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建设美丽中国之路

2014-03-19 09:30赖长奇
克拉玛依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实现路径生态文明

赖长奇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在新时期提出的又一个重大课题。其目标指向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及其基本特征,正确审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厘清建设过程中的内在矛盾和关系,进而宏观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1-0003-06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36由此可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我国改革攻坚期继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一定意义上讲,建设美丽中国最根本的标志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因此,党和政府在全面开启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进程中,必须在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正视问题,找准原因,在推进生态文明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路径。

一、准确把握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之路

理性解读和深入分析生态文明核心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对于系统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深入推进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及其特征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类所要探索解决的基本问题。1995年,美国环保主义者罗伊英里森在其著作《生态民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概念,[3]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道路。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人类文明,经历了不断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总结,已经成为比较系统的科学理论。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清把握:

1.从基本概念来看,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是生态文明的血肉。它强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路径,引导人们走和谐持续的发展道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就有不同的关注点。从狭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所达到的进步状态,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构成了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在工业时代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其核心是生态与环境问题,即“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4]25。概括地说,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社会生产生活形态。

2.从构件要素来看,生态文明的构成要素是生态文明的骨架。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和生态技术文明等四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人们从根本上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坚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和适度消费的观念。生态制度文明是指从法律制度的角度出发明确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逐步构建起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并对破坏自然的行为予以提醒、制约和惩戒。生态行为文明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努力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和奢侈的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贯彻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采取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和理性节约的生活方式。生态技术文明是指以发展生态技术为基础,运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推动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实现用最少的能源消耗,创造最多的社会财富。这四个要素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组成单元,共同支撑和构成了生态文明的体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3.从主要特征来看,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是生态文明的性格。一是生态文明蕴含自然性。生态文明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互惠共生的一种文明形态。这与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一样,生态文明也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主要区别在于,生态文明突出了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用之无度。二是生态文明强调自律性。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活动与发展。生态文明所强调的自律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建设和追求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既是人类不断认知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的过程。三是生态文明彰显公平性。生态文明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它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资源分配使用公平等,它与先前的人类文明相比,生态文明的公平内容更广泛、意义更深远。四是生态文明具有系统性。地球的整体生态本身就是一个庞大有机系统,其中有机物与无机物、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生态过程的全球性,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时要有系统思维和全球眼光。此外,生态建设还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都存在着嵌入调整、共同作用的关系,也间接体现了生态文明的系统性特征。

(二)深入推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之路

坚持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从根本上看,当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之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生态文明需要全体公民树立较高的生态意识。我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情况复杂。建设生态文明是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事业,与每一位社会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息息相关。纵观世界其他生态建设良好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当地居民都有着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因此,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变为在城乡居民中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过程,把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水平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生态文明必须自觉融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属于生态建设范畴,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能割裂来看。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建设是前提。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建成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良好的美丽中国。

3.生态文明需要健全的制度及其机制保障。健全的制度不仅是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相对而言,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因此,基于当前的现实情况,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除了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原则、方针、目标和任务外,还需要健全的、具体的、可行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来指引生态建设方向,惩戒生态不文明行为。综合上述,建设生态文明要以先进的生态文明意识为价值取向,以与社会各项建设协调发展为实现路径,以完善的生态文明法律为制度规范,三者是生态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必备条件,缺少任何一个要件都是不全面的。

二、当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进程中面临的深层困境

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517毋庸讳言,我国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社会发展失调等,暴露出生态环境的严峻性,已经严重影响到“美丽中国”的实现进程。追根溯源,我们可以发现,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困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社会整体生态意识相对薄弱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公民的共同行动来推进。生态意识是人们把握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应持的一种健康、合理的态度和理念。长期以来,国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注重和追求经济规模增长,而忽视了社会群体生态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公民整体的生态意识理念还比较薄弱,人们对资源的开发使用无保护、无节制,把自然界视为生产的资源库和生活的垃圾场,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意识薄弱表现在公民个体和社会集体两个方面。从公民个人层面来看,人们在意识上将自己独立于自然环境之外,没有从珍惜能源的角度去节水节电节煤,没有从减少污染的角度去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一次性纸杯等,没有从便于回收利用的角度去进行废物利用和将垃圾分类,只享受对自然资源索取使用的权力,而不履行对自然资源珍惜保护的义务。从社会集体层面来看,政府部门或者相关企业仅从小集团利益出发,一味谋求地区或单位的利益最大化,不顾及整体发展的大局;无视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掠夺资源和违规排污排气,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尚未在生态意识培养教育方面建立起系统的、规范的和有效的宣传教育机制,社会群体的生态意识的培育工作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当前社会环境的迫切需要。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以到位

实践证明,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6]10截至目前看,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模式为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速度缓慢,成效不够明显。2011年,时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时指出:“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均已超过50%”。[7]这些数字和实例直观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中,高耗能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粗放的发展方式仍很普遍。而导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考核仍以GDP为重要衡量标准。GDP虽然被世界各国认为是衡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实际上,GDP反映的仅是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不是经济增长的质量。这种错误的政绩考核价值取向必然导致各地在经济建设中优先考虑GDP的增幅,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则放在其后。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在“十二五”规划中,各地依然是在比规模、比速度。去年两会上国家所确定的GDP年增长率为7%,而有24个省份设定为10%以上,其中11个省份提出5年翻一番或力争翻一番,由此可见一斑。[8]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必然导致大量的技术水平低、规模小、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小型企业仍有很大的生存空间,将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尚不能完全转变的情况下,内在的经济增长冲动和传统粗放增长方式的惯性,距离完全实现依靠技术进步和资本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三)生态体制机制建设存在短板

从根本上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最终要靠制度。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论成就有法制的一份重要贡献。但讲问题,亦有法制“缺失”、“不作为”的责任。反观近年来国内连续出现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可以发现,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立法滞后与执法不严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直接导致了各类恶性污染事件的发生。在立法滞后方面,主要表现在,现行的法律不能解决现实之中的问题。例如在企业的排污费的收取上,还存在着收罚利害关系倒挂的现象。例如,不久前媒体报道发生在宁夏银川市北郊的启元与泰瑞是污染严重的大药企,若按照法律,两家企业每年要花近千万元治理污水,但如果违规排放,去年环保局共对启元和泰瑞两家企业开了12张罚单,罚款仅为22万元,对企业震慑力不大。导致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针对违规排放的处罚标准太低,从侧面也说明了国务院2003年颁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中的相关标准已经落后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在执法不严方面,主要表现在:环保部门尚未成为地区发展和决策的重要管理部门,在政府编制体制中仍处于弱势地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认为环保部门坚守职责往往会“拖累”地方经济发展,环保执法人员遭遇“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艰难处境,致使环保部门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受到过多干预,执法疲软,甚至造成权力行使的异化和腐化,导致一个企业违规成功,很多企业跟风效仿,致使环境愈加恶化。

(四)生态环境治理投入欠账较多

保证生态环境治理投入是实现生态较好和环境改善的物质基础。我们长期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索取和补偿治理不足,导致欠下了巨额生态赤字。据专家测算,仅“十五”期间,我国生态环境欠债就达5万亿元左右(尚不包括主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9]根据资料显示,“七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为0.72%,“八五”期间为0.8%,“九五”期间的前4年有所增长,达到1%左右,[10]“十五”期间是1.2%,到“十一五”时约为1.35%,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国家的环保资金投入在5年为一期的经济计划中都略有增长,但相对于GDP近两位数的增长率明显偏低。国际上通常将环保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作为衡量环保力度的指标,并认为只有这个比例高于2.5%时,环境质量才能有望得到改善。[11]1在2013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上,就有多名与会代表针对环境污染治理欠账太多这一问题,建议在未来的十年间要确保环境投入要占GDP比重的2%~3%,方能缓解现有生态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三、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点多、线长、面宽,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笔者认为,为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法制修缮、资金筹措等多个环节采取措施,综合应对,多打“组合拳”,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在治理措施上要发挥好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双重作用

推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政府工作的内容,也与企业的生产行为和公众的生活方式有关,必须正确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政府主导,即政府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尽快修订和出台新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和经营活动,向公民积极宣传文明的生活方式,并进一步强化执法工作,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统筹做好生态文明意识普及,充分利用好电视、报纸和网络等现代媒体进行生态知识宣传,要把宣传的触角向工厂、学校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延伸,争取用最管用的方法把最实用的生态行为方式传达给公众,提高公民保护生态系统的自觉性。社会参与的主体包括企业、NGO(非政府组织)和所有公民。企业要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努力在生产环节降低产品对资源的依赖,在流通环节降低产品对能源的消耗,在消费环节降低产品对环境的污染;NGO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辅助政府多做有利于形成良好生态风尚的宣传,积极组织各类有益环保活动;公民个体要在居家生活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使用节能灯、出行多乘公交、节约用水用电、空调使用控制温度、多植树等等。生态环境问题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及公众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力,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2]16美丽中国才能在涓涓细流汇集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

(二)在发展路径上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其他建设的融入协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布局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生态建设是建立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处于这一基础的主导位置,这就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发挥好其导向驱动作用,使所有建设发展都逐渐“生态化”。其中尤其要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大难题,两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离开经济建设抓生态建设是“缘木求鱼”,而脱离生态建设搞经济建设又是“竭泽而渔”。因此,协调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生态建设要求把环境承载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促社会经济行为主体不断加强环保资金投入与技术创新,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尽量利用循环再生产资源,激励其通过发展绿色产业获得新的经济效益。二是加强生态建设必然会对一些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限制,但这并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一结论已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生态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验证。事实证明,只有那些在严格的生态环境政策面前生存下来并发展的企业,最终都会成为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公司,最终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三)在生态补偿上要协调好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内在关系

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这是一项长期的、繁重的生态康复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对各级政府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实践证明,偿还生态欠债势在必行,早偿还早受益、晚了则事倍功半,要花更大的代价。因此,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偿还生态环境旧债的过程中,需要统筹好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对应关系。量力而行,即在各地区生态环境不同、经济发展现有基础不同的情况下,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制定好本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和经济长远发展规划,把环境治理经费用在刀刃上,现有的地方企业努力减污、治污,将来发展的企业要着重绿色产品的生产,方能有利于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尽力而为,即政府要在环境治理方面动脑筋想办法,在经费筹措方面,要开源节流,努力争取上级政府的拨款、当地企业的赞助和群众的支持等,这些都是解决治理环境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采取“资源有偿使用”的方法,应当加快出台环境税,本着先易后难、税费并举的原则,逐步设立和征收;严格征收各类资源有偿使用费,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机制,以改革和完善现有相关政策为基础,逐步建立新的补偿制度;同时,要对环境有重大隐患的企业做好排查监督,有条件的地区,要充分运用保险工具,以社会化、市场化途径解决环境污染损害,这不仅有利于促使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减少污染事故发生,还有利于有效迅速应对突发污染事件,及时补偿和保护污染受害者权益。只要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补偿机制,生态环境建设的经济效益必将随着其社会效益的显现而突出。

(四)在技术应用上要谋划好合作引进和自主创新的策略安排

治理生态环境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应用。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特点,影响广泛,涉及环境、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方面。同时,勤俭节约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方面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先进环保技术的辅助。为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困难面前,我们务必要处理好国际合作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国际合作,可以扩大我国在国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影响力,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同时,也有利于向生态文明高度发展的国家学习经验,引进技术。当前,我国生态治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保护手段也不够先进,所以,花大代价大规模引进先进生态治理技术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不过,对于引进的新技术,我们必须尽快消化、吸收和创新,否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只能受制于人,不能走“引进——使用——落后——再引进”的老路,只能走“引进——使用——吸收——创新——出口”的新路。当前国际环境正处于一个以生态保护为基础的新一轮的技术范式转换的过程,其中新能源技术和治污技术等新兴环保技术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只有逐步形成独立的科技自主创新机制,才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和综合国力的长足发展,实现在国际的生态治理经济领域中占得相应位置。生态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但若安排处理好,不仅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将日益完善,资金、法规、科技等保障体系整体水平将稳步提升。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期,采取有力措施,在新一轮的生态革命中逐步扭转生态快速退化的趋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打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和“人民战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良好局面,早日建成一个生产空间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周生贤.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N].中国环境报,2012-12-14(1).

[3]Roy Morrison. Ecological Democracy [M].Boston: South End Press.1995.

[4]春雨.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新华文摘,2008(1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党的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7]张平.中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2.2倍[EB/OL].http://www.chinanews.com/cj/2011/12-28/3565364.shtml,2011-12-28.

[8]林兆木.应立即刹住仍在提速的粗放型投资[N].中国经济导报,2011-8-6(B1).

[9]姜春云.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2340144.html,2010-09-22.

[10]李斌.我国环保投入逐年增加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近百分之一[N].人民日报,2000-11-24.

[11]王国聘.“生态文明建设”笔谈[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12]党的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实现路径生态文明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