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穿过老街

2014-03-14 07:22
西江月 2014年11期
关键词:粮店纸包骑楼

毛 健

感觉穿过老街

毛 健

梧州市的和平路,当初一定是基于和平的理念来命名的,这种感觉真好。人与人、邻里与邻里的关系想必也是平和的、自然的。母亲就是在这条街上度过了童年。

来梧州,母亲嘱咐一定要去和平路看看,说记得那里有一家和平粮店,店面不算大,但总有人排队买米,儿时的老屋就在附近。这是母亲的情怀,对于这条老街的念想,如同一场旧电影,旧到成了磨花的黑白片还想看,原因就在于那时的母亲是黑白片里的小女孩。

人到梧州,在朋友引导下,心气很急地直奔和平路,“和平粮店”居然还在,只不过不卖米面,改卖包子馒头南瓜饼了。站在老街的我,颇为感慨。尽管时下是车水马龙,但我还能感觉到当年的老式老样,一个短发女孩整日用特有的、浓浓的梧州乡音,顽皮地、脆脆地喊叫,穿着啪啪响的木板鞋,从街这头跑到街那头。这个人应该就是我母亲。

母亲从小长得漂亮,剪一头短发,眼睛大大的,嘴角笑起来弯弯的,甜得醉人,标准的梧州女,到老了都这般模样。母亲说过,她有可能是当时学校的校花。好些眉清目秀的男孩子上学,都喜欢绕道拐个弯,走到和平路来,然后放缓脚步,等着小美人上前,再斜着眼睛看一眼。老年的母亲讲起这段经历,还有几分荣耀。我想,这就是天性,爱美的天性。和平路会记得有很多这样的小美人,小美人太容易留在人们的记忆。

小时候的母亲,还是个“好吃的孩子”,要不,她怎么能讲出那么多好吃的梧州美食,吊我的胃口。她忘不掉的美食,必然影响到我也忘不掉。像滑肉肠粉、艇仔粥、纸包鸡等这些美味,都是母亲儿时的难忘,而这些难忘又被母亲把我儿时的心灵灌满,梦里都想张开嘴巴,大吃一顿。想来,和平路的早餐、中餐、晚餐,什么时候不是处在香气弥漫,食欲大增的氛围!煎炸烹炒的美妙碰撞声,在和平路老街成了独特的交响。

有些故事听一次就忘不了。民国时期,广东一位军政要人为了宴客,让人乘水上飞机飞达梧州,在粤西楼买了纸包鸡,又乘原飞机返广州。最终,热气腾腾的纸包鸡在宴席开席前摆上了桌面。这样的奢侈听得我大跌眼镜,但也证实了梧州纸包鸡好吃。还有传说治好慈禧太后气血两亏症的梧州桑寄生茶,也是母亲非常认可的茶。聪明的梧州人,能把长在桑树上的寄生物,通过特殊加工处理,成为独一无二的贡品。想想,小时候我没少喝,是因为母亲曾住在和平路,对寄生茶有深刻理解。煮寄生茶时母亲要加上鸡蛋,直到把茶水和鸡蛋煮成棕红的亮色,才喝,说喝了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母亲说,和平路早年有一家卖寄生茶的小店,离老屋没有几步路,家里常去买。

当然,对于和平路拥有的历史文化,母亲更是自豪。在和平路漫步时,朋友向我介绍说:明清时期,梧州府署衙门和县署衙门就设在这条街上。哦!我顿时感到老街当年的热闹非凡,达官贵人的出出进进和叫冤喊屈的吆喝声,会整日不绝于耳。还有民国年间,孙中山先生到梧州宣讲革命,走在和平路的姿态,向民众挥动考克礼帽的风采,也理当成为老街面孔的魅力所在。

母亲就是在这样一条街道拥有过独特的城市生活,只是后来她走出了老街,走出了那种自足闲适的骑楼建筑,淡出了她熟悉的同学朋友。但街区的日子不言而喻,在母亲的一生中一直充满了诗意和恬静的遐想。

其实,住在钢筋水泥楼房和大块玻璃窗内的母亲,从未平息过对老街的怀想。她反复说起和平路的人和事,这与她童年的经历休戚相关。从骨子里来认识母亲,她还没有从和平路以及属于她的骑楼街里走出来。

人生,有很多事情会像风一般的转眼即逝,唯有记忆不会。每当轻风徐徐吹来,记忆就会苏醒,就会发芽……

责任编辑:黄秀瑜

猜你喜欢
粮店纸包骑楼
难忘“草纸包”
广州最美老街——恩宁路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改革中始终不变的二十三粮店服务宗旨
方砖厂粮店记忆
回娘家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
广州骑楼
生活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