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杆菌种群分布特征及耐药分析

2014-03-22 05:30王其亮梁敏安
淮海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氨苄细菌性痢疾血清型

王其亮,梁敏安

细菌性痢疾(bacrerial dysentery)是我国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属于法定乙类传染病管理,由于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该病实验室诊断率不断提高。近十几年来由于国家对卫生投入的不断加大以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该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下降,与此同时由于抗生素使用的不规范、不合理现象的广泛存在,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出现,使该病的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并每年都有局部的暴发流行的报道,为该病的预防控制以及临床治疗带来了难度。本文对我院2008年5月-2012年12月肠道门诊以及住院病人细菌性痢疾确诊病例进行分析,以了解本地区细菌性痢疾种群、血清型分布以及耐药情况,为细菌性痢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资料300 例患者均来2008年5月-2012年12月濉溪县医院感染病科门诊以及住院病例,均为细菌性痢疾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男189 例,女111 例,平均年龄38 岁,年龄最大87 岁,最小2 岁。符合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呕吐,大部分伴有发热、里急后重、脓血便。

1.2 方法 对300 例细菌性痢疾确诊病例的粪便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计数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相对数用率表示。

2 结果

2.1 细菌性痢疾杆菌种群以及血清学分布情况 300 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检测出福氏志贺菌感染290 例,宋内氏志贺菌感染9 例,志贺氏痢疾杆菌感染1 例,分别占感染病例的96.68%、2.99%和0.33%,其中以福氏志贺菌占大多数。在血清型方面,检测出福氏志贺菌6 个血清型即I 型、II 型、III型、IV 型、X 型、Y 型以及7 个亚血清型即Ia,Ib 型,IIa 型,IIb型,IIIa 型,Iva 和IVb 型。6 个血清型分别占5.52%,31.72%,1.38%,2.76%,43.79%,14.83%%,主要为X 型变种和II 型为主,II 型中IIa 型占48.01%,IIb 型占51.99%。见表1。

2.2 药敏感试验 300 例患者中137 例患者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常见药物的耐药情况:氨苄青霉素耐药率100%,复方星诺明耐药率98.44%,氟哌酸51.79%,氧哌嗪青霉素50%,耐药性最低的依次为头孢曲松钠4.41%,头孢哌酮10.26%,耐多药发生率达到75.18%。主要敏感抗生素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95.59%,头孢哌酮83.30%,而喹诺酮类类: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敏感率仅为56.34%和33.93%。见表2。

表1 福氏志贺氏菌血清型及其亚型分布

表2 痢疾杆菌药敏试验结果(n,%)

3 讨论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结肠粘膜化脓性溃疡性炎症为其基本病理变化。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引起菌痢的志贺菌属按照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分为四个群(A、B、C、D),现在已经有41 个血清型以及亚型,常见的有A 群:痢疾志贺菌,B 群:福氏志贺菌,C 群:鲍氏志贺菌和D 群:宋内氏志贺菌。在发展中国家,福氏志贺氏菌是最常见的优势流行株,在西方国家则以宋氏志贺氏菌多见[1],我国主要的流行种群以福氏志贺菌为主,宋内氏菌次之,福氏志贺菌流行血清型依次为2a,1b,3a,4a,和6[2],本组资料显示本地区细菌性痢疾以福氏志贺菌为主,宋内氏菌次之,与全国多数地区检测结果相同[3-4],而血清型方面本地福氏志贺氏菌株以X 变种为主,其次为II 型以及Y 型变种,IIa 和IIb 型比例相差不大,这与其他相关报道有所不同,表明本地的志贺菌流行株以及血清亚型有自己的特征。

137 例病例药敏试验显示本地志贺菌属抗生素耐药严重,其中氨苄青霉素耐药率为100%,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98.44%,氨基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的耐药率分别达到30.56%,34.04%,而之前对志贺菌敏感性较高的的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比例明显升高,本组资料显示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达到51.79%,31.54% 和22.58%,耐多药发生率达到75.18%,与同时期国外报道的志贺菌耐药率发生率增高显著[5],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药物敏感性达到80%以上的药物仅有头孢哌酮和头孢曲松钠,分别为83.3%和95.59%,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疗细菌性痢疾进行抗生素治疗选择时应优先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诺氟沙星应该慎用或者不用。同时应加强菌株的药敏试验(本组资料300 例患者仅有137 例进了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对于疾病的治疗和病情的控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于志贺菌耐药的机制,目前认为志贺菌对大多数曾经使用过的抗生素产生耐药,细菌发生耐药的机制之一是遗传因子的水平转移,这些遗传因子包括耐药因子(R 因子),转座子,整合子等。Madiyarov[6]RS 等研究表明,1,2 级转座子广泛存在于志贺菌株中,1 级转座子与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相关。这也可以说明志贺菌对氨苄青霉素容易产生高耐药率的原因。同时国内邵长喜[7]等也通过对志贺菌质粒检测,发现质粒接合转移率为52%,B、C 群转移率高于A、D 群,随着耐药重性增加,R 质粒检出率也随之增加,认为国内痢疾杆菌B 群流行可能与高耐药率以及携带更多接合转移型R 质粒有一定的关系,志贺菌属的特殊的耐药机制以及临床抗生素的不合理的使用使得痢疾杆菌不断发生耐药菌株,常呈多重耐药,而且广泛存在,这给菌痢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只有通过对痢疾志贺菌属的分群分型以及对菌株的耐药变化分析,才能掌握握菌群的流行动态,这对于调查传染源、传播途径、判定复发和再感染以及开展菌痢防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Sivapalasingam S,Nelson JM,Oyce K,et a1.High prevale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ong shigella isol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ested by the National Antimierobial Resistance Monitoring System from 1999 to 2002[J].Antimicrob Agents Chemo ther,2006,50(1):49-54.

[2]Wang XY,Tao F,Xiao D,et al.Trend sand disease burden of bacillary of bacillary dysentery in china(1991-2000)[J].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06,84(7):561 –568.

[3]杨海燕,段广才,郑卫东,等.河南省睢县2001-2008年志贺菌群分布及其耐药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31):351-352.

[4]张志明,李建平,徐永妮,等.西安地区2004-2008年社区获得性志贺菌感染率及其耐药性分析[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9,6(24):98-99.

[5]Shiferaw B,Solghon S,Parmer A,et al.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Patterns of shigella isolates in Foodborne Diseases Active Surveillance Network(Foodnet)sites,2000-2010[J].Clin Infect Dis,2012,54:S458-463.

[6]Madiyarow RS,Bektemirov AM,Ibadova GA,et al.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patterns and prevalence of class 1 and 2 integrons in shigella flexneri and shigella sonnei solated in Uzbekistan[J].Gut Pathog,2010,2(1):18.

[7]邵长喜,张道玲.志贺菌菌型、耐药谱及质粒检测研究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5,4(21):529-530.

猜你喜欢
氨苄细菌性痢疾血清型
某市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使用抗生素不是多、新就好
头孢哌酮治疗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效果分析
血清白细胞介素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细菌性痢疾患者中的变化研究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2008~2012年龙城区细菌性痢疾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对比分析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更 正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头孢羟氨苄胶囊中头孢羟氨苄的含量