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南瓜白粉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2014-03-13 08:05张焕春尹国香刘学卿王冬梅王秀峰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白粉病南瓜湿度

张焕春, 尹国香, 刘学卿, 王冬梅, 王秀峰

(1.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2.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烟台 265500)

随着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南瓜作为一种保健蔬菜,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不仅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有着不可忽视的食疗作用[1]。近年来,南瓜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但由于管理技术、防治措施、品种选择等诸多方面原因,生产栽培中的病害日趋严重,特别是南瓜白粉病在保护地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经常大面积发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在烟台农科院南瓜园内对南瓜白粉病的症状、发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和措施以供参考。

1 南瓜白粉病危害及发病规律

1.1危害症状南瓜白粉病在南瓜生长各个时期均可发生,苗期危害较轻,中后期危害较重。它主要侵染南瓜叶片,严重时叶柄和茎也有发病[2]。在发病初期在叶面或叶背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白粉病斑,后期病斑扩展,逐渐扩大,最后相连成片,成为边缘不是很明显的大片白粉区,发病严重时,全叶布满白粉,白粉下面的叶组织先为淡黄色,后变褐色,后期变成灰白色,叶片枯黄,卷缩。叶柄和嫩茎的症状与病叶相似,但病斑较小,粉状物也少[3]。通过调查发现,在一般情况,南瓜白粉病叶片背面较正面多,植株下部老叶较上部新鲜叶多。

1.2发病原因南瓜白粉病为真菌病害,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田间或保护地内越冬,第2年发病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并借助气流、雨水或农事操作等传播到南瓜植株上。白粉病的发病适温20~25 ℃,适宜发病湿度范围很大,但湿度越大时发病越迅速,在保护地南瓜的栽培中,湿度过大、光照不足、管理粗放、栽培密度过大等情况下较容易发病。

1.3发病影响因素

1.3.1生育期。通过对2009年南瓜园内各生长时期南瓜白粉病发病情况的调查发现(表1),南瓜白粉病在植株生长前期(发芽期、幼苗期)很少发病,偶尔会出现一些零星病叶,在植株生长的中后期 (4~9月)是植株发病的高峰期,最重时发病率能达到90%以上。

表1 南瓜各生育期白粉病发病率的调查

1.3.2土肥状况。通过对园区内土壤状况的调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的区块发病较重; 2009年试验发现,基肥中N、P、K按常规栽培用量配合施用,发病率为15.22%;而基肥中不施P,只施N、K肥,发病率为45.50%;而不施K,只施N、P肥,发病率为75.91%。说明偏施N肥容易造成南瓜植株徒长,抗病性差,容易发病,同时,P、K肥也是影响南瓜白粉病发病率高低重要因素。

1.3.3栽培密度。2010年调查发现,种植密度为18 000株/hm2,发病率35.50%;密度为24 000株/hm2,发病率为48.85%;密度为30 000株/hm2,发病率为86.35%,说明南瓜栽培密度越高,白粉病越容易发病。试验还发现,在同一密度条件下,长势弱的发病率高,温室内部有遮挡物、通风透光条件差的区块发病重。

1.3.4温、湿度。通过2010年对温湿度及发病率的调查(图1),在南瓜生长前期,烟台地区温度较低,园内通过暖气增温,供暖期间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40%以下,白粉病的发病率较低,后随着供暖的结束,日平均气温保持在20 ℃以上,随着温室内湿度的增加,白粉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在28 ℃以上,随温度的升高和湿度的下降,发病率有所下降,说明南瓜白粉病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更容易发生。

图1 2010年南瓜白粉病的发病程度与温湿度的关系

2 综合防治技术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南瓜间的抗病性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南瓜白粉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笔者在最近几年的南瓜种植中发现,红阳南瓜(桔红皮)、甘栗南瓜(青绿皮)对白粉病均有一定的抗性。

2.1.2培育无病壮苗。

2.1.2.1种子消毒。在播前先将南瓜种子在阳光下暴晒10~15 h,并每隔2 h翻动1次,使其受光均匀。晒种不仅可以杀灭表皮杂菌,还可以促进种子后熟,提高发芽势; 把选好的种子放在55 ℃的水中浸种消毒30 min,边倒水边搅拌,待水温降到30 ℃时,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 min,或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 min,捞出用清水冲洗3~4次,放在温清水中浸种3~4 h,并搓掉种子表面的粘液,洗净捞出甩干水分后用湿布包好,在28~30 ℃条件下催芽48~72 h,露白时播种。

2.1.2.2育苗基质消毒。育苗土一般采用透气性较好的沙壤土或草炭土,播种前要对育苗基质和育苗盘进行消毒,用40%福尔马林稀释100倍喷洒或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30 g/m3,消毒完成后装盘进行穴盘育苗。

2.1.2.3加强苗期管理。播种时注意密度不宜过大,一般采用72孔的穴盘育苗,待一片真叶展平时分苗,并根据天气适当通风,控制幼苗徒长。幼苗生长过程中要控制苗床温度和湿度,在定植前喷一次25%嘧菌酯悬浮液100~200 mg/L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混合液,预防蚜虫危害及苗期病害,四叶期定植。

2.1.3加强栽培管理。

2.1.3.1轮作倒茬及清理田园,减少病原菌。瓜类连作容易加重白粉病的发生,最好能与非瓜类蔬菜或大田作物轮作2~3年,还要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洁温室内外枯枝和杂草,消除能够引起白粉病滋生的病患。

2.1.3.2配方施肥,提高抗病性。在定植前20 d,施充分腐

熟的有机肥(腐熟鸡粪或优质圈肥)75 000~105 000 kg/hm2、三元复合肥450~600 kg/hm2、氯化钾300 kg/hm2、尿素75 kg/hm2全面撤施后深翻地30 cm,使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然后褛平耙细。定植后增加冲施肥、生物菌肥施用量,氮肥少施,抽蔓期和初花期一般不追肥,果实膨大期要及时追施复合肥或复混肥,并保持土壤湿润。整个生长期内要及时摘除病、老黄叶,加强田间通风透光,提高植株的抗逆性。

2.1.4定植前进行室内环境熏蒸。白粉菌孢子特别容易飘散,并能够沾附在温室内各种设施及地面上,在棚内温湿度合适的条件下特别容易发病,白粉菌对“硫”特别敏感,所以,可以在定植前用硫磺粉30 kg/hm2、木屑60 kg/hm2,均匀混合分别放在棚室内4~5处点燃熏蒸,关棚密闭熏闷一昼夜,隔5天可以再熏1次,然后定植。注意在熏蒸过程中要严防火灾[4]。

2.2物理防治发病初期,喷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5],该乳剂可以在南瓜叶片上形成一层很薄的分子膜,造成缺氧的环境,致使白粉病菌死亡,一般隔6 d喷1次,连喷3~4次。或利用2%小苏打500倍液在白粉病的发病初期喷洒,其防病原理是利用小苏打为碱性物质,白粉病病菌在碱性条件下容易死亡。一般每隔3 d喷1次,连喷3~5次。

2.3烟雾剂防治在发病前或初发期也可用烟雾剂防治,施放烟雾剂一般在傍晚关闭风口后进行,可选用15%克菌灵烟剂4 500 g/hm2或10%百菌清烟剂6 000 g/hm2;隔8 d熏1次,白粉病发病较重时可以每隔3 d熏1次,连熏3~4次。燃放时要布点均匀,多点摆放,点燃后要及时退出温棚,关闭密封。施放烟雾剂要避开作物和易燃品,在第2天早晨打开风口,通风结束后人才可以进入温室。

2.4药剂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保护地南瓜白粉病发病前,可以用27.12%铜高尚SC 500倍液预防,隔7~10 d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发病初期可以用12.5%腈菌唑2 500倍液,或5%已唑醇悬浮剂1 000倍液,或80%硫磺500倍液,或25%乙嘧酚悬浮剂800倍液, 或50%醚菌酯3 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发病较重时可以隔5 d喷1次,连喷3~4次,几种药剂可交替使用,以防止产生抗药性。由于南瓜白粉病在叶片的正面、背面均可以发生,因此喷药时叶片的正面和背面都要均匀喷雾。

[1] 黄黎慧,黄群,于美娟.南瓜的营养价值及产品开发[J].现代食品科技,2005(3):176-179.

[2] 陈方景,程义华,刘赵康,等.日本南瓜白粉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蔬菜,2005(2):52.

[3] 廖金海.南瓜白粉病的危害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2):45-46.

[4] 张淑霞,孙兆法,宋朝玉,等.温室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西北园艺,2009(1):28-29.

[5] 熊谱成.无毒高脂膜防治瓜类白粉病[J].植物保护,1987(5):15.

猜你喜欢
白粉病南瓜湿度
植物有话说(十七) 松果:开与合,看湿度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工业锅炉饱和蒸汽湿度的运行控制
基于湿度控制的室内空气净化器高压电源设计
拉萨设施月季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
跟踪导练(二)(2)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