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秦琼看《隋唐演义》的道义精神

2014-03-12 03:13王泽亚万金平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道义精神

王泽亚,万金平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 文法系, 辽宁 锦州 121000 )

长篇白话历史小说《隋唐演义》,成书于清代,共二十卷,一百回,七十余万字。它讲述了隋灭唐建的一段历史演义,是一部兼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作品。小说用了大量篇幅,书写以秦琼为代表的隋唐之际的英雄人物,而秦琼身上所体现的道义精神,在作品中得到了多层次的表现,具体说来,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私人知遇之情义,江湖是非之道义,家国使命之大义。道义精神让以秦琼为代表的隋唐英雄获得了丰富的精神内涵,《隋唐演义》借英雄传奇,倡扬传统文化精神的思想旨趣。

一 秦琼在《隋唐演义》中道义精神的形成

中华民族一向崇仰正义,追求崇高的道德与正义理想。从中国春秋时期起,“道义”一词便一直存在。《易·系辞上》云:“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意谓道义是建立在人的本性基础之上的。《孟子·公孙丑上》云:“吾知言,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则馁矣。”孟子认为,刚强正大的浩然之气,其内涵就是道义。从而,道义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为后人所传承并践履。中国在道义上把“义”界定为轻后果与结论,重规范与动机的道德行为标准。在儒家思想中“天下为公”的正义理想融会贯通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始终,成为华夏子孙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道义精神内涵的了解,能更好地将它发扬光大。道义指的是道德和正义。它既包括简单的义气和侠义,又包括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道义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牺牲个人成全天下的精神。

在清代由于社会积弊严重,民众对伸张正义、扶危救急的侠士十分向往,褚人获顺应民众呼声,整合了前人所著之作,又加入作者本人对道义精神新的理解,著成《隋唐演义》一书。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救世好汉,他们或仗义疏财,或救民于水火,为还天下于太平,不惜舍生取义。其中被后人称之为“隋唐书胆”的秦琼,就有“义绝”之美誉。他扶危救急,行侠仗义,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用行动深刻表现了道义精神的内涵。

在《隋唐演义》这一传奇历史小说中,从前期看秦琼是绝对的主要人物。作者不惜大量笔墨,从秦琼的生平、人物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入手,来塑造这样一位义薄云天的人物形象,从各个方面突出其身上的道义精神。尤其是把第四回“齐州城豪杰奋身,楂树岗唐公遇盗”作为秦琼这一人物的出场,实际上隐含着许多寓意。

首先,交代了秦琼的祖父是北齐领军大将秦旭,父亲是北齐武卫大将军秦彝,这一身世背景,借以说明人物的性格养成、道德意识及正义之感的来源;其次,写到秦琼体态魁梧,好打抱不平。由此可看出,他平日里就富有正义感,这样读者就不难理解后来这一人物的仗义之举了。最后又有“他母亲宁夫人,他娘子张氏,也都有截发留宾,剉荐供马的气概”[1]。这样的家庭环境,无疑为秦琼道义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精神氛围。

除此之外,《隋唐演义》中有大量关于秦琼的故事记载,如《秦琼当锏卖马》、《叔宝救驾红泥涧》等。随着身份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他身上所反映出的中华文化中的情义、道义、大义愈发明显,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愈发厚重。

二 秦琼在《隋唐演义》中道义精神的体现

《隋唐演义》一书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又依托于秦琼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来,通过他自身的成长历程和遭遇,将道义精神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平面到立体地展现出来。通过不同角度和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多层次地阐释道义精神的涵义。

《隋唐演义》前六十回可以说是秦琼的发展史和思想的成熟史。作者并非从一开始就把秦琼放入一个深明大义,心忧天下的框架之中,而是在一件一件事情的积累中使其慢慢成长起来的,并最终承担起天下道义。这样也使得人物形象真实、丰满,表达情感不突兀。

(一)私人知遇之情义

平民之间的“义”与传统道德的“义”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不再带有等级观念和权势观念,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不论贵贱,投桃报李式的情谊。整部小说中秦琼与单雄信的交集颇多,从单雄信出手救下秦琼起,秦琼便一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报答单雄信对他的知遇之恩。于秦琼而言,富贵是一时的,朋友是一世的,他待朋友始终如一,不会因为地位的升降沉浮而改变。他不在乎官匪有别,在他看来帮助过他的人,就值得他去回报。更何况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救命之恩的人。

秦琼并非是为了前程抛弃朋友之人。他发达了,却没有忘记在危难时雪中送炭的朋友;他烧了绿林账,更是因为他知道这一班朋友,做的都是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正义之事。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2]。就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人,无专主之亲,无特定之疏,惟以道义是从。即不问亲疏,但以道义是亲,亦即以义为处世准绳。尽管单、秦二人后来分道扬镳,但患难中结下的兄弟情谊始终如故。即使在单雄信被斩后秦琼还为他建了一座“报恩祠”以报其当日潞州之恩。从这个层面上讲,秦琼报私人知遇之情义的做法,反映出了最为基本的传统道德中“义”的精神。

(二)江湖是非之道义

江湖的原则是遵守道义,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道义来评判是非。不仅如此,道义精神的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对道义的崇仰绵延不息。秦琼用他的行动将道义二字完美诠释,他以道义辩明是非,用清醒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早窥大厦将倾之气息。在大是大非面前以道义作为标准,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正是因为这种以救民于水火为己任的江湖道义,使他在江湖中立于不败之地,也为自己谋得了一个好前程。

在《隋唐演义》里,程咬金与尤俊达因二劫皇纲被杨林抓住。四十六友贾柳楼结义,决定劫牢救人,然后大反山东。在隋炀帝统治时期有人落草为寇、聚众造反并不是件稀奇事儿,许多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们会以义相交、行侠仗义来发动反对封建王朝腐朽统治的武装斗争。这种以“义气相投”为基础的结义、聚义,强调了朋友间的舍命相助是无需亲疏与血缘关系的,只讲求一个“义”字,他们以道义作为评判江湖是非的标准。这些人除了秦琼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被官府逼反的。但是秦琼的身份与这些草寇不同,他前途一片光明。秦琼被卷入这场江湖是非,显然不是出自他的本意。然而,他却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个王朝的黑暗与腐朽,并能清楚自身作为社会一员,甚至是站在社会链条高端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履行怎样的道义精神。虽然他也说过:“忠君报国是我秦琼毕生的心愿”,毕竟推翻隋朝暴政才是人间正道,造反不符合封建礼法,却符合天下民心。此时在秦琼身上体现出来的更多的是,舍生取义、救民于水火的侠义和明辨是非的江湖道义。

古人说:“义者,宜也”[3]。传统的思想认为,义是人的立足根本。真正的正义之士必然选择为拯救天下苍生而不惜放弃自己的锦绣前程,愿意无条件牺牲自身利益以成全道义。是非对错面前,秦琼始终站在了正义与大多数人的一面。他在这里表现出来的江湖道义,不是任侠纵为,而是一种对正义的探索和坚持的外化表现。除此之外,江湖道义也可以被看作是在政治斗争中,组织力量,巩固团结,保护自己的一种重要手段。秦琼之所以在上瓦岗之后能统帅三军,深得众英雄的爱戴,除了与他自身的才华能力有关,恐怕也与当年反山东时,他所做出的“义”举是分不开的。

(三)家国使命之大义

《隋唐演义》中最富有使命感的一面就是它反映出的道义精神,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翻版,而是真真正正的忧国忧民,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天下大义。它通过秦琼个人在“义”这条路上的成长经历,反映出在传统文化中由情义、江湖道义向家国大义的发展趋势,由救苦救难、救人于危难之中到心忧天下、顺应时势、拯救万民的转变。如果认为道义仅仅是一句“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仅仅是为朋友两肋插刀,那么“义”的精神就太肤浅片面了,这样的义只能被称为是小义。道义的最高境界是忧国忧民,为国家民族事业而无条件献身,具有一种使命感。

在《隋唐演义》一书中,不乏有盲目殉义,死守小节的王伯当、单雄信之流。而经历了反山东、破铜旗、夺玉玺、弃瓦岗、滞洛阳的秦琼,早将一身荣辱淡忘了。当他看到当初为道义一起起义,一起斗争的朋友为自己集团的利益,走上背“义”的道路时,他那“义于天下共安危”的想法就更加强烈。无论是殉义,还是为了自身利益,都不能成为阻碍民族大义的牵绊。于是,当李唐大军攻打郑国时,秦琼见王世充并非明主,天下大势又已归唐,毅然决然地归顺到了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的帐下。在封建社会中有一种思想叫做忠贞不二,秦琼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不合封建礼法的,但是“臣等愿追随秦王殿下,早日结束战乱,还天下百姓以太平”的豪言,却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当初的聚义反山东就是为了能推翻暴政,让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再次投奔他人的确小节有亏,但无碍大义,个人荣辱与天下太平孰轻孰重,不言而喻。

秦琼不是神,而是人。一边是一起结义,一起战斗的过命兄弟;另一边是担起黎民福祉的民族大义,他在为家国天下做出选择时也有过矛盾和挣扎。但在大是大非面前,秦琼没有犹豫,他再次将个人的情感、荣辱抛下,他迸发出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担起民族大义的道路。在履行责任,承担道义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中的道义精神注入了新的灵魂——一个民族从来都不能缺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 秦琼道义精神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隋唐演义》这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小说,不是为了再现历史而写历史的。它以历史上隋唐时期改朝换代为背景,以英雄身上传播出来的正能量来对当时的现实社会进行反讽,褚人获在作品中赞扬秦琼有情有义,通过他与单雄信的自私、宇文成都的愚忠、李元霸的狂妄、罗成的桀骜相比,挖掘出他身上厚重的精神文化底蕴和无处不在的情义、道义、大义精神。通过对一个一千多年前人物的赞扬,来讽刺现实社会的种种积弊。

作为明末清初的易代文人,《隋唐演义》的作者褚人获深感世态炎凉和世情的虚伪,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社会责任感极度缺失。他经历过明朝的覆亡,了解明末清初的世间百态,他希望通过文化动人的力量,让读者不要忘记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道德传统,不要因为受异族的统治而将自己最珍贵的文化道德传统丢失。因此,他在《隋唐演义》中整合了《隋史遗文》、《隋炀帝艳史》、《大唐秦王词话》、《新唐书》、《旧唐书》等书籍以及大量的民间传说,塑造出秦琼这一形象,意在以此方式为人们树立起道德上的典范和精神上的标帜,使人们充分认识到“道义”的重要性和它不可或缺的社会意义,也为了警醒世人,达到拯救世风,唤起人们社会责任感、民族使命感。

秦琼是《隋唐演义》中少有的几个历史人物,他的各种传奇事迹,是由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总结前人的口传书授才得以流传下来的。早在秦琼未反山东身居济南府之时,就有许多关于他打抱不平、行侠仗义的故事,这些故事由“带腿的告示”口耳相传,中间又添枝加叶,逐渐形成了绘声绘色,有血有肉的传奇。[4]

数百年来,人们对秦琼这一形象不断地进行填充、修改。时至今日,秦琼以“义绝”、“书胆”等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尤其当单田芳的评书说到:“山东济南府历城县,马快班头秦琼,秦叔宝”时,人们马上就会想象出这样一位威风凛凛,义薄云天的山东汉子。

秦琼的形象日渐丰满,而最令后世读者对其崇仰的原因是,他是情义、道义、使命感与责任感等诸多正能量的化身,是传统文化精神的外化表现,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欺压与奴役时时存在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十分注重“义”这个字,他们主张朋友之间交往以义为先,要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愿意无条件地为朋友牺牲自身利益。无论朝代如何更换、社会如何变化发展,一种不变的精神品质就是道德与正义。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赞扬、传播秦琼身上的这种品德,甚至通过艺术形象,虚构出各种披肝沥胆、生死与共、救弱扶倾、行侠仗义的故事,就是要把他这种乐于助人、扶困济危、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精神树立成为人们做人准则,成为人们推崇的思想行为。后世人们对秦琼的推崇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颂扬。

结语

一本《隋唐演义》讲述了隋唐草莽英雄的光辉事迹。对于草莽英雄来说,讲义气是第一位的,道德与正义重于生命。《隋唐演义》写众英雄以义气作为其魅力的主要来源,以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的形式,为人们再现了传统文化中“道义”的本质内涵。而秦琼则作为众英雄的代表被称为“义绝”。他报知遇之情义,辨是非之道义,承使命之大义,不愧有隋唐第一义士的美誉。这样的英雄人物,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成为人们追崇的对象,他的事迹映射出世代中国人民对道义的无限追求,他的道义精神影响着无数中国人。

参考文献:

[1] 褚人获.隋唐演义[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

[2] 孔子. 论语·里仁篇:第四[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 子思. 礼记·中庸[M].武汉:崇文书局,2007.

[4] 李燕青.论隋唐历史小说中秦琼故事的素材来源[J].社会科学论坛,2009(22):88-91.

猜你喜欢
道义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小野清一郎的“道义刑法”:历史、传承及反思
拿出精神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情文兼具的道义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