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代二化螟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2014-03-21 06:23吴庭友王德江秦吉洋吴正宝周文良傅文海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团状二化螟基数

吴庭友,王德江,秦吉洋,吴正宝,周文良,傅文海

(1.江苏省仪征市植保植检站,江苏仪征;2.江苏省仪征市大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江苏仪征 211400)

水稻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在我国1年发生1~5代,其中32°~36° N 1年发生2代,26°~32° N 1年3~4代[1]。仪征正好地处其分界线(32°14′~32°35′ N)1年发生2~3代,其中第3代为不完全代别。由于地处丘陵山区,用水矛盾突出,杂交稻种植比例较大,有利于二化螟发生为害,并且随着轻型栽培和迟熟粳稻品种面积扩大以及气候变暖等方面的变化,二化螟为害期延长,由过去2代发生变成完整的3代发生为害型,第3代二化螟在粳稻桥梁田中完成生育进程,不但大大增加了越冬虫量基数,近10余年来,直接造成部分粳稻田严重为害,已成为本地水稻病虫防治中一大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田间观察、调查结果,总结和分析了本地第3代二化螟发生变化情况和为害特点,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1 发生情况

1.1发生为害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仪征市耕作制度变化不大,纯单季中稻,多为稻麦轮茬,少数稻油轮茬,二化螟发生期稳定。第1代成虫一般于5月下旬羽化高峰,卵块集中产在苗床秧苗上,水稻移栽活棵期(6月10~20日)常常为低龄幼虫为害枯鞘期,7月初大量钻蛀为害,7月10日前后转株为害频繁,为害加重;第2代7月下旬出现成虫高峰,8月初卵孵盛期,8月10日后幼虫钻蛀为害;第3代发生期也稳定,一般9月初至15日出现成虫羽化高峰,由于杂交稻进入腊熟期,9月10日后陆续为害粳稻[2]。

1.2发生程度变化

1.2.1无效虫源时期。1990年前,杂交稻和常规中籼稻为主,粳稻面积很小,且均为常规早熟品种,手栽,生育期较杂交稻及常规中籼稻仅迟15 d左右,二化螟发生完全是1、2代发生型,即使2代部分(约30%左右)残留虫口转化为不完全3代,基本上也无适生为害田块,成为无效虫源。该站田间调查历史数据表明,当时从未发现过3代二化螟为害株。

1.2.2桥梁作用时期。1990~2000年,1990年始全市全面压缩常规中籼,扩种粳稻,1992年粳稻面积就占12.8%,2000年达38.0%,成为了典型的杂交(籼)稻、粳稻混栽稻区,1、2代杂交稻为害程度显著重于粳稻[2],但不完全3代发蛾时,杂交稻已经进入腊熟期,粳稻田成为成虫产卵场所,由于大多仍为早中熟品种粳稻,基本上苗床育秧手栽,此时生育期也进入了抽穗期,田间难见明显为害状或虫伤株,然而,翌年春季这些田(2代为害也很轻,2代越冬虫口基数很小)的稻桩上都能剥查到大量幼虫,有残留活虫7 500~105 000头/hm2[2],同时秧田查到的小卵块比例越来越高,表明虽然营养差,发育没有2代越冬幼虫好,但3代基本完成了发育进程,粳稻成为桥梁田,大大增加了越冬虫源基数,致使主害代(1、2代)年年暴发为害,1995年前后几年,粳稻扩种快的沿江圩区,杂交稻2代白穗率高达20%~46%[2]。

1.2.3主害显现时期。2000年后,粳稻面积进一步扩大,目前比例超过50%,特别是粳稻机插秧、直播稻等轻型栽培和优质迟熟品种面积的扩大,适宜3代为害的田块越来越多。若2代防治好或3代转化率在40%以下,3代虫量基数小,粳稻田为害不明显。若第2代防治不力,虫源基数大,或2代转化率高(2013年,达60%以上),第3代二化螟为害严重,如2004、2005年沿江地区土沟村、林果村,不少被害粳稻田植株茎杆普遍呈深酱红色,剥查发现全部为二化螟虫伤株,严重的田块水稻成片倒伏,损失较大,2013年大仪、陈集、月塘、铜山等地均出现机插秧及直播稻田3代为害严重田块,一般为害株(整株枯白)率3.3%~15.0%,高的田块达80.0%以上,这表明为害期延长,显现3代进入主害代时代。

2 为害特点

2.1为害症状多从为害状在田间的整体表现来看,主要有3种类型,即“点状”、“团状”和“片状”。同块田由于为害时间不同而先后表现不同,不同田块间可因水稻生育期(食料条件)差异而不同。“点状”即一块卵孵化后的幼虫集中为害1株(部分也有几株为害),根据观察,初孵幼虫从剑叶叶鞘缝隙侵入或从叶鞘外部蛀孔侵入,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叶鞘外部逐渐枯黄,剑叶颜色从叶尖开始退淡发黄甚至发红,幼虫2龄后集中蛀进穗节基部最嫩部继续取食,随后向茎下部深入,如果气温低或食料条件不好,即使幼虫已经4龄也少有分散转株为害或有转株,但由于水稻老熟而取食少,虫伤株症状不明显,故远看为害呈“点状”状态。若条件适合,幼虫3龄后就陆续分散到周边健株上为害,形成相似症状,当遇到气温走低或水稻茎杆老熟,为害株局限在40~150株,形成“团状”为害状态;如果气温偏高或田间干旱严重,这些大龄幼虫进入频繁转株为害期,顺势向外围扩散,为害面很大,与周边为害面结合,形成大块的“片状”为害,类似于稻飞虱“冒穿”,甚至波及全田,被害株还常常出现倾斜,甚至全部倒伏。

从单株被害看,有白穗、虫伤株和枯株(穗)等类型。生育期迟的粳稻遇到早期转化的虫源,容易形成白穗,但调查表明,这种症状田间实际比例小;初孵幼虫侵入的虫伤株剑叶发黄,转株为害形成且严重的(常生育期偏迟田块)虫伤株茎杆多呈深酱红色,轻的(生育期偏早)茎杆内有虫,但外表与健株区别不明显;虫伤株穗子外表正常,但千粒重偏低;枯株(穗)往往出现在发生严重的田块,幼虫转株频繁,并从中下部为害,因失水造成整株叶片、茎杆和穗子全部变成枯白色,影响水稻后期光合作用及营养输送,产量损失大。

2.2为害时间长由于第3代发生时,已进入秋季,温度低,幼虫生长发育慢,为害期可达40 d,较1、2代长15~20 d。一般年份本地9月10日前后田间就可以看到“点状”为害,9月下旬幼虫开始转株为害,田间易看到“团状”为害症状,虫量大的田块甚至出现成片失水的枯株(穗),大部分田块于10月10日前后幼虫频繁转株为害,形成“片状”为害,2013年秋季高温干旱,10月20日枣林湾一片生育期偏迟的水稻田幼虫仍在转株严重为害。

2.3损失差异大为害状不同,产量损失差异大,农民重视程度也不同。“点状”、“团状”型为害,其损失农民一般都能忍受而不重视,但当植保专业化组织防治的田块出现“团状”为害时就容易引起纠纷。如果出现“片状”为害甚至倒伏,农民普遍不能接受。肖满开等对3代二化螟为害损失率测定[3]的结果得出同样的结论,测定表明:不同为害状损失差异很大,幅度为12.9%~59.6%,其中无明显症状的虫伤株损失率最低,为12.9%;剑叶早黄的虫伤株25.8%;枯株(穗)成 “片状”冒穿未倒伏或略倾斜的14.60%~40.64%,而灌浆后期为害全倒伏的减产最大,达59.63%。

3 防治对策

3.1加强3代虫情监测,掌握发生为害规律①结合2代二化螟螟害率定局普查,确定3代转化率,估算粳稻适生田承载虫量。方法:一般8月20日前后调查,凡剥查到的预蛹、蛹、蛹壳,包括身体有收缩现象的6龄幼虫计算为第3代虫口基数,根据当地杂交稻和粳稻(特别是迟熟的)面积比,估算粳稻适生田承载虫量[2]。②开展第3代为害定局普查,积累数据并与2代转化的虫口基数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规律,指导翌年预测。③开展200 W白炽灯逐日系统诱集,积累第3代灯下成虫数据,研究3代发生期特别是早发年与重发生之间的关系。

3.2调整总体防治策略,力争大面积不用药目前,第3代二化螟造成严重为害的只是粳稻部分迟熟田块,而且年度间为害程度差异大,大多数只是形成虫伤株和起到桥梁田作用,提高了翌年虫口基数,因此,应从全年考虑,调整总体防治策略,压前控后,大幅度减少3代虫口基数,力争大面积不用药防治。一是抓好秧田移栽前防治,压低2代发生虫口基数。本地1代卵孵盛期正常在6月初,正是栽插前3~5 d,此时用一次送嫁药进行带药移栽,效果高且省工节本。二是抓好2代防治。要考虑杂交稻因植株高大,常年防治质量低下的情况,在制订总体防治对策时,防治时间上杂交稻以卵孵始盛为准,改变过去在枯鞘期转株前以其他病虫为主来定时间的习惯,同时,加大用水量(特别是弥雾机),提高地区整体防治效果,压低残留虫量,减轻3代防治压力。三是进行兼治、查治和挑治。8月下旬,在制订防治4代纵卷叶螟、稻瘟病和稻曲病防治战役时,选择兼治二化螟的药剂,防治时间上迟熟粳稻田尽量推迟一点,兼治前峰3代二化螟,若9月上中旬防治六(3)代褐飞虱时,对迟熟等重点田块带药对主峰进行兼治。另外,也可在9月12~22日,对田间出现剑叶发黄这种虫伤株多的和出现“团状”为害的田块进行查治和挑治,以1张黄叶或1个“团状”为一块卵计算,450~1 500块/hm2(1 500块/hm2为南方省市现行指标)为防治指标,具体可根据水稻生育期确定,可从严掌握。

3.3筛选高效低毒药剂,做到安全有效防治目前仪征市大面积防治二化螟药剂主打品种为三唑磷,由于是有机磷品种,不适宜在水稻生长后期使用。近年来,筛选出的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等28族杀虫剂在卵孵盛期时防治2代二化螟效果较好,杂交稻田甚至达90%以上,较三唑磷高12~20个百分点,同时,对人畜微毒,是理想替代品种。但这类药剂内吸性差,若用于四代纵卷叶螟(8月下旬)防治,对其兼治9月中旬的三代二化螟效果有待研究。总之,应加强3代防治的药剂筛选,选择高效低毒品种,确保安全有效。

[1] 西北农学院等.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224-230.

[2] 赵阳,王德江,吴庭友,等. 杂交稻、粳稻混栽区二化螟发生及测报技术规范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3):1093-1095.

[3] 肖满开,王小平,张生来. 安庆市第三代二化螟田间为害状况及水稻损失率的研究[J].昆虫知识,2000,37(5):257-259.

猜你喜欢
团状二化螟基数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工资基数应如何计算?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传统中国画人物构图中的团状图式
传统中国画人物构图中的团状图式
千万不要乱翻番
一种膜电极、电化学气体传感器及其应用
巧妙推算星期几
『基数』和『序数』
ZnCo2O4纳米颗粒组装的毛线团状的微球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