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植物提取物对大豆疫霉菌活性的抑制作用

2014-03-13 08:05刘淑霞杜春玉潘冬梅魏国江韩喜才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苍耳苏子艾草

刘淑霞,杜春玉,潘冬梅,魏国江,高 宇,韩喜才

(1.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黑龙江大庆 163319;2.大庆市绿色农产品检测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319)

大豆疫霉病是由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sojae)引起的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1991年沈崇尧首次报道在我国东北发现大豆疫霉Ⅲ,1996年李宝英等报道在三江平原地区发现大豆疫霉[1]。近年来,从生物界寻找植物源活性物质代替化学农药成为研究热点。从植物中提取抑菌活性物质是开发无公害生物农药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此缓解当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问题[2]。国内从植物中获取植物源物质防治大豆疫霉菌方面的研究报导较少。笔者通过对上百种植物进行查询、分析和论证,从中选择了5种植物叶提取物进行抑菌活性的初步筛选,旨在为植物源农药的进一步加工与合成提供试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l.1材料大麻、苏子、苍耳、蒲公英和艾草叶片均采自于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湿地附近。大豆疫病(Phytophthorasojae)采集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星火牧场,由黑龙江省大庆市绿色农产品监测中心分离鉴定。胡萝卜培养基(CA):200 g新鲜胡萝卜加少量蒸馏水用组织捣碎机捣碎,去残渣,汁液中加20 g琼脂煮沸熔化,加蒸馏水补至1 L,分装,121 ℃下高压灭菌30 min,备用。

1.2方法

1.2.1水提取液的制备。将采集到的植物叶片于60 ℃烘干,经植物粉碎机(60目)粉碎,取样品50 g,加500 ml蒸馏水,60 ℃恒温水浴提取4 h,过滤,滤渣再用500 ml蒸馏水90 ℃恒温提取4 h,合并滤液后浓缩,使终浓度为1 g/ml,过滤器过滤除菌,4 ℃保存,备用[3-4]。

1.2.2乙醇提取液的制备。取粉碎样品50 g,加500 ml无水乙醇,室温振荡提取24 h,过滤,滤渣再用500 ml无水乙醇同样条件下提取24 h,合并滤液后浓缩,使终浓度为1 g/ml,过滤器过滤除菌,4 ℃保存,备用。

1.2.3提取液抑菌作用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把一定体积的提取液和冷却到40~50 ℃融化的CA一起加入培养皿中混匀,使提取液的浓度分别为0.01、0.05和0.10 g/ml。待培养基凝固后,每个培养皿中放入1个大豆疫霉菌菌饼(直径为4 mm),使菌饼带菌丝的一面贴在培养基表面,每处理重复3次,对照为将病原菌菌饼直接接种在加蒸馏水代替提取物的CA平板上,24 ℃培养,72 h后测量菌落直径,并计算抑制率[5]。

2 结果与分析

以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供试植物叶质量浓度分别为0.01、0.05和0.10 g/ml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时对大豆疫霉菌的作用效果。由表1可知,5种供试植物的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效果均较水提取物好。

5种供试植物叶乙醇提取物浓度在0.01 g/ml时,苍耳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率最高,达60.12%,其次为苏子39.27%、大麻25.01%、艾草10.02%和蒲公英的抑制效果不明显;乙醇提取物浓度在0.05 g/ml时,苍耳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率最高,达76.33%,其次为大麻60.11%和苏子50.85%,艾草和蒲公英的抑制效果不明显;乙醇提取物浓度在0.10 g/ml时,苍耳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率最高,达97.25%,其次为大麻78.62%和苏子58.00%,蒲公英20.41%和艾草20.36%无明显的抑制效果。

5种供试植物叶水提取物浓度在0.01 g/ml时,苍耳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率最高,达58.19%,其次为苏子25.45%、大麻20.37 %、艾草8.05%和蒲公英0.12%;水提取物浓度在0.05 g/ml时,苍耳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率最高,达70.63%,其次为大麻50.19%、苏子40.31%、艾草10.83%和蒲公英5.37%;水提取物浓度在0.10 g/ml时,苍耳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率最高,达88.58%,其次为大麻67.08%和苏子55.02%,蒲公英15.24%和艾草15.17%的抑制效果不明显。

表1 植物提取物对大豆疫霉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由此可见,5种供试植物中苍耳无论是乙醇还是水提取物在离体条件下对大豆疫霉菌均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其次为大麻和苏子,蒲公英和艾草的抑菌效果甚微。

3 结论与讨论

(1)5种供试植物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对大豆疫霉菌的抑制效果均优于水提取物;苍耳对大豆疫霉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为大麻和苏子,蒲公英和艾草效果甚微。

(2)以植物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进行大豆疫霉菌的杀菌活性测定,存在许多问题如某些有效活性成分漏筛,原因可能是:①只以水和乙醇为溶剂,只能提取到溶解于这2种溶剂的微量植物源活性物质,也有可能是极性活性成分与非极性活性成分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抑菌效果;②与杀虫剂不同,杀菌剂有许多品种如乙膦铝三环唑等在离体条件下对病菌本身没有活性而在活体植物上则表现出极强的病害防治效果;③供试植物可能在操作过程中温度等条件不适宜造成植物源物质没有进入溶剂中[6]。笔者仅初步进行了离体试验,对于这些问题虽然在初步的筛选中难以避免,但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引起注意。另外,效果显著的苍耳的进一步活体抗菌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对其深入研究有可能发现新类型的杀菌剂先导化合物,并开发出新型的植物源杀菌剂。

[1] 陈利军,尹健,熊建伟,等.7种药用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562,5571.

[2] 潘俊,石瑶,徐明,等.植物提取物对大豆疫霉菌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1,23(2):212-218.

[3] 李永刚,文景芝.中草药水提取物抑菌活性的测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4):396-399.

[4] 刘淑霞,潘冬梅,魏国江,等.四种植物提取物对大豆胞囊线虫毒杀作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11):46-48.

[5] 方仲达.植病研究方法[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52.

[6] 冯俊涛,石勇强,张兴.56种植物抑菌活性筛选试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1,29(2):65-68.

猜你喜欢
苍耳苏子艾草
The influence of charge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sion droplets on the ion flow field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humidity
悄悄来到的苍耳
艾草
艾草青青
我爱你,祖国
苍耳先生
我的房间
艾草飘香的村庄
仙人掌和苍耳
我被克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