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思考

2014-03-11 09:27陈艳,沈劼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职业化辅导员

陈艳,沈劼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这支奋战在学生工作一线的队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选取高等院校中新建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的方式,对该类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并针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站在全国的高度,为该类学校辅导员队伍走向职业化提出了策略建议:出台高校辅导员从业资质的统一规定、试行职业水平认证体系,帮助辅导员进行专业方向定位、设置科学化的培训方案、重新建立考评等管理体系以及培养辅导员的职业精神、建立辅导员专业组织等,进一步推动辅导员队伍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17-03

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始建至今,高校辅导员队伍已经经历了5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高校共有专职辅导员9万多人,比2006年增长33%。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时代,辅导员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也被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师,为保证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多个文件,强调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辅导员工作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职业化。

一、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理念和思路的一次重大突破。从全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上海是最早开始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探索的地区。其积极探索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从构建科学化模式、实行专业化培养、推动职业化发展等方面入手,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然而在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中,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职业化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由专科学校独立或是由多所不同层次的学校合并后升格的新型本科高校。从1999年至2007年,国家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208所普通本科院校,占全国740所本科院校的28%。目前在上海的30余所本科院校中,新建本科院校占了近20%。在这些高校中,学校在学校管理、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正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改进的实际问题,因而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工作、辅导员工作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被忽视、受排斥、不理解现象,队伍流动性较大,稳定性较差,他们自我的职业角色定位较为模糊,职业综合素质不高,职业目标不明晰,致使他们成为了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是指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不能顺利应付工作的一种应急反应,是各种长期压力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1]笔者曾有过一段在新建本科院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经历,对这份工作和职业有着较为深切的体会,同时通过与多位辅导员的交流、访谈,对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1.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基本上,该类高校的辅导员基本上带班人数在200人左右,同时不少辅导员还同时兼任学生党支部书记、二级学院组织员、团总支书记等职务。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调查显示对于工作感觉到力不从心、心理压力大的辅导员占到了20%;有64%的辅导员表示基本能够应付目前的工作,偶尔有些焦虑;感到工作得心应手的仅9人。调查还显示,没有一位辅导员认为自己与行政或专业教师具有同等地位,甚至有39.7%的辅导员认为在学校辅导员根本没有地位。高达97%的辅导员表示有转到其他岗位的想法。

2.辅导员的选拔任用。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提出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上海市教委在2005年6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德〔2005〕25号)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9月,笔者所在的学校出台了《上海X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队伍建设意见》),按照“高进、明责、精育、严管、优出”的要求,提出了建设辅导员队伍的总体目标,构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框架,并就学校辅导员的配备与选聘给出了明确的意见。2013年,学校根据新的形势对原有的《队伍建设意见》做了修订。每年的辅导员选聘,根据计划向社会公开发布招聘信息,后由校辅导员选聘工作领导小组,即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工作部、人事处等部门负责人进行面试后录用。

3.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与培养。笔者所在的高校规定辅导员队伍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组织部、人事处为主要建设的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党政共同承担辅导员的管理和教育责任。《队伍建设意见》还规定,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和工作业绩考评归口党委学生工作部;辅导员的职级晋升、认定归口党委组织部;辅导员的教师职务聘任归口人事处;而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领导、工作考核归属其所在学院党总支。学校在辅导员的培养上,2005年的《队伍建设意见》中提到了岗前培训及任职一年内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2007年,根据上海市教委《关于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学校开始组织辅导员参加由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上海高校辅导员专业培训基地负责的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和职业化培训,同时学校还自行组织开展辅导员的日常培训工作。文件还鼓励较好完成本职工作的辅导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按照相关规定报销一定比例的学习费用。

4.辅导员的待遇与晋升。笔者所在学校为辅导员在学生公寓内“三同”配备基本生活设施,每年拨出十五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日常活动、社会考察和岗位补贴、奖励等;每两年开展一次优秀学生辅导员评比活动,授予“优秀学生辅导员”荣誉称号并给予物质奖励。endprint

2007年1月上海市教委出台了《上海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办法(试行)》(沪教委人〔2007〕3号),该办法包括专职辅导员。笔者所在高校也研究制定了上海X大学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办法,辅导员的职务聘任走思政教师系列。文件还规定:根据学历不同,在辅导员岗位上连续工作,并符合晋升要求的,可晋升为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级调研员。一般本科学历辅导员,工作满五年且考核称职可晋升为主任科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则只需三年半时间。

二、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职业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建本科院校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文件从选拔任用、管理培养、待遇晋升等多方面对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和职业化发展进行制度保障,但结合问卷和访谈的情况,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特别是笔者所在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我们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工作任务重,职业角色模糊。问卷显示笔者所在学校的辅导员对于工作感到力不从心、心理压力大的辅导员占到了20%;有64%的辅导员表示基本能够应付目前的工作,偶尔有些焦虑。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多而杂,工作任务重,工作成效不尽如人意。同时,辅导员的职业角色也比较模糊。不少辅导员反映,自己曾多次被用于教学安排、催缴学费和学生贷款等工作,不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自己就是学生的全职保姆,是一个处理事务性工作的高级熟练技工,这些造成了辅导员工作的“缺位、错位、虚位”现象。[2]

2.工作专业程度低,职业综合素质不高。目前,笔者所在的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虽然对学历有较明确的限制和要求,但是对于应聘者所学的专业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从辅导员目前所学的专业结构上看,最后学位为思想政治教育或相关专业的比例仅占总数的10%左右,这就造成了辅导员专业理论水平不足、知识面偏窄、科研能力不强等问题。由于事多事杂,辅导员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较少,而且高校对于辅导员的培训和进修也缺乏一定的体系化,这些也是造成辅导员群体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3.缺乏职业认同,职业方向不明确。近年来,辅导员队伍来源不断优化,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据统计,2006年,我国辅导员中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较2005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但在这样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中确有相当多的人缺乏较为明确的职业方向和目标。笔者所在的高校中有77.8%的辅导员表示自己对未来的发展前途表示迷茫。同时,辅导员普遍认为自己的职业地位较低,虽然很多学校都说辅导员具有行政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但基本上没有辅导员认为自己和学校的行政人员或专业教师具有同等地位,笔者所在的学校有39.7%的辅导员认为在学校辅导员根本没有地位。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感受到来自学校、社会群体对辅导员职业的认同,相反却更易感受到自身的非专业性以及职业地位的落后,这也是造成目前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强、职业归属感差、职业成就感低的主要原因。

三、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职业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

通过对笔者所在的上海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调查,笔者分析总结了该校辅导员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辅导员队伍存在的诸多问题显示出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基础弱、职业发展空间不畅、自我职业认同不足等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从国家、学校的层面入手,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严把进口关:设立辅导员职业资格制度。职业化的最基本要素就是有明确的入行标准和要求。如同法律工作者要通过司法考试;财务人员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学知识、有会计上岗证才能入职一样,笔者认为辅导员的入职也应设立相应的标准和要求,这样既能很好地规范辅导员的从业标准,加快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脚步,又能较好地对“辅导员”进行准确的职业角色定位,提升其职业地位。笔者建议设立全国统一的辅导员职业资格考试。考试内容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管理学及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每年进行一次,由专业机构实施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在招聘辅导员时要严把进口关,认真执行选聘要求和标准,同时对已入职的辅导员采取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资格考试才能继续上岗工作的办法。

2.科学设计职业规划:引导辅导员进行职业化发展。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发展较为完善,其由专兼职管理人员共同组成,按照专业分类来开展工作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转变“辅导员是一种临时职业”的观念,通过为辅导员设计科学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径来进一步明确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笔者建议:借鉴美国的先进理念,根据目前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划分,为辅导员们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职业咨询、教育管理、社会工作等五个职业发展方向,同时按照行政或专业教师将他们的职业路径分为两大类,从职务提升和职称提高两个方面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引导和规划。在职称评定上建立单独的辅导员职称评定系列,制定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定标准,力争培养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专家、学者,专心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职务提升上,要把辅导员真正列入高校后备干部的“蓄水池”,按照“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拓宽辅导员成长的渠道。[3]

3.优化培训机制:实现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需要。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给学生工作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要求,对辅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就要改变过去对辅导员的培养没有明确目标的状况,通过在职培训、全覆盖式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使辅导员的整体专业素养达到更高的水平。学校可以借鉴MPA的培养模式,设置科学化的培训方案,以能力提升为导向,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剖析+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培训体系,提升其职业化水平。同时,辅导员自身也需要有危机意识,明确学习型思维对自身职业发展和职业价值的重要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改变目前的单一知识体系,不断涉猎多学科的知识领域,有效克服职业倦怠。[4]

4.体现人文关怀:提升职业满足感和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体现着一种职业道德,它显示出从业者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进程,离不开这种精神的存在。学校必须大力树立和培养辅导员的职业精神,从内部激励辅导员投入工作,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对辅导员思想的影响,端正职业心态;同时关注辅导员的成长,通过关爱和尊重,营造出辅导员的职业氛围,以此推动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走职业化道路才能予以突破,尤其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职业化势在必行。近几年来,辅导员队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因此笔者相信,目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的一切困难和问题都将会迎刃而解。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这个职业中来,有更多的人愿意扎根到这份崇高的事业中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美芸,秦淑平.从职业品牌理论改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J].科教文汇,2013,(1):185.

[2]王莉.基于组织生涯管理理论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应对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3):200-202.

[3]罗涤,姚木远.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7,(6):84-86.

[4]陈蔚,胡斌,干薇.解析专业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08,(10):53-56.

作者简介:陈艳(1983-),女,公共管理硕士,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组织部工作人员;沈劼(1981-),女,教育学硕士,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大学讲师,中级职业咨询师,中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职业发展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职业化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