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西犬丘公园文脉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2014-03-13 07:51李忠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礼县城市公园文脉

陈 祺,李忠明,杨 斌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杨凌文景园林科技有限公司)

随着我国城市向大型化、现代化、经济化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日渐侵蚀,城市能否在发展中保留其历史文脉面临挑战。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的记录簿。”无论缺少其中的哪一页,都会令人们感到失落,而串起这部记录簿的绳索就是——城市的文脉[1]。在规划设计领域,文脉是指风景园林的思想核心或主题灵魂。然而,一座城市公园既包含了自身独有的地域环境,还包括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等多个单元的大融合。城市公园文脉表达注重的是其所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突显其文化特质,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持续发展[2]。研究就西犬丘公园总体规划修编设计过程中,如何再现先秦文化脉络,在原有规划主题定位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1 项目解读

1.1礼县城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春秋适中,年均气温9.9 ℃,降水量488.2 mm,年均日照1 968.1 h,无霜期183 d。据已发掘的古文化遗址,早在6 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为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近年来,礼县在城市建设中,围绕“三山两水”(三山指西山、南山和赤土山,两水指西汉水和燕子河),突出“一城六区”(一城指县城,六区指老城区、新城区、东城区、城北区、城南区和西城区),实施“东扩西进、南移北延”的战略,科学化规划,市场化运作,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一座具有现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的陇上江南山水园林文化城市初具规模[3]。

1.2西犬丘西犬丘地处礼县城西,所在地域名为西山,是指西汉水上游流域,是秦人的发祥地。项目占地面积为92.12 hm2,涉及城关镇的小北、北关、南关3村。位于紧邻城区的西山中下部,山势呈南北走向的“龟”形布局。近南北方向长1 873.3 m,近东西方向宽876.5 m,区内海拔1 440~1 530 m。规划区地貌由6梁5沟1塬构成,山体坡面较为整齐,坡度小于15%。西山山势峻峭,山际轮廓线多变并与县城相连,是礼县城西的绿色屏障,是城区登高远眺的理想之地。也是礼县城市居民游憩活动的主要场所,更是礼县对外开放、发展旅游、传达礼县古老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有效窗口[4]。

1.3秦文化秦文化是历代秦氏先祖和秦族人在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我国法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典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秦族、秦国文化而言,它们是中国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地域范围主要在今甘肃东部至陕西关中地区[5]。礼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管理中更具有强大而独特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的先秦文化的研究探索和挖掘整理,对于构筑礼县人民共同的文化认同、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具有积极的意义[3]。

2 指导原则

2.1最小化地形改造设计西山具有黄土高塬地貌发育特点,即由侵蚀、切割形成的典型塬、坪、梁、峁地貌。如何进行地形的整理与改造成为总规修编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认为,填挖式的地形改造会在景观中留下人工痕迹而失去自然的韵味,也会带来大量的工程土方而提高工程造价。最终确定为“体现黄土台塬的特色、顺应自然地势、最小化地改造自然地形、因借地形坡度创造层次丰富而宛自天成的文化景观”。根据自然地形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场地与景观设计可以保证最小化的地形改造,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现有植被与地貌特征[6]。设计时保留现状山体地形,沿等高坎边线型带植树木,修复山脊林线景观;并以山顶为端点,留出向东的主景透视线,与西汉水风情线相得益彰。

2.2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低成本景观设计要求符合低投入、高产出的标准。植物景观设计主要包括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形式,低成本植物景观设计不仅应符合一般植物景观设计原则,还需要考虑其特殊要求:尽量选择乡土植物,特别是经济果木在满足欣赏的功效之外,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注重生态植物群落,坚持采用乔、灌、草相结合,以乔木树丛为主的绿化思路,注重设计养生保健、彩化香化与鸟语林植物群落的组合;速生与慢生树种相互搭配,特别注意选择后期养护管理费用低的植物[7]。

2.3地域化文脉表达设计每个城市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积淀,在发展的过程中日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①历史性原则,为了较好地保存原有地段的历史文脉,应在其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对公园的历史文脉进行改革创新,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又要保持文脉的与时俱进。②空间性原则,历史文脉延续性的保持得益于对原有城市空间的充分尊重,即对地段的梳理与整合要建立在原有的空间基础之上。③多样性原则,公园有着休闲游憩、情感熏陶及科技示范、城市美化及文化再现等多种功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和理念,把握好每个节点的形式和功能,保持公园文脉的多样性[2]。

2.4最大化以人为本设计西山公园总体规划修编应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和顺应时代的发展,反映新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新时代的审美意识,形成具有鲜明时代性和社会性的城市综合公园,在提升公园整体品质的同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休闲娱乐场所。游人是公园的使用主体,公园改造后价值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游人的使用价值,因此,最大限度地满足游人的需求便成为一切改造规划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西山公园改造规划过程中,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游人使用的角度和视点来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8]。

3 规划构思

3.1正确理解场地特征设计师所涉足的场地往往具有或强或弱、或显或隐的自然特征。这是可供资借的宝贵资源和设计题材,同时也决定了设计师采取的整治态度。应从理解自然的机理、演变规律等特征出发,顺应自然规律开展整治活动。园林设计需要从场地自身的原有自然风貌特点和整治要求出发,结合场地周边景观的特征,深入分析场地使用者的要求,营造适宜的景观类型。设计应从区域的自然整体结构、场地周围的景观特征以及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景观要素,营造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避免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和破坏[9]。

3.2准确把握纵横文脉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方面来看,文脉包含两方面:一是来自公园与城市所处的环境背景条件,体现横向共时性的特征,这种存在的现实形态凝聚了人类生存所具有的含义和特征,城市空间则是它们的载体和容器;二是来自历史文化方面,可理解为纵向历史性的发展脉络,即公园与城市同所在地域的关联,设计应当注重其所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反映其文化特征,体现场所环境的认同感,保持发展的连续性,这就是常规理解的传统的继承和发展[10]。

3.3梳理乡土景观符号乡土景观与早期乡土聚落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历史息息相关,既是实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它能激起人们对地域特征——乡土的联想,挖掘出人们原始意识中对乡土的认知,唤起人们对土地生活模式的记忆,并将其最终沉淀为一种图式认知符号的表现。与自然环境相比,乡土景观符号的创作和景观建设行为本身就是人文环境的塑造过程。乡土景观符号的设计,需要从景观符号原形的把握以及符号种类的识别开始,一般从该地区传统文化、传统民俗、生活方式和地区产业历史传统等方面来寻找乡土景观符号的原形,梳理乡土文脉[11]。

3.4公园性质与功能定位在充分利用黄土高原台地的基础上,以生态绿化为主体,以先秦文化的挖掘与展示为核心,以县城“秦”字形布局为依托,以西汉水风情线为资借,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始终紧扣并着力挖掘“秦人发祥地”主题文化特色,有机和谐地融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全方位展现人文礼县的旅游优势。从长远规划上逐年修建基础设施和景观景点,力争做到合理布局、巧妙选址,突出秦人特色和黄土高原的双重风格。为本地城乡人民和外地游客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观光游览、娱乐休闲、科普教育、文化展示、寻根问祖的场所,为城区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西犬丘公园旅游以先秦文脉景观为主,主要用于接待游览、休闲及寻觅秦人发迹的考察人员,同时吸引人们登山、观光、运动、健身。公园定性为秦文化、原生态、保健康乐、近郊休闲式文化主题公园。

4 规划布局

4.1从“体”上把握景观轴线把西犬丘园作为礼县全部园林景观的山体部分,站在深度旅游的战略高度确立礼县的景观轴线,山环水抱前后遥相呼应,文化景观轴线一气呵成,给游人以秦公的震撼之势。①从县城东入口的秦汉大道,经秦汉大桥到秦汉大街,根据城区规划和街道绿地形式,又把秦汉大街分为秦汉东街、秦汉中街、秦汉西街3段。②西犬丘公园从东向西依次为:秦人广场—秦人蹬道—图腾广场—秦人天梯—秦人亭廊—秦人家园—秦风高台—秦风古道—秦人祠堂。③西汉水风情线的陪衬:长城护栏—烽火台—六国民俗风情园。

图1 西犬丘公园景区划分平面

4.2从“面”上鸟瞰景区划分西犬丘全园划分为6个景区(图1),即在规划区域内(西山中下部)划分为5个景区,在区域外(西山上部)划分为1个景区。①秦公塬康乐休闲区(秦人广场)。该区由3个广场组成三角对应关系,在四季生态环境中,满足不同类型游人的康乐休闲之需要(图2)。②秦风台民俗观光区(秦人家园)。该区由秦人蹬道和亭廊式组合花架构成十字型框架,交叉点为三级长城式秦风台(图3);6组秦人家园(“农家乐”)散布其间,在大气秦风之中,享受人间的和睦与悠闲。③秦公庙宗教文化区(秦人祠堂)。利用3株古柏,根据台阶地势设置三进院落的秦公庙,塑秦庄公、秦襄公和秦文公金身,成为秦人祭典的祠堂。④秦公坪经济林带区(秦人果园)。⑤秦公峁田园风光区(先秦农耕)。⑥秦公山生态保护区(大秦一统)。以速生林和先锋造林树种为主营林,让秦公山先披上绿装。山脊上的6座亭子分别重新命名为齐亭、楚亭、燕亭、韩亭、赵亭、魏亭,构筑“大秦一统”的主题意境[12]。

图2 秦人广场入口效果

图3 秦风台效果

4.3从“线”上扫描景观序列①秦文化·东向西·规则式主轴景观序列。序曲·秦人广场—渐进·秦人蹬道—转折·图腾广场—发展·秦人天梯—静态主景·秦人亭廊—动态主景·秦人家园—构图中心·秦风高台—二次发展·秦风古道—高潮·秦人祠堂—尾声·大秦一统。②秦历史·南向北·自然式副轴景观序列。初期(赢秦初固)—过度(历史转折)—中期(赢秦中兴)—后期(鹰秦崛起)—插曲(秦人子孙)—交汇(现代与历史)。

5 结语

城市公园受到“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出现了景象千篇一律的问题,城市文脉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城市公园建设应从延续和发展文脉入手,显示城市的特性,展示城市的形象[13]。文脉的传承不仅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孕育于景观之中,还提供了一个人性化的时空序列让人们回忆,最大限度地让人们释放他们的恋旧情怀[2]。对于蕴涵着文化内涵及自然景观资源的城市公园的改造,不可能对其采用简单的大拆大建的改造开发模式,保护性、可操作性及可实施程度应当是公园改造方案中的设计重点[8]。从文化的角度塑造着城市公园的地区风格,设计者只有深刻挖掘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当地文化和自然的互动关系,才能在城市公园的设计中弘扬地域文化,成为该区域社会的心理寄托和情感归宿。因此,只有在理解和尊重景观所处的地域环境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历史、尊重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才能营造出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14-15]。

[1]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倪文彦,宗峻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32-35.

[2] 李顺.公园设计中的文脉表达探讨[J].绿色科技,2012(8):37-38.

[3] 杨为民.礼县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甘肃农业,2012(15):3-4.

[4] 张景群.礼县西犬丘公园总体规划设计主题定位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6):218-222.

[5] 赵东.秦文化与秦文化余续渊流——广义上的秦文化再审视[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3):97,100.

[6] 吴远翔,邵郁.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景观成本最小化途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2-88.

[7] 武利强.低成本景观设计存在问题与分析[J].建筑技术,2012(10):173.

[8] 路毅,张佳佳.尊重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改造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12(31):10.

[9] 杨云峰,朱建宁.营造具有场地特征的城市公园——以义乌站前公园设计为例[J].中国园林,2009(12):77.

[10] 张丹.城市公园如何体现文脉[N].中国花卉报,2010-01-28(006).

[11] 胡立辉,李树华,刘剑,等.乡土景观符号的提取与其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J].北京园林,2009(1):8-13.

[12] 杨凌文景园林科技有限公司.甘肃省礼县西犬丘园总体规划设计修编[Z].2008.

[13] 承钧,张丹.城市公园设计中文脉的体现[J].北京园林,2010(10):48-50.

[14] 张振雷,王建军.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科技,2012(4):68.

[15] 陈祺,杨斌.礼县西汉水风情线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79.

猜你喜欢
礼县城市公园文脉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驰援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
浅析城市公园种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