。非个人主观意愿选择涉农专业,加之对所学专业及自身能力认识不足,学生对涉农专业缺乏信心,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动力不足,学农难爱农。涉农高职院校的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责任感淡化。他们急于想成就自我,但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层次,缺乏为“三农”奉献青春的坚定志向。真正立志献身农业,服务三农者不占多数,对农业情有独钟的屈指可数。他们虽能把自己的命运、前途和国家的命运、前途结合在一起,立志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可一旦涉及到具体利益时,又往往首先考虑个人得失。许多涉农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农村去,一些学生不愿承担公民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总之,涉农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农村缺乏感情,对农业专业缺乏热情,对扎根农村到基层就业缺乏激情。因此,对涉农高职院校学生加强责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3 探索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 16号)文件中,强调了“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根据涉农高职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责任教育必须帮助其端正专业思想,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和肩负的历史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将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3.1 立足学生特点,强化课程教育,提高学生责任意识

责任教育始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课题,课堂又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主战场”。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贯穿于其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意识。涉农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教育应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中心,深入开展“三观”及择业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端正人生态度,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教育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成才,怎样才能成才,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对技术人才的急迫需求,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念,坚定对所学专业的选择,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农业职业技术、立足岗位成才的价值取向,从而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学农、爱农、乐农的坚定信念,并着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安于基层、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促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专业课教师利用融渗的方式对学生开展专业责任教育,让学生主动学农。民以食为天,我们所有人都受着农业的恩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问题,就是因为中国美必须农村美,中国强必须农业强,中国富必须农民富,所有人都有着对农业应尽的责任,涉农高职学生更是责无旁贷。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特征,对农业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要求知识化和专业化。经过学校培养出来的学子,不可能马上成为精英之才。因此,涉农高职学生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去,积极接受基层锻炼,增加对基层实际的了解,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只有牢固树立远大志向,努力提高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认知水平,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才能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在热情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从而使自己成为服务“三农”,推动“三农”发展,为“三农”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精英之才。

通过职业指导类课程,针对涉农高职教育职业性特点,尤其针对学生“学农难爱农”、“学农不从农”,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发展前景,了解国家“三农政策”及就业政策,邀请涉农企业专业人员宣讲农业产业发展前景,邀请毕业生中就业创业明星回校宣讲成功经验,邀请先进模范人物讲述自己人生感悟,通过这些激发学生树立“学农、爱农、献身农业”的坚定志向。

3.2 把握时代特点,加强科教兴农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涉农高职院校的学生正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而要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帮助农民全面小康的关键又在于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传统农业,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这就需要大批具备现代三农发展理念和综合职业素质的生力军充实到农村,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和践行五位一体、四化同步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三农骨干工作者。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农业技术人才还是很紧缺,可见涉农学生就业前景还是很广阔的。这样,只有让学生看到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认清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才会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从而激发出其内在的热爱专业的兴趣点和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农、爱农、奉献农业的光荣感、责任感,增强学生献身农业,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信心。专业课教师要给学生经常介绍专业课程、专业内容和专业发展动向,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提升学生学农的兴趣,从内心感到学农不是没有前途,而是大有作为的;使其充分认识到作为生活在和平、繁荣时期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理想、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历史使命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动力,把握在校时光,刻苦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3 结合专业特点,强化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促进学生责任内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 自我体验及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对于促进涉农高职院校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以社会实践为突破口,探求大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的契合点,个人事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结合点,个人前途与服务“三农”的切入点,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国情、农情、民情,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涉农高职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他们结合所学专业进行“三下乡”活动,使他们进一步了解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认识党的“三农”政策的正确性;同时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农村基层对最基本的科技文化知识的迫切要求,使他们感受到专业技能在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在农村这片广阔的田地上将大有作为,大有发展前景,可实现理想目标和人生价值,从而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更坚定目标,在实践中塑造自己,增强为农业发展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专业课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把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专业性的社会实践环节。比如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杨凌农高会展馆,让学生感受农业高科技的魅力,增强对涉农专业的了解和热爱;通过开展服务“三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集体意识、团队精神,让学生从中自我发现,从而提升对农业专业的兴趣,增强专业认同;按专业特点聘请职业导师深层次引领学生了解本专业,热爱所学专业,让学生体会专家在“自己尝试、自己操作、自己发现、自己体验、自己评议”中学农的乐趣,坚定学农爱农奉献农业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勤奋进取、勇于攀登、甘于奉献、积极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开展专题研讨、调研、观摩、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他们爱学习,会学习,爱思考,会创造,爱钻研,使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另外,志愿者活动也可实现将社会责任感引入社会实践的目标,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最佳平台。主要是利用节假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及亲身体验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服务,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及良好品德的养成,培养起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总之,涉农高职院校要形成全员育人理念,建构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整体合力,拓宽思路,积极发掘和创造各种实践性教育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责任意识、在活动中促进责任内化。

参考文献:

[1] 李南飞. 农科大学生责任教育探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2.

[2] 刘晓瑞. 涉农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探析[J].考试周刊,2014,(26):165-166.

[3] 刘 萍,曹毓刚,任得元,等.构建五种载体,探求涉农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J].考试周刊,2014,(7):158-159.

[4] 张 越,王平祥. 探索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N].光明日报,2010-04-14.

[5] 柯炳生.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牢记重大责任投身广阔舞台[N].中国教育报,2010-05-07(1).

[6] 罗明惠. 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研究[J].科教论坛 ,2012,(5):102-103.

[7] 卢奕坤 ,蕴 波,魏东华. 提高农科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用型人才[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3):19-21.

[8] 刘 萍,张晓林,刘晓瑞.以人文关怀视域创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1):47-49.

猜你喜欢
学农责任感三农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感恩与报答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乡村振兴呼唤“学农爱农”
学农教育的意义远大于活动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