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一次极端暴雨的中尺度分析

2014-03-13 07:51贾宏元刘鹏兵聂晶鑫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尺度银川风场

贾宏元, 刘鹏兵, 田 风, 聂晶鑫

(1.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宁夏银川 750002;2.宁夏气象台,宁夏银川 750002)

宁夏处于我国季风降雨向内陆急剧减少的过渡带,降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降水时段集中,区域差异大,7~8月累积降水总量超过年降水量的4/5,年降水量宁夏平原仅有200 mm,六盘山区则多达600~800 mm,且多局部暴雨洪涝等灾害,区域性暴雨发生率低,特别是大暴雨,近49年(1960~2008年)间常规测站仅出现过3 站次,属于典型的天气气候极端事件[1]。同时由于暴雨常会引发严重的洪涝、地质灾害,长期以来一直是预报技术难点和预报员关注的重点。

目前对宁夏典型暴雨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纪晓玲等总结提出了宁夏贺兰山东麓暴雨统计预报模型,并指出暴雨落区与850~200 hPa各层气流及中β尺度低值系统的配置关系[2],认为宁夏突发性暴雨具有明显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3-4],中北部强对流降水雷达组合反射率与南方之间有明显的差异[5],并提出了预报着眼点[6]。尽管如此,因宁夏大暴雨极少发生,已有文献对当地大暴雨研究较少,特别是中尺度系统的分析更是缺乏。为此,笔者利用常规气象探测、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加密气象站等高分辨率的探测数据及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诊断技术,分析了引发宁夏2012年“7.29” 极端暴雨过程的水汽、热力、动力场空间结构特征,探讨了造成此次大暴雨的成因及中小尺度系统结构、发生发展机制和演变特征,为强暴雨的预报和预警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1 天气实况

2012年7月29日夜间宁夏银川、石嘴山两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区域性暴雨,局地达大暴雨(图1a)。该过程局地性特征明显,降雨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为宁夏多年罕见。全区有183站次1 h雨量超10 mm,2站次1 h雨量超40 mm,累计雨量超过50 mm的有54个站,超过100 mm的有13个站,最大降水量出现在贺兰山滚钟口,达166.2 mm。银川站连续9 h降水量超过5 mm/h,5 h 超过10 mm/h(图1b),累计降水116.5 mm,超过了该站年降水量的64%,创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极值。暴雨过程造成了较大面积的道路塌陷、房屋倒塌、城市内涝及农田被淹等灾情,受灾人口81 086人,倒塌房屋811间,损坏房屋1 145间,农作物受灾19 121 hm2,直接经济损失近6千万元。由于气象部门提前预警,加强部门联动,开展了及时有效的决策和公众服务,全区无人员伤亡。

2 环流形势特征和主要影响系统

降水前期,欧亚中高纬维持两槽一脊,乌拉尔山以东广大地区维持宽广的高压脊(图2a),其底部不断有短波槽分股东移,中纬度气流平直,冷空气侵入频繁,副高较弱,且588 dagpm特征线断开,主体位于海洋上,副高脊线位于在33°N附近,584 dagpm线在宁夏北部附近摆动。29日20:00,河西中部到高原北部有小槽东移,高原偏南气流有所发展,并在宁夏交汇形成了此次暴雨过程。在降水过程中,584 dagpm西脊点基本以西伸为主,北线先北抬再南压,降水日前南压明显,降水过程中基本稳定维持在宁夏北部。

图1 2012年7月29日20:00~30日08:00宁夏降水量(a)和29日18:00~30日16:00银川逐时降水量(b)

图2 2012年7月29日20:00 500 hPa形势(a)及29日20:00~30日08:00 700 hPa系统演变(b)

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大暴雨就是主要在副高东撤南退过程中,由500 hPa西风槽、700 hPa低涡、切变及地面冷锋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580 dagpm线一路北抬至宁夏北部,500 hPa有低槽东移,带动槽后冷空气南下;从29日20:00~30日08:00 700 hPa系统演变(图2b)可以看出,原位于内蒙西部和高原东部的700 hPa低涡随着西风带系统的东移及偏南暖湿气流北抬,快速移至宁夏北部合并成一明显具有涡旋结构的系统,同时在其东部和南部分别出现了一个横切变及竖切变线,竖切变线前、横切变后西南气流显著加强,在宁夏北部出现了强烈的辐合区。同时宁夏上空处于200 hPa高空急流出口右侧,呈反气旋性环流,即大气在此层为辐散场。这种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环流特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较强的动力抬升条件,另外地面上有一弱冷锋东南下移过宁夏,迫使暖空气抬升,加强了锋线附近的上升运动。30日20:00,低涡、切变线明显东移,宁夏降雨也逐渐减弱结束。

3 物理量场诊断分析

3.1水汽条件

3.1.1相对湿度。29日20:00降水开始后,相对湿度时空剖面(图3a)上反映宁夏上空37.5°N以北高空高湿层一直表现得很深厚,750~350 hPa相对湿度均超过了80%,并不断在加强,而300 hPa以上高层干区明显,存在强湿度梯度区,表明高层有干空气侵入,属于典型的上干下湿极不稳定的湿度层结结构;30日08:00后,虽然低层湿度仍较大,但高湿层高度迅速下降,相应降水明显减弱。

3.1.2比湿。700 hPa高空比湿对降水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降水随着700 hPa比湿的增大而增强。已有研究认为宁夏暴雨700和500 hPa比湿指标一般为8.5~12.0和4~6 g/kg,而此次大暴雨29日20:00银川700和500 hPa比湿均超过了普通暴雨,分别达13和9 g/kg,且在700 hPa 以上接近饱和,700 hPa30日08:00仍维持在11 g/kg,反映此次过程雨区上空可降水量水汽非常充沛。

3.1.3水汽通量散度。29日20:00,宁夏中低层处于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北部地区的水汽辐合上升明显强于南部山区;降水前,中层水汽通量有强的辐散,低层和高层有弱的辐合,随着降水开始,中低层水汽辐合明显加强,最强时段位于30日02:00左右,中心主要位于低层700~850 hPa,中心值达-2×10-7g/(cm2·hPa·s),中层500 hPa水汽通量以弱辐散为主(图3b)。说明此次暴雨过程水汽源主要来自低层,但500 hPa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的配置加强了水汽的上升,同样促进了暴雨的发生发展。

此次大暴雨存在深厚的高湿层和远高于普通暴雨的水汽含量,其长时间维持一方面对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另一方面凝结潜热释放增加了层结不稳定,对强降水的持续及强度有重要影响。

3.2动力条件从涡度及垂直速度场107°E空间剖面图(图4)可见,29日08:00~30日02:00宁夏上空涡度场均表现为上正(中心在200 hPa)下负(中心在850 hPa)的特征,但02:00正负涡度绝对值明显加强,中心位于宁夏北部,且正负中心值位置趋于重合,垂直场变化更为突出,由仅500 hPa上空有弱的上升区发展为整层强的上升区;散度场上,宁夏中北部500 hPa以下为辐合区,中心位于850~700 hPa,辐散中心在200 hPa,低层辐合与高层辐合的重叠区对应降雨的极大中心,暴雨区上空,高层正散度辐散与低层负散度辐合相配合,是触发暴雨的动力机制。表现在垂直速度场上,宁夏上空整体以上升运动为主,上升中心位于500~300 hPa附近。对流层中上层较强的垂直速度产生强劲的抽吸作用,促使低层暖湿气流辐合上升。

图3 2012年7月29日08:00~30日14:00 105°E、37.5°N相对湿度(a,%)和水汽通量散度[b,g/(cm2·hPa·s)]时空剖面

注:阴影为涡度,线条为垂直速度。图4 2012年7月29日08:00(a)、30日02:00(b)涡度及垂直速度场107°E空间剖面

3.3热力条件在指数变化图上(图略),银川站降水开始后湿对流有效位能(Cape)值和K指数一直较大,但在降水即将开始时明显增大,特别是Cape由29日08:00的350 J/kg多增强至2 000 J/kg多,之后有个缓慢减小的过程,而相应SI指数则从-0.25 ℃快速减小至-2.78 ℃,28日20:00又明显增大了3.63 ℃。

4 中尺度天气系统分析

4.1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利用加密自动站逐时风场(图5)资料,分析地面风场对暴雨的作用,结果发现,大暴雨过程产生的2个强降水中心(银川附近及贺兰山滚钟口),地面一直伴随着2个长度为几十到200 km的中尺度辐合线的影响,持续时间长达10 h,辐合线既表现为风向也有风速辐合,其与强降水区域对应较好。29日22:00银川以东区域就出现了弱的辐合;23:00雨强明显加强,相应在银川东侧形成了8 m/s西北风与6 m/s东南风的强辐合线;30日00:00除了有弱的风向辐合外,银川以东区域东南风迅速加强至10 m/s,风速出现了明显辐合,2 h内辐合线以北的银川、贺兰站降水量超过了40 mm,同时在银川以西的贺兰山,也存在一个弱的辐合区,只是强度较弱,沿山降水量不强;01:00左右,贺兰山沿山SN风加大至8 m/s,辐合加大,此区域降水明显加强;02:00~05:00银川附近地面风场仍有辐合存在,但仅表现为弱的风向和风速辐合,降水开始减弱;07:00左右这种辐合强度又有所增强,不过与前次辐合最强时相比仍较弱,降水强度均低于15 mm/h;10:00后辐合缓慢南下,强降水区也南撤,14:00辐合消失,降水停止。在整个降水过程中,银川站5 mm/h以上的强降水维持了近9 h,期间地面辐合线也长时间存在,其强度与降水强度密切相关,且强降雨带与地面辐合区的走向较一致,多发生在其略偏北一侧。地面辐合线长时间的存在是引发此次大暴雨持续的动力抬升条件。另外,贺兰山滚钟口的辐合强度虽明显不及银川附近,但降水强度仍超过了银川,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贺兰山东麓一直吹较强东北风,叠加了明显的地形抬升所导致的结果。

注:a、b分别为29日22:00和23:00;c~i分别为30日00:00、01:00、02:00、04:00、06:00、08:00、14:00。图5 2012年7月29日22:00~30日14:00地面加密自动站风场

4.2中尺度对流云团在此采用张晰莹等中尺度对流系统定义方法[7],将MβCS定义为红外云图上具有圆形或椭圆形冷云盖的对流系统,且其-32 ℃冷云盖的短轴长度在1.5~3.0°纬距之间的为MβCS,其成熟阶段为TBB≤-32 ℃冷云盖面积达最大时,且其椭圆率在0.5°以上。由图6可见,此次过程中,MβCS从移入宁夏到减弱移出共维持了5 h以上,在东移过程中,其前侧不断发展加强,云罩和冷云顶面积不断向前扩大,是一个前向传播系统;-52 ℃冷云区面积29日22:00~23:30达最大,超过了60 000 km2,-60 ℃的面积也达40 000 km2,冷云中心值低于-65 ℃,MβCS发展到最成熟阶段,同时在冷云核心区前侧偏东南向,出现了明显的楔形尖突的强TBB梯度区(图6圆环所示),强梯度区维持了近3 h。依据雷达反演的风场(图7)其正好位于低空急流的下风方、700 hPa暖切变线北侧,并随着低空急流和切变的减弱而消失。分析认为,在MβCS最成熟阶段并出现楔形尖突强TBB梯度区时,强梯度区偏TBB值低的区域在1~2 h内降水强度明显增大。加密自动站资料反映此区域在29日23:00和30日00:00分别出现了39.7和47.7 mm/h的暴雨(图6黑三角所示);30日00:00后,-52 ℃冷云区面积有所缩小,但强梯度区仍然明显,降水强度有所减弱,仍有20 mm/h以上的强降水;01:30时后,强梯度区消失,MβCS东移,降水强度明显减弱,1 h降水不超过10 mm。因此,中尺度对流系统成熟阶段出现强TBB梯度区对暴雨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4.3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限于常规探高资料较低的时间分辨率,一些重要的天气系统许多细节演变特征往往无法分析掌握,大大影响了预报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借助于多普勒雷达反演的高时间分辨率的风场,可对常规高空探测资料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29日20:00常规探高资料反映700 hPa无低空急流,最大风速仅有8 m/s,但从雷达反演风场(图7)可清楚发现,宁夏南部700 hPa 22:00出现了12 m/s西南低空急流,23:00后继续加强至14 m/s,且维持到了30日01:00;同时在29日22:00银川站上空形成了10 m/s东南风,30日00:00~01:00风速增强至12 m/s,在宁夏中北部形成了西南风与东南风的强暖式切变线,此强切变的形成与维持相应造成了在辐合区出现了40 mm/h以上的大暴雨;02:00风速变小,降水减弱;09:00后风向转为偏北风,宁夏北部降水减弱结束。

图6 2012年7月29日20:00~30日02:00 TBB场分布

图7 2012年7月29日21:00~30日09:00雷达反演700 hPa逐时风场

径向速度场显示,29日22:00以后在银川偏南方向有一条较明显的垂直风切变,上、下层分别为偏北风、偏南风,高度大致在2 km(800 hPa),距离测站20 km左右,切变中心位于银川东南部的永宁附近,已有文献认为[8],这种切变环境使上升气流倾斜,降水质点能够脱离出上升气流,而不致因拖带作用减弱上升气流的浮力;同时,降落到下沉气流中的降水质点,因蒸发冷却和下沉拖带作用,会增强下沉冷空气出流,从而维持和激发了上升气流增强,因此这种形式的维持也是此次大暴雨形成的原因之一。

5 小结

(1)此次大暴雨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且是由MβCS

发展并较长时间维持少动造成的。MβCS最成熟阶段时,TBB强梯度区偏向冷云中心区与未来1~2 h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2)地面辐合线的较长时间的维持是造成此次大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强降雨带与地面辐合线的走向较一致,且多发生在其略偏北一侧。

(3)暴雨发生时,湿对流有效位能(Cape)有明显的增大,其对大暴雨发生时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4)深厚湿层的存在一方面为此次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另一方面凝结潜热释放增加了层结不稳定,对强降水的持续及强度有重要影响。

(5)多普勒雷达反演的风场可对常规高空探测资料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1] 丁永红,王文,陈晓光,等.宁夏近44年暴雨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J].高原气象,2007,26(3):630-636.

[2] 纪晓玲,桑建人,杨侃,等.贺兰山东麓暴雨环流统计预报模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8):104-109.

[3] 贾宏元,穆建华,孔维娜.2004年宁夏一次区域性大到暴雨的诊断分析[J].干旱气象,2005,23(2):24-29.

[4] 纪晓玲,冯建民,穆建华,等.宁夏北部一次短时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学报,2010,33(6):711-718.

[5] 胡文东,丁建军,刘建军,等.宁夏一次局部强降水中尺度时空特征合成分析[J] .宁夏工程技术,2004,3(3): 225-230.

[6] 张广平,穆建华,周翠芳,等.2010年宁夏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的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70-10773.

[7] 张晰莹,王承伟.高纬地区罕见的MCC卫星云图特征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3):390-395.

[8] 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等.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93.

猜你喜欢
中尺度银川风场
数字银川
基于FLUENT的下击暴流三维风场建模
南海中尺度涡的形转、内转及平移运动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尺度涡检测技术及其在声场中的应用
宁夏科协“健康养生,食品安全”大讲堂在银川顺利举办
2016年7月四川持续性强降水的中尺度滤波分析
黄淮地区一次暖区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侧向风场中无人机的飞行研究
银川威力
从银川跳到硅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