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对策探析

2014-03-12 20:58李洁明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形势思政政策

李洁明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陕西 西安710038)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既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的特殊育人使命,也具备使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所需的大局观和思维能力训练、和谐人格塑造等一般教育功能。高校应确立“形势与政策”课应有的重要地位[1]。但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本文从分析其影响因素入手,集中探讨了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的对策。

1 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为此,中央高度重视,1987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规定将形势与政策教育列入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1996年至2005年中央有关部门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等一系列文件。其中在《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除思政课的四门必修课外,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2]。中央的这一系列文件对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响应中央政策,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一门必修课程目前在各高校已经普遍开展。

从青年大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面对复杂多变的世情变化,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只看到问题的表象而对问题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甚而会表现出一些不理智、不应有的过激行为。他们自身发展往往也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现象,如对事物反应敏锐但分辨是非能力较弱;重知识技能而思想修养略显欠缺等。他们也因自身发展的不协调易受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形势与政策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需要,从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帮助他们全面、正确、准确地把握形势、认识事物,提高分辨是非、端正自身行为的能力。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作为国家的建设者,从客观上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这种政治素养既包括他们参与政治社会生活的政治主体意识,也包括他们对国际国内政治形势,以及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准确认知和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和生动的社会现实联系较为紧密。形势与政策报告涉及的都是重大现实问题,都是人们最为关注也最为希望得到解答与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大学生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形势与政策报告一方面让理论的介绍寓于鲜活的现实之中,其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另一方面也把现实的东西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得学生更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辨别事物的发展方向[3]。实践证明,在大学生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辨别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良好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主体意识,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从各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问题集中体现为:教师授课内容的随意性较大,其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课程性质定位认识模糊、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学生缺乏积极性等方面。

2.1 教学内容偏离课程主旨,随意性过大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课堂的便捷途径使学生能够洞知世界及国内形势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学习最新的中央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以此增加他们对世界及社会形势的认知,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政治素养。因此课程的内容讲授就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实效性较强。但在有些高校,由于疏于管理,缺乏制度的监督,形势与政策的授课没有统一的规范,教师所讲的专题随意性很大。比如,有的教师说这种课学生基本没人听,只要选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就可以了。还有一些教师懒于备课,将本应不断变化的授课内容固定化,如围绕台湾问题或西藏问题,甚至能讲授一个学期,而且每一学期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如果抛开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时效性的基本主旨,随意选择讲授专题或使专题内容不能紧跟时代的节奏,关注时代的热点和难点,也就失去了它开设的应有意义。

不仅如此,这种随意性还体现在教师对课程内容把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由于课程备课难度较大,其内容都是新近发生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所以很难在网上或其他媒体找到可供参考的现成教案,每一个专题讲什么内容,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如何围绕所讲要点组织材料都必须由任课教师独自完成,那么不同学历,不同知识阅历的人对课程内容建构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也就因人而异了。

2.2 教师及学生对课程定位认识不足,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通常能够发现不少学生并不是很积极,上课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籍等。学生认为该课程和自己关系不太大,影响不如专业课那样直接,所以觉得上课没劲,逃课者不在少数。甚至部分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认识不足,不能全副精力的投入课堂教学,备课不精心,不注意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虽然在这种课上多媒体教学已经基本普及,但由于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师授课不注重教育教学规律,因而也就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了。

2.3 缺乏与课程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师资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要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4]。可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很难做到这一点。形势与政策课对教师的要求并不亚于普通专业课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要高于普通课程。这就要求要有与其相匹配的高水平的专业化的师资。而事实往往低于理想目标。教师队伍不仅没有实现专职化,学缘结构较杂,学历层次和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辅导员队伍反而充当了该门课程的主力。这种情况与课程本身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相去甚远。课堂教学缺乏活力,授课效果差也就可想而知了。

3 提高课程实效性的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的本质特征而强调时效性和系统性,因此必须通过与专任教师结合、与概论课思品课结合、与学生参与结合,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并通过网络交流,使形势与政策课成为全方位为学生提供思想指导的课程[5]。为此,应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3.1 把思政师资建设作为提高思政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师资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改造人的思想,提升人的素质的一项综合性教育,其对教师的要求往往高于普通专业课程。它在政治素质,知识体系,学缘结构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不同要求。因此,思政师资建设是教学实效性提升的保障,是基础。

首先,学校领导要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强校”建设规划,把思政课教师培养纳入学校的整体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把培养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总盘统筹来考虑。按照专兼职相结合的原则,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实行竞聘上岗,为此可以吸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部门的优秀教师加入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来,不断充实和优化师资结构。

其次,以思政课教学为试点,邀请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的知名教授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跟踪指导,并对所开课程的授课质量进行达标评估,对不合格的教师进行再培训或者转岗。

再次,以校内思政课教师为主体,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并使之成为制度化的常规活动。通过教研活动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提升教学水平搭建平台。学校可通过薪酬制度的改革鼓励和激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统辖部门还应制定教师的短期培训和集中轮训计划,按照学有所需、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用有所成的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地对师资队伍开展培训,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个人魅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精心安排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有统一的规范。每一学期教师要讲什么专题,应依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学期下发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要点而定,教师的备课资料除网络资源外,可使用《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作为参考教材,以《半月谈》、《瞭望》、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栏目等主流传媒的时政资料作为学习参考[6]。适时反映本年度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政策,联系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及学生的思想特点,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中,还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安排好课堂教学。部分教师在授课中不注重课程特点,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自我为中心,授课敷衍了事的做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不注重对事实进行理解解读。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融合众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其讲授难度是比较大的。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要通过事实的传达使学生既了解事实的真相,又懂得形成既定事实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在传达即成事实的同时,对其成因进行适度的理论解读。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要增强他们的理性认识,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改造人和塑造人的思想的目的。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事实的传达,而忽略对事实理论的阐释,这只能说他只达到了授课的一半目的。

(2)忽视对理论总结的事实论证。课堂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世情、国情教育的一个微小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传达的基本事实往往是通过高度浓缩化的理论总结体现出来的,这些理论总结往往具有概括性、综合性和抽象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事实求是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事实的介绍对理论进行具体的更为简单化、明了化的解读。如此才能使我们的课程化为一门学生爱听、真正受用的学问。

3.3 夯实学生思政主干课程的理论基础

思政课的群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在讲授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要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相联系。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基本原理对事实进行分析,继而增强他们分析问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授课中既要把握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又要关注时事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和因果联系,增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教育功效;同时要注重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变迁,使教学内容不断地推陈出新,以展现该课程的时效性[7]。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对问题的理论认知和分析判断的不在少数,这也突出反映了我们思政课在理论讲授这一方面基础不够牢固的

缺陷。思政课群组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缺少了哪一部分,都是不完整的,哪一部分没有做好,都会直接影响到另一部分的开展。因此夯实思政理论课的基础对于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认识重大现实问题,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非常必要的。

3.4 转变观念,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各级领导部门一再强调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很多人思想深处对这个课不重视,不但学生不重视,就连教师也提不到应有的重视程度。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的互动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授课的热情。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地位的认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矛盾的。从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因其关注的是我们身边的热点时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兴奋点,但由于多种原因,又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这种兴趣,如教师不良授课的因素,学生对课程的错误认识等。形势与政策课无论从课程的考察形式、上课形式以及课程本身的显性效益来说,都会给学生一种错觉。这门课程在大多数高校是作为一种考察课来设置的,而且通常是以上大课的形式进行的,加之课程不像专业课那样是以一种专业技能形式显现出来的,它的效益是隐性的和长期的,因此有很多学生觉得这门课无关紧要,从思想上产生轻视和倦怠心理。来上课也只是迫于教师考勤的压力,有些即使来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上课情绪不佳,思想不集中,心气浮躁者不在少数,其上课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形势与政策课是青年大学生认识国情,认识世情的一个重要窗口,对于他们未来人生轨迹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不容忽视。教师应在这方面多做些引导,从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中比较孰重孰轻,从该课程对人的重大影响方面,多加剖析,切实帮助学生走出误区。同时积极改进授课方式,精心备课,努力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出来。

有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不够,加之该课程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投入不够多、保护性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等等,使部分教师的上课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8]。因此,在对学生加强引导的同时,还要通过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政策引导和监督,激发教师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热情,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而真正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4] 陈潮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50-53.

[2] 高家方.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6):75-76.

[3] 付宏东.《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6):36-39.

[5][6] 袁旭东.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与创新[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8):163-164.

猜你喜欢
形势思政政策
政策
政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助企政策
政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