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由课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瞬时性问题”想到的*

2014-03-21 04:01
物理之友 2014年6期
关键词:小球绳子弹簧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 无锡 214031)

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网站《教学新时空》播出了蔡丽芬老师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瞬时性问题”课堂教学实录,笔者想以这节课为例,谈谈对物理教学与技术融合的认识.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或者过程变化太快,从而导致很难理解等疑难问题,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可能是陌生的,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或者,这些内容虽然可以由教师从理论分析中得出显而易见的结论,但是,学生仍旧难以真正相信、理解.以本节课的问题为例,“自由下垂的绳的下端系有小球,上端由手控制,手放开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多大?用一个弹簧替代绳子,放开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又为多大?它们有区别吗?绳中张力的大小是如何变化的?弹簧中的呢?”这种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确实是有点难度的.

“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本节课的教学特点,它植根于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的发展交汇.一方面我们教师习得了认知科学、思维科学、学习科学、学科科学等领域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我们教师掌握了教育新技术.我们希望两者能达到“深度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学需要技术运用,技术运用的背后有着教育理念做支撑.“深度融合”可以为教学创造更为自由的主体条件,可以为教学提供较为宽泛的客体条件,可以为物理教学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渡创造条件.在本节课中,我们看到了“深度融合”,看到了“深度融合”能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看到了“深度融合”能带来的教学高质量.

1 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给师生带来了全新的课堂体验

在本节课内,我们看到了用传感技术揭示瞬间现象:绳子、轻杆、弹簧中的力是如何变化的,以前看不见摸不着的,现在却一目了然.“轻杆力的大小能发生突变.杆子弹力从3.0N很快减小到1.5N,经历约时间0.04s.弹簧力的大小不能发生突变.弹簧弹力从3.2N逐渐减小到1.2N,经历时间约0.3s.绳子的力,倾向于轻杆,其大小也可以看作能发生突变.绳子弹力从3.0N减小到约1.5N,经历时间只有0.04s多一点点.”

数据实实在在,图像形象直观,推理严谨可信.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使得教学信息以最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的形式呈现,或者使学生置身于最有利的学习环境之中.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体验.它为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内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可以帮助认识活动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成为一个统一的、连续的活动.

2 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教学

在本节课中,蔡老师提出了以下问题:细绳断掉瞬间,小球是向左运动,还是做圆周运动?对学生来说,真的是一种困惑.没想到结合快录慢放技术使得遇到困难的教学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蔡老师结合视频的快录慢放,引导学生分析:绳子断掉的瞬间,弹簧的力没有变化,重力没有变化,弹簧与重力的合力没有变化,合力方向水平向左,推理可得:加速度方向向左.是向左吗?快录慢放技术展示给学生看,结果确实向左.在这里弹簧的理想模型得到检验,弹簧的理想模型也得到了深入理解.

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很实在地为调整教学状态提供了可能:或验证,或给予启发,或给予方向指引.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可以让学生经历“从辨析到实证,从困惑到认识,从错误到正确,从模糊到清晰,从粗浅到深刻”的教学过程.这里,不仅有单纯的科学知识,还包含了科学探索能力的感染,科学方法和过程的体验,以及深度理解和学习的推进.

3 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的能力要求应该是:教师能利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娴熟地利用认知科学、思维科学、学习科学、学科科学等领域的新成果和全面的教育新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那么,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的目标就实现了,我们的物理教育就一定是高质量的.

参考文献:

胡平.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及其意义.物理通报,2013,(8).

猜你喜欢
小球绳子弹簧
联合弹簧(天津)有限公司
绳子够长吗
析弹簧模型 悟三个性质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小球别跑
寻宝藏
绳子穿冰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